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爷,这书上写的是不是你?”
“书里写了啥?你念给我听听。”
一等功臣卸甲归田,隐藏功与名
年,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一个13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德胜,为了给村集体创收,他跟着村里的一群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忙搬运旧书造纸浆。
有些品相较好的旧书,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会带回村翻看,张德胜从旧书堆里找到一本出版于年,名为《战斗在朝鲜》的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集。张德胜看得津津有味,翻着翻着,忽然他被一篇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给惊住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 副排长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让张德胜吃惊的是文章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很眼熟,像极了村里被晚辈们尊称为“二大爷”的孙景坤(孙景坤在家中排行第二,年纪不算大但辈分高)。
时值中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德胜抱着书一溜烟跑到孙景坤家里,一心想找二大爷问个明白。刚吃完午饭的孙景坤正坐在院子里纳凉,张德胜跑进来打开书指着上面的照片就问:“二大爷,这书上写的是不是你?”孙景坤认真看了看,既不承认也没否认,因自己识字不多,孙景坤对张德胜说:“书里写了啥?你念给我听听。”
孙景坤张德胜逐字逐句念给孙景坤听,他听完后只是笑了笑没说话,在张德胜的追问下才终于承认了。
小年轻得到答案后,仿佛发现了宝藏,开心的像一个移动的小喇叭:“二大爷老厉害了,他是战斗英雄,你们看这书里都记载了二大爷英勇杀敌的故事哩。”至此,村民才知道平时带领大家开荒种地的生产队长孙景坤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战斗英雄。
不过每当村民向孙景坤问起他打仗时的英雄事迹他总是敷衍了事,不愿多聊,那本旧书 也被他收起来放到箱底。久而久之,孙景坤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事,也就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直到年,辽宁丹东电视台一位记者来山城村采访大棚种植蔬菜的新闻时,一位村干部无意间提起“我们村还有一位战斗英雄”,引起了这位记者的注意。后来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才逐渐传播开来。
在这之前,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孙景坤立过多少战功,后来在记者的追问下,孙景坤才将一枚枚军功章拿出来示人,并向记者讲述了他多年前南征北战的故事。
由于记者的报道,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很快在丹东市传播开来,各种表彰也纷至沓来。
三渡鸭绿江,“死也 在前线”
这位带领村民开荒种地将近30年的 生产队长身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年1月,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市郊山城村一户农家小院里锣鼓声、鞭炮声齐鸣,原来是村农会副主任孙景坤与当地一位姑娘在举行婚礼。刚分了土地,又娶了媳妇,按说一般人都会选择待在家里安安稳稳过小日子,可是孙景坤却毅然决然去参军,这是为何?
原来在年岁末,时值解放战争大反攻关键阶段,人民解放军部队急需扩充兵员,上级派人到山城村动员青年农民参军。
孙景坤 个报名参军,并与未婚妻约定完婚后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于是,在新婚第五天,24岁的孙景坤就背起行囊,告别新婚妻子,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孙景坤入伍后成为第40军师团3营8连一名机枪手。作为一名机枪手,在战场上很威风,但也是最拉仇恨的存在,往往成为敌人火力打击的重点对象。
故而,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孙景坤先后负伤二十余次,躯体上留下了被炮弹炸裂的伤痕,被子弹穿过的洞。至今,仍有一块弹片留在孙景坤的右小腿上没取出来,他幽默地说:“这是我随身携带的文物。”
孙景坤在鸭绿江断桥给年轻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事迹岁月改变了山河,时间冲淡了记忆,但是留在躯体上的伤痕不会消失,它和被压在箱底的一枚枚军功章,共同见证了孙景坤历经枪林弹雨洗礼的战斗故事。
孙景坤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战役,浴血四平,围攻长春,解放沈阳,攻克锦州,阻击黑山;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等重大战役。他随部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打到海南岛,英勇奋战,多次负伤,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后来在 中又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孙景坤已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仗,但他最为刻骨铭心的是朝鲜战场,美军炮火的密集度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在朝鲜那炮火太多了,那炮一出来就是百八十发。”
