蒋勋《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梳理汉字演变的过程及传统书法中的美学意蕴,是了解汉字书法的入门书籍。
各国文字主要分为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象形文字诉诸视觉的传达,拼音文字主要诉诸听觉。我们目前接触到的世界文字绝大多数是拼音文字,汉字则是极少数现存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的“象形”属性令其具有“书画同源”的特征,这也是书法美学的来源。
字体演变的逻辑
汉字演化的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气韵。汉字演变的逻辑,一方面随书写和记录的材质而变化,一方面也随用途和时代风貌而变化。例如,周朝及秦朝早期的金文和甲骨文是篆字,要用刀刻在坚硬的兽骨或者金属器具上,一般都用于纪录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或者用于祭祀,不在民间流传。这时的字体,一方面刚刚从绘画脱身而来,另一方面要庄重,于是繁复但又抽象的篆体字开始流行。
篆字偏圆,而从秦开始,隶书开始流行。隶书相对于篆字是一种简化与快写,而且“破圆为方”、以方为主。这是因为,此时毛笔(传说是蒙恬所造)替代刻刀成为书写工具,承载字体的材质也变为竹简和木牍,而这两种材质都有竖向的纤维纹路,所以横向的字体更容易用毛笔书写。
隶书也是端庄大方的字体,四平八稳,不过由于记录员有时需要速记,于是发展成“章草”。章草的字与字之间各自独立,并不相连,书写速度的加快只在单字范围之内。但这种为了记录速度而形成的字体,后来慢慢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增添了个人风格,并能够反映书写者的情绪变化,最终发展成为字与字连接的行书和草书。
魏晋之后,出现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行草在文人间成为主流,形成对正方汉字结构的颠覆。汉字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书写风格的变化。此时,汉字的主要载体从竹简和木牍变成了纸与帛。行草只有在纸和帛这类纤细材质上才能够增加汉字线条那种“行走”“流动”和“速度”的表现力。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从唐代开始,正楷成为主流字体。唐代的楷书重“法”,即法度和结构;而宋代的楷书更加注重“意”,也就是意境和个性的表达,这和宋代的绘画、器皿的风格一致——水墨山水画成为主流,窑器都是淡雅的纯色,反映了宋代的审美倾向:追求素净空灵,追求平淡天真。
自宋以后,汉字字体与书法流派基本定型,其影响延绵至今。
书法家及流派
秦朝丞相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他的《泰山刻石》和《峄山碑》常常成为小篆初学者的范本。
东汉的《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在汉隶碑刻中属尚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品,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魏晋以后,“碑”与“帖”常常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流派。“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绢上的文字。“帖”的原意其实是文人写在纸上的书信,南朝的王羲之和王献之是此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时期,“二王”的行草书风,让书法从文字解脱,发展出独特的美学,达到与绘画、音乐、舞蹈同等的审美价值。
唐初的欧阳询是建立楷书典范的早期人物之一。他的《九成宫醴泉铭》横平竖直,结构森严规矩,成就了唐楷这种全新的字体。许多人童年练字,大多从《九成宫》入手。“楷”本身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九成宫》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通过儿童的习字,通过书写,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不朽的典范。
楷书建立严整法度的同时,也潜伏了一种对规矩的叛逆。“颠张狂素”说的是狂草美学,但谁又能想到,唐楷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颜真卿却是连接张旭和怀素的桥梁。公孙大娘的舞蹈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众所周知,颜真卿曾受教于张旭,怀素又师从颜真卿。颜真卿的字,收放自如:其正楷可以方正厚实,行书则潇洒飘逸,致情之处以狂草入行书,飞扬跋扈、跌宕纵横。这些特点,在其《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书法代表是四大家——“苏黄米蔡”。从宋朝开始,书画不再分家,书法大家也必然工于绘画。此时发展出一种叫做“文人画”的艺术: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其代表人物是苏轼。而将“诗书画三绝”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元朝的赵孟。
清代以后,“金石派”书风兴起,以摹写古碑的重拙朴厚为风尚,鄙弃元、明赵孟到董其昌尊奉王羲之、王献之的“帖学”。清代书法大家多崇“碑”抑“帖”。
几个洞见
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商周时代有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刻在龟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体,随意活泼、务实简单,完全为书写而存在。
秦代代表正统的字体是小篆,但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可能是地位低下的速记员)却开创了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隶书。同样,魏晋之后,汉隶、唐楷,代表了官方诏令文字的庄严,行草则游走于文人书信诗稿间,有一种从世俗规矩礼教解脱出来的潇洒自在。
由心而成的草稿成就了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是一篇草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苏轼《寒食贴》还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也许可以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
中西方的书写工具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字用硬笔书写,所以线条粗细和形状都更加精准、标准。而中国书法用毛笔书写,线条粗细、字体形状因人而异、活泼自由,具有很大的个人意趣特征。后来出现的宣纸和墨,更是让这种不确定性发挥到了极致。
这本书写的是汉字和书法,似乎可归为专业书籍,但作者其实要表达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国人慢慢拾回了文化自信。但我们不能忘记,就在上个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汉字差点被我们自己人抛弃。
当时,一大批文化学者反思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激进地认为要救亡图强就要扫除旧文化,要扫除旧文化就要废掉文化的载体——汉字。蔡元培、钱玄同、傅斯年、刘半农、瞿秋白,甚至鲁迅等文化巨擘都曾支持改换汉字,选用西方字母文字。
万幸的是,汉字虽然经过简化,但保留至今,这才成就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文字是历史、是血脉、是传承。要了解我们的文化,真的建议多读书,理解汉字从何而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