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9月29日讯他历经上百次战斗,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
他本可安享优抚,却拖着重残之躯,进田间整地养地让村民都能吃饱饭。
他为省钱每天步行50多里路,打井挖渠改变落后村的面貌。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
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
他用嘴咬着笔,写下33万字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保尔”。
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他自诩为“肉轱辘”,但人们把他赞誉为“太阳”。
他是“人民楷模”朱彦夫。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28人中,5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3人被授予“人民教育家”,3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4人被授予“人民英雄”,9人被授予“人民楷模”。
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环绕,这里是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一个见证时代奇迹的村庄。
豪情战天斗地,创业永不言弃,他是“人民楷模”朱彦夫。
与新中国同行,记者走进张家泉村,走近朱彦夫,倾听祖国和时代的心跳。“朱老,今年咱村的桃子长得好、卖得好,多亏了您当年为群众铺下的致富奔康路。”已经86岁高龄的朱彦夫听着张家泉村村委会主任刘文合的电话,满意地一直点头。
张家泉村位于沂蒙山腹地,山高坡陡,缺地少水,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过去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那时候一遇上点灾害,就连年歉收,村民经常填不饱肚子。”朱彦夫回忆。
要脱贫,先改地。年春,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要让零碎的农田连成片。
朱彦夫拄着拐,拖着近20斤重的假肢,踏遍了张家泉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访了街街巷巷、家家户户。为此,他摔进过山沟,磨破了几层皮,咬紧牙头拱地往前冲。
朱彦夫当时说:讲困难,我这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还怕啥?
朱彦夫现在说,什么时候都需要这种劲头。
那一个冬春,搬了2万多方土石,张家泉村建成了多米长的暗渠,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
年年冬春,年年大干,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
解决了口粮问题,“闲不住”的朱彦夫带领林业队,种桃、种苹果,大搞副业,绿化荒山近千亩,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从年到年,朱彦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战天斗地、永不服输的沂蒙精神,战严寒、斗酷暑,用21年的时间治山、治水、造田、架电,逐渐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改造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3万元。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好。我老了,未来属于年轻人,但沂蒙精神不能丢。”朱彦夫语重心长地说。
闪电新闻编辑高亚南柴慧娟综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