孙景坤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战斗情形年5月1日,解放海南岛战役刚结束,6月朝鲜半岛战争就爆发了。孙景坤所在的第40军奉命北上,在安东(今丹东)待命,准备开赴朝鲜抗美援朝。孙景坤的家乡就在鸭绿江边,离部队驻地不远,营长对孙景坤说:“这里离你家不远,你回家看看吧!”孙景坤回答说:“我也想家,但谁都有父母也想父母,部队随时可能开拔,我不能带这个头。”
就这样,结婚5天别新妻,外出征战2年多的孙景坤在离家不远的部队驻地待命40多天,直到部队赴朝都不曾提过回家探亲的要求。
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部队奉命秘密从鸭绿江大桥开赴朝鲜战场。
为避开敌机侦察,部队过江后采取昼伏夜出急行军的方式直奔前线。
10月25日,孙景坤所在的师在朝鲜战场西线两水洞与向北进犯的敌军遭遇,爆发了激烈战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的大腿被敌军炮弹炸伤,随后被送回吉林图们接受治疗。
“死也 在前线”,伤愈后孙景坤强烈要求重返朝鲜战场前线,部队安排他搭乘往前线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
这是孙景坤第二次 入朝,然而不幸的是这趟军列在行进途中遭到敌机猛烈轰炸,后来车翻人散。身在异国他乡,语言又不通,孙景坤人在半途没法联系上自己的部队,无奈之下只好沿着铁路线返回安东部队留守处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第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待机歼敌。得到消息的孙景坤喜出望外,即刻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 与前方战友会合。
在朝鲜战场,战斗之惨烈难以想象,有一次孙景坤他们进入一片高粱地,敌人的子弹像刮风一样呼啸而过,他们一个排后来只剩下他一人活着。
令孙景坤刻骨铭心的一场战斗,是他在朝鲜战场荣立一等功那次。
年10月27日,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孙景坤接到营长的命令:带领团9名战士,带上8箱手榴弹、2箱子弹,火速增援高地上已经连续驻守12小时的8连战友。
高地是团于10月26日黄昏,在我军炮火的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血战攻占下来的,后由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战士在坚守阵地。敌军不甘失败,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频频发起进攻。
高地三面完全处于敌军的火力控制之下,仅剩背对我后方那一面,敌人也设下十几道火力封锁,所以增援部队极难登顶。在孙景坤他们接到增援命令之前,上级也曾派人上去增援,但在敌军猛烈的炮火封锁下,未能成功登顶。
据孙景坤后来回忆,他接到命令后和战友们去仓库领了弹药,瞅准敌军机枪射击盲点,趁敌机贴地飞行的间隙,在弥漫的硝烟掩护下,迅速穿越敌军的火力封锁才成功进入阵地。
孙景坤他们上来后,看到阵地上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五名战士了。子弹已经打光了,他们已经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做好了随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太好了,老孙你们可算来了,一定要守住阵地!”说完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副连长就昏过去了,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内一边帮他包扎伤口,一边指挥战斗。
战斗从中午持续到午夜,孙景坤带领战友们浴血奋战,一共打退了敌军6次冲锋,他一人毙敌21人。之后,孙景坤被敌军炮弹炸昏过去了,战斗结束后战友们从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把他抢救过来。
鉴于孙景坤在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 总部给他记一等功。年,孙景坤作为 回国英雄报告团的一员,在北京受到党和 的亲切接见。然而,这些荣耀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从未主动提起。
有一次女儿孙美丽问父亲为何不同他们讲当年那些战斗的事情,他回答说:“我不愿意说那些,一提起就会回忆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想起他们一个个熟悉的脸庞,在我面前都倒了下去,心里难受。”
当记者问起他荣立一等功那次战斗,老人家讲着讲着就热泪盈眶了,他悲痛地回忆道:“和我一块(从高地换守)下来的只剩4个人,半道上副连长的腿还被炮弹炸断了……”
结束后,孙景坤随部队凯旋归来,丹东市里给他安排工作说:“你是排长,又是战斗英雄,去工厂当车间主任吧!”孙景坤婉拒道:“我没文化,干不了,可别耽误事了,给我找个看门的就行。”
从战士回到农民,活成“时代楷模”
年1月15日,孙景坤卸甲归田回到家乡山城村当农民,奋斗在新的“战场”上。他说:“曾经咱从农民当上战士,现在国家粮食还不够,就应该从战士回到农民!”
