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战略意图,必须通过战役的胜利来实现。”此一言便可窥见粟裕将军卓越的军事战略思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之中一切瞬息万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又或战术,如果一味地拘泥于既定的战略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
往往一场战争的胜利,有赖于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所谓卓越的战略思想便是能够牢牢把握住形势的变化,继而找到对方某一瞬间的弱点一举击破。
一如粟裕将军的另一句“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中去寻找。”正因战略思想的卓越,方才铸就了他一生戎马的赫赫功勋。
一、粟裕将军的朴素简单
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将军在医院逝世。将军功勋卓越自不必赘述,仅凭毛主席曾经一句“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又或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便可管中窥豹得见将军之风采。
正所谓不要只看到一个人表面的光鲜,粟裕将军从班长一路走来历经无数枪林弹雨,曾经多次身负重伤一度危及生命,而在国家平定之后粟裕将军也常因后遗症而倍受折磨,尤其是头疼。
何至于此?粟裕将军去世火化之后,骨灰之中残留着三枚弹片,这些弹片便是头疼的罪魁祸首。不过除却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卓越战绩,赫赫功勋之外,最令人动容之处却在粟裕将军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粟裕去世后为什么没有坟墓,骨灰还被分开撒在八省二十多个地方?其间便在于粟裕将军战场之中虽是叱咤风云,但在生活当中却是低调朴素,为人力求简单而从不张扬,毕竟作为一名将军因为衣着朴素而被拦在门外的并不多见。
年7月,第三野战军机关移防南京,粟裕将军奉命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市长、市委书记等职。因为职务的变迁,粟裕将军需要处理的事情更加繁重,此外相应面向社会群众又或其他人员的事务同样如此,而一生戎装的粟裕将军并没有相应的便装。
有鉴于此,后勤部的部长提出希望给粟裕将军做一套毛料衣服,毕竟要面向群众,如此才有更好的形象。然而面对这一请求粟裕将军却是断然拒绝,提出布料衣服便足够了,担任一应职务的根本是为人民解决问题,衣着光鲜与否并不重要且容易脱离群众。
因此,在粟裕将军的坚持之下,后勤部做出了一件蓝灰卡其布中山装,而这一件便衣此后随着粟裕将军走完一生,从蓝色到灰白。正因如此,曾经粟裕将军也因衣服过于朴素的缘故而被拒之门外。
粟裕将军经手的工作基本都是国家军事机密,因此容不得丝毫马虎。其中有一次的工作任务是必须他亲自去地方传达的,因此他便衣抵达地方部队。
因为此前并没有向相关单位通知,所以衣着朴素的粟裕将军被拦在了门外,即便粟裕将军一番解释,但以他的衣着来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因此直到地方领导赶来粟裕将军方才得以入内。年粟裕将军任职总参谋长之时,居住在北京一座组织分配的四合院当中。
而年久失修的四合院每逢刮风下雨令人苦不堪言,不过粟裕将军也从不曾在意,直到他身边的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作出上报得到了重视,有关方面提出推倒重建,粟裕将军却坚持修补一下就好,且在修补过程亲自监督以防公费流失。
在此期间的工作上,粟裕将军拒绝了换车的安排,沿用着以往的车辆,且在用车事宜上非常严于律己,任何私事又或可以避免用车的公事,粟裕将军常常以身践行,所以公交汽车又或三轮车上时常能够看到粟裕将军的身影。
由此便不难窥见粟裕将军一生行事低调、艰苦朴素的作风以及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力求简单的革命传统,其间公私分明,舍小我而为大家的精神特点呼之欲出。那么由此便不难解释为何粟裕将军去世之后没有坟墓,并且没有举行追悼大会、遗体告别仪式等。
对于粟裕将军而言,在他去世之后的一应瞻仰活动对于他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却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综合他一生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精神,这些活动显然是他所拒绝的,所以他在去世之前便已有所交代,去世之后一切从简。
二、骨灰撒在中华大地
