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名城话廉南通江海廉波通古今

来源:楷模 时间:2023/2/11
白癜风怎样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04:30

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被誉为“扬子第一窗口”,万里长江由此入海、东海黄海在此分界,大江、大海不仅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民众,更孕育了城市的文化发展。青墩遗址、吉家墩遗址是江海文明最早的一缕曙光,历经五千年不衰。江河气质、海派风情融入到城市文化之中。近代,南通开风气之先,实业救国先驱张謇,办教育、兴实业,创造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生动实践。清廉若水,文脉悠长。这一汪碧波从古至今,泽被大地,沁入心田,为南通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南通城市夜景彭长青/摄

一堤捍海,廉俭家风千载传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滨江临海,河网密布,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在南通的治水兴水史上,不得不提终年蛰卧苍凉海边的范公堤。范公堤位于长江口以北,沿南黄海,自南向北,迤逦华里,隐隐然绵亘有如海边长城。《中国海塘工程史》有载:范公堤堤高一丈五尺,底厚三丈,顶宽一丈,堤顺水势,弯曲有度。漫步在范公堤上,人们不仅沉醉于它的景色,更感佩于那段历史故事。

宋朝时,通州、楚州沿海每年到了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灾情非常严重。时任泰州西溪盐官的范仲淹看到这种情况,就上书转运使张纶,提议修捍海堰。有人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捍海堰修建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宋天圣二年(年)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不久便因海潮暴涨而被迫停工。获准继续开工后,范仲淹又因母丧离任回籍。其间,他屡次给张纶写信,请张纶无论如何要将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捍海堰修成后,百姓感念提议修堤的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公堤”。

一道捍海堤,永留贤臣名。范公堤现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仲淹“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高尚情操却千古流传。范仲淹被公认为“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不仅以“先忧后乐”享誉后世,还以其一生严于律己、崇尚俭朴,言传身教严修家风留下美名。范仲淹在家书中多次要求家人勤学苦学、廉洁奉公、不营私利,还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范氏家训代代相传、泽被子孙,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即是此中翘楚。

南通范氏,据《范氏宗谱》《范氏支谱》《范氏家乘》等记载,本是范仲淹之后。南宋覆亡后,范家各支脉风流云散,其中一支举家迁居江苏南通,成为通州范氏之祖。明代诗人范应龙,是范氏世家有记载的第一人。之后历范凤翼、范国禄、范遇、范梦熊、范兆虞、范崇简、范持信、范如松、范当世、范罕、范子愚十一代,直至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范曾,均有诗书流传于世。

南通范氏既为范仲淹之后,自然深受其“先忧后乐”观念的影响,在家风家教中强调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风骨。南通范氏的一代代诗人们,其诗歌创作的数量或有多寡之别,艺术水准或有高下之分,但在文人士气与品节上,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南通范氏的家风家教中,最注重坚守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等为人为政之德。如范氏诗文世家第九代范如松教子有方,伯子、仲林、秋门三子皆以诗文闻于晚清,有“通州三范”之称。当儿子要外出做地方官时,范如松作《作吏十规》告诫儿子,“地方善政不能举,逢迎上官则恐后,最可耻”,“为民父母者,第一戒贪,贪则心昧,最可耻”,“作官须知进退,若老马恋栈,阿时殃民,以至身败名裂,辱及君亲,最可耻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范氏家族一贯对孩子的教育之风。

南通启东市圆陀角长江入海口江海文化景观通道

一人一城,实业救国赤子心

认识并走进一座城市,可以从博物馆开始。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由南通植物园改建而来,位于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如今,这里不但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教科书,更是记录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生平的一面镜子,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几十万人次。

博物苑的创建人张謇,有着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诸多头衔,这些头衔串联起了他服务故乡、报效祖国的一生。张謇以“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的精神和实践,奇迹般地开创了许多领域的先河,创造了诸多的全国第一。从“大生纱厂”开始,围绕棉纺织领域,他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父教育而母实业”教育思想体系,在他带动和影响下,当时的南通拥有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可以说他一个人造设了一座城市的近代辉煌。

纵观张謇一生,“勤”“廉”“监督”是毕生的信仰与坚守。张謇出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修订法规,规范施政;咨文各地,严惩腐败,成为近代勤政廉政史上的一个范例。对于自己所兼职务的工资,他全部用于办贫民工场。开始创办企业后,张謇在每个企业里都要设置一个岗位,由专人从事监督工作。他创办的企业每年都要召开大会,对这一年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即“说略”,同时公布企业收支情况,即“帐略”,以接受股东们的监督。他每办一个学校,都设有专人对学校的运行、财务等进行监督,办其他一切事业也都是如此,以促使相关人员不敢逾越雷池。张謇69岁时,亲自选出七则古人的诫子名言,辑录为《家诫》,刻写在一块石质屏风上。其正面是《倚锦楼石屏铭》,介绍石屏的来历和品性,背面就是《家诫》。《倚锦楼石屏铭》与《家诫》都是张謇亲笔书写并请专人刻上去的。这块屏风就收藏在南通博物苑内。石与人通融,铭与诫映照,处处闪耀着张謇的人生智慧,警策后人,代代流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张謇曾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即与草木同生,不与草木同腐。”对南通来说,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二有用事业”,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无时无刻不在叩问世人、激励后人。

南通博物苑中馆黄金/摄

红色审计守初心

在南通,有一座以审计为专题内容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国家审计博物馆。漫步在博物馆内,一片片甲骨、一枚枚竹简、一件件青铜,再到一份份账簿单据、一张张粮票,都记录着审计的历史变迁,无声诉说着廉洁与贪腐、公正与灰暗的较量。

博物馆中,有一枚阮啸仙“双百”人物纪念章,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监督的初心。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审计长”,曾担任中央苏区政府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五大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和六大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他与中央工农检察部密切配合,组织肃贪“突击队”和清腐“轻骑队”。阮啸仙上任后不久,就有群众揭发时任中央互济会总财务部长谢开松贪污。在进行极为细致深入的调查与审计后,阮啸仙发现了谢开松贪污公物、以少报多、涂改账目等多项问题。之后,阮啸仙又连续主持清查了中央印刷厂会计科科长杨其兹吃喝嫖赌、克扣工人工资以及中央造币厂厂长陈云祥的贪污问题,在党内形成较大震慑。在阮啸仙的带领下,审计调查工作有序开展,苏区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年,阮啸仙被评选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年,阮啸仙家属将这枚荣誉奖章捐赠给中国审计博物馆。

时光荏苒,中国审计博物馆如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南通市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基地。南通市坚持久久为功,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策划,充分挖掘利用中国审计博物馆、南通廉洁文化广场、南通市创建“医院”展馆等本地廉洁文化资源,组织开展“5.10”思廉日主题活动。如今,思廉日主题活动已成为南通发动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常态化社会廉洁教育活动,使思廉、悟廉、醒廉、践廉成为江海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审计博物馆中阮啸仙雕像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年第15期;作者:江苏省南通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鑫桦,南通市委党史办党史处处长周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