他返乡后把军功章、立功证书等统统隐藏起来,只把党的组织关系交给村支部,所以村里没人知道他是一等功臣,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只当他是一个复员的“大头兵”。
孙景坤回村第三天就撸起袖子干农活,因为他是党员,在当兵之前又当过村农会副主任,为人处事深得村民喜爱,很快就当上村里 生产队长。
当上队长后的孙景坤果然不负众望,他看到村里有一百多亩老洼地荒着杂草丛生,便下定决心把它开垦为良田。他刚上任就带领村里百来号壮劳力从早干到晚,把老洼地里的泥土一锹一锹地挖上来垒高连成一片用来种苞谷,低处摊平插秧种水稻,一举解决了村民吃饭难的问题。
忙完这茬,他又带领村民向“荒山”宣战。
当年村旁的滚兔岭有几百亩“硫磺”山,寸草不生,孙景坤带领村民在十几年间硬是陆续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既改善了环境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当年地处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的山城村,防洪能力最为薄弱,每每发大水,常常淹没两岸庄稼。孙景坤见状又一马当先,在没有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带领大伙用肩扛、筐挑土石的方式修筑堤坝。经过长达数年的修筑,大坝越来越厚实,两岸庄稼终于免受水灾的侵袭,村民的生命财产也有了保障。
如今的大沙河堤坝虽然已经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地基依然沿用孙景坤那时打下的。
孙景坤在生产队长的位子上兢兢业业干了二十余载,为村里办了不少事实,村民非常信任他。时隔多年后,时任第二生产队队长的刘振发回忆道: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孙景坤南征北战多次荣立战功,身为一等功臣回乡务农数十载,从不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用他的话说就是:“当这个党员,不能一切为自己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据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自从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顾不上家里,吃完饭就扛着锄头或铁锹出门,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村民有困难,孙景坤总是想方设法帮忙解决,村里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身患疾病,在孙景坤的关心照顾下得以安度晚年,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亏欠颇多。
孙美丽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残疾,读小学时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让她回去叫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写张条子即可免去学费,但孙景坤坚决不写,女儿无奈辍学。
那时干农活记工分,孙美丽干活麻利,人家给她记7分,孙景坤看到后改为4分。山城村位于丹东市郊,那时市里企业经常来他们村招工。孙美丽16岁那年,当地电话局来村里招收电话员,她被选上了孙景坤却把她的名字划掉,坚持把名额让给村里生活更困难的家庭。女儿质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你文化低,别耽误了事儿。”
二女儿24岁时被工厂选上,但因为父亲的阻拦也没去成。由于父亲的干涉,大儿子孙富贵眼见招工无望便报名去参军。这次孙景坤不但没有阻拦,还特意给儿子送了一份特殊礼物——一块写着“祖国人民慰问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毛巾。
孙景坤当了二十多年的生产队长,一共育有七个儿女,每每有单位招工他总是优先把机会让给别人,自己的孩子除了两个通过当兵和招工成为工人,其他五个都是农民。
孙景坤当生产队长那些年,一直严格自律从未谋过个人私利。他一生清贫,只是近几年国家对退伍老兵的补贴提高了,他的生活才有了改观。
孙景坤的事迹感动无数人,年10月24日,时值纪念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称号,肯定了这位老兵多年来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
孙景坤、徐振明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孙景坤年轻时血战沙场保家卫国,载誉回国却深藏功与名,在和平年代又卸甲归田,带领乡亲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如今虽老矣,但英雄无悔。有人问他:“你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这一生活得那么清贫,亏不亏?”他说:“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想想看,战场上死了多少战友,死去的人什么都没享受着,我活着回来还要什么享受?!”
“他们为国家把命都搭上了,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战友们!”
“我是替没能回来的战友活着……”
朴实无华的话语,映射出 老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赤诚忠义的家国情怀。
几十年前,孙景坤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枪杆子为国家打出一片太平,国家岂能忘记这些老兵?
如今97岁高龄的孙景坤和其他老兵被接到丹东市光荣院里安度晚年,英雄老兵老有有所养,甚幸,甚幸!
——完——
(图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