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
曾经的八步沙,还是一个黑风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因连绵的沙丘让人艰难“跋涉”而得名“跋步沙”,当地人都说:“八步沙,跋步难,一夜北风沙砌墙。”八步沙“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
年,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位村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5人积极响应。他们义无反顾地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开启了漫长的治沙造林之路。
02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从最初承包之时起,六老汉就立下协议,如果这一代没能治理好把沙漠,我们就往下传,一代一代地把它传下去,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八步沙林场第二任场长郭万刚,是郭朝明的儿子,原本在供销社有一份“铁饭碗”,被父亲叫来接八步沙林场的班时,他显得很不情愿。
直到年5月5日,一场黑风暴席卷武威,郭万刚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寸步难行,深夜才艰难地回到家。从那之后,郭万刚才真正坚定了治沙的决心,他说,“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
郭万刚、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以及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这才是家乡该有的风貌。
年前后,由于连年干旱,加上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林场发不出工资,差点儿散伙。
大家心里都有了嘀咕,“这么在八步沙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郭万刚脑子活泛,他力排众议,靠着筹措的30多万元,在林场附近购置亩荒地,种些小麦、玉米、西瓜、番茄等作物,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这一年,不但林场有了自己的收入,起死回生。更关键的是,治沙人变成六位股东,靠着全新的股份利益联结机制,六家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年,郭万刚的侄子郭玺也加入了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三代人40余年的坚守,他们累计完成了治沙造林25.2万亩,封沙育林43万亩,梭梭、花棒、沙枣、柠条都已扎根八步沙。如今的八步沙已从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03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数十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人,先后治理荒漠近40万亩,形成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让风沙线倒退了15公里,有效地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确保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他们凝聚的精神脊梁,撑起了八步沙的一片晴空。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年11月13日,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接受采访时,“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说,“山青了,树绿了,财富也就有了,我们的中国梦也就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考察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我们将迎来第44个植树节,让我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种下一抹绿色,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推荐阅读《八步沙》作者:陈玉福
播音:张志成
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本书正是以这群治沙英雄为背景,讲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治沙造林,把曾经的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大片绿洲,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