那么没有建立坟墓以及拒绝一应仪式,是因粟裕将军的性格特征、思想觉悟出发的。那么粟裕将军又为何将骨灰分开撒在八省二十多个地方?“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任何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而言,往往背负着无数人的生命,其间有敌人亦有手足兄弟,而粟裕将军也毫不例外。
粟裕将军一生戎马转战于全国各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路走来那些陪伴他的战友们换了一批又一批,许多人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却随着与敌人斗争过程之中的壮烈牺牲而成为永恒。
或许粟裕将军从不认为自己的一身功勋属于自己,它应当属于那些曾为了革命与解放,为了国家与人民而共同奋战的所有兄弟们。因此,粟裕将军去世之前做出了决定。
他将自己的遗愿口述给了妻子楚青,希望去世之后将他的骨灰撒在昔年间的奋战之处,与长眠于战场之中的兄弟们长伴于九泉之下。正因如此,遵照着他的遗愿粟裕将军的骨灰被撒在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八个省份,共计二十多个地方。
江苏省徐州市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园内、浙江东阳县、山东临沂、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安徽黄山……一座座骨灰安放之处,寄托着粟裕将军一生的峥嵘岁月与万丈荣光。
与此同时也深埋着那些随他一同为了国家与人民而奉献生命的年轻军人、中华儿郎,没有他们又从何处得来中华大地之安康?正因如此粟裕将军回顾往日种种,所着眼的从来不是他在战场之中怎样一番指挥有方,而是落在了那些年轻的牺牲者身上。
粟裕将军曾指挥过诸多大小战役,其中尤以淮海战役最为知名,而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便坐落着粟裕将军的骨灰抛洒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而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也因此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认可,不过一如上述或许在粟裕将军看来,淮海战役对于国家而言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他却更在乎其中13.4万的伤亡,尤其是那些为此牺牲的军人。
因此一如他所愿,去世之后一部分骨灰抛洒在此,与那些年轻的生命同眠。
此外粟裕将军生前总结大小战役却对淮海战役绝口不提,不看关于淮海战役的任何记载或作品,其间隐隐也能够发现,这一最为荣耀的战场,同样也是粟裕将军最大的伤心处,其间的伤亡重大亦是粟裕将军所惋惜的。
不过在粟裕将军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遗物当中找到了这样一首诗,乃是粟裕将军生前唯一对淮海战役的记载,其间也同样包含着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的相关内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百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由此一诗不难窥见,粟裕将军的绝口不提只是不愿将其中的功与名过度宣扬,以他一生的作风来看,他很大程度是认为一应功名更在于那些为了国家与人民奉献牺牲的战士们,相较之下他的指挥作用更在其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粟裕将军的个人魅力所在,与此同时也是粟裕将军毕生将党的理念牢记并贯彻的最好见证。大抵对于一位士兵而言,有如此将军领导何不令人振奋?而对于国家与人民而言,将国家的未来寄托给这样一位将军,又何愁没有未来?
不仅粟裕将军,老一辈的革命先驱们多是秉承着这般革命之传统。如周总理与邓颖超二人生前为国尽忠,死后将骨灰抛洒于他们所珍爱的祖国山川大河之间。他们倾尽一生将一切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而正因他们不遗余力的付出,方才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任何人活着的同时心中怀有着不同的理念,至高者为国家与人民而活,他们用肩膀扛起了祖国的蓝天,而至低者不仅为自己而活,更肆意践踏侵害他人之利益。其间不因职业或地位的高低贵贱而有所区别,如平凡的人亦有对于国家不平凡的贡献。
粟裕将军、周总理等革命先辈为国家存亡而尽大力,而铁人王进喜、雷锋等时代楷模为国家尽“小力”其间相同之处便在于为了国家发展而各尽所能,不留余力。这才是对于国家大公无私的根本,亦是人人可以以身践行的,而中国的未来同样寄托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