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浅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1/21
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摘要: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完善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然作为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唯物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有着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人类学范式上的,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而其现代性又如何体现?在和古代的、近代的唯物主义对比中方能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马克思

不同时代的唯物主义的共性是力图以一种可感知的、空间性的物质存在为基点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而不同的地方是在进一步追问何为这可感的、空间性的存在时,各时代的唯物主义便立即显示出不同了。这是由哲学思维范式的变化,所引起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的变化所决定的。

一、唯物主义的早期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在同原始宗教意识的斗争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同原始宗教意识把世界万物归因于神灵的观点相反,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的东西。自然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态,具有感性直观和猜测的性质,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它坚持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则是正确的,这一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在朴素唯物主义的领域类,各国的哲学家在“究竟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上也各有自己的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医理论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实践中,以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来解释脏腑器官的生理变化机制和两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内部之间亦具有与五行生克制化相适应的变化规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自然现象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

赫拉克利特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列宁给以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

而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所谓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原子是体积极小,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所谓虚空,就是指虚无的空间。德谟克利特把虚空视为原子运动的场所和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空间都被充满,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不能结合成具体事物。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结合成万物,分离时,事物就消亡。他把虚空和原子都视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虚空尽管是非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存在并不比非存在多点什么,因为虚空并不比物体少点什么,它们同样都是实在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在性质上则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万物在性质上的差异,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区别,它们结合时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子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则存在四种区别: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在大小上,既然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微粒,那么原子应该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在形状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带钩的。他认为太阳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构成灵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们都是由最精细的球形原子组成的,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活动性。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和虚空的学说解释了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他认为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因此在他看来,原子是永恒的,它们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毁灭。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这是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极为重要的一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列宁称他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代表。

二、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核心,以近代实验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成果为基础,因而摆脱了自然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素朴性。近代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种认识论或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此时哲学已经达到自我意识的自觉,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在认识史上建立了不可抹灭的功绩。但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存在着三个严重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

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

近代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就像一架机器,心脏就像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等等。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继承了F.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但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的加或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

牛顿

在17至18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确立了成熟的自然科学的两大原则:重复性和精确性原则。牛顿的科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18世纪的法国已经享有隆名盛誉,它造就了强烈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情绪,刺激着相当一部分思想家,包括法国唯物主义者把自然规律观念直接带入到社会领域,或者把社会和人还原为自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本无意向哲学献媚,但它又往往决定了哲学的面貌。牛顿经典力学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国哲学家聚集在科学主义的大旗下,用机械论的观点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形成机械唯物主义派。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尔哲学。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笛卡尔正是依靠这种抽象的物质和抽象的运动“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并一直主张用机械论的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规律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应用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构造了一个具有反宗教神学意义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图景。

笛卡尔

笛卡尔“借助于机械论的概论”来从事对自然的研究,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使自然哲学焕然一新,他提出一种新的、从独立精神产生出来的、包罗整个自然界的世界观”。笛卡尔的自然哲学开启了近代反宗教神学的先河,为法国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一直影响到拉美特利的时代。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法国唯物主义,使其停留在机械论的水平上。实际上,正是笛卡尔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时代精神。

拉美特利

而拉美特利极为推崇笛卡尔和牛顿,认为“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的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马克思由此认为,“拉美特利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甚至利用了它的每一个细节。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模仿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写成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

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势是要超越近代哲学由于以认识论为中心而导致的唯理主义倾向,力图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放置在人类生活的更具体、更广阔的背景下去解决。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现代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其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下几点:

(一)实践性

现代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论的唯物主义,它把实践活动视为现实的客观存在,视为人类的本质,视为人类历史的基础,从而也是全部人类知识的基础。总之,把实践活动视为说明世界统一性的基础。现代唯物主义区别其他唯物主义的地方,在于它完全自觉地把人类生产活动看作直接现实的客观存在,对于人类而言第一位的客观存在,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去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因此,实践性就构成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或基本内涵。

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把人类物质实践活动作为基本原则,把这种活动视为直接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把实践性规定为现代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理论特征,不只是指明一种要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哲学态度,而且是指明实践观点乃建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原则。

(二)辩证性

实践活动就是人和自然或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过程,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但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一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实践,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就是以实践的方式对于思维与存在对立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主客体的互相创造、互相作用,便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最为基础的辩证过程。

(三)历史性

现代唯物主义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单是由于后来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这就是说,物质实践过程本身即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历史。因而,以实践作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的现代唯物主义,由于实践的历史性,从而这种解决方式的历史性,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这三重品格并非互相外在的东西,更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的东西,而是内在同一的。人类对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种主客体交互否定、交互渗透的过程,而实践活动的这种辩证运动,本身即是一个在矛盾对立中曲折地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同一实质的不同角度的透视或表述,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

四、结论

通过整理和回顾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学习到每个阶段唯物主义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哲学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从而深刻认识到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解答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