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从楷书入门,当然没有问题,但却并非是一定。对于书法的学习,不能非黑即白的去肯定或者否定,在这之前你得所有了解,方能更好地去判断。那么学习书法一定从楷书入门的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学习书法又该先学什么?针对这些疑惑,笔者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什么是楷书“楷书”这个名称,历史上主要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一时代的规范字而言,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篆书、隶书乃至草书都可以称之为楷书,有其具有法度,可作为楷式、模范的书法的意思。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这里是指八分(隶书)为楷。又说:“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指草书为楷。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书,世以为楷,是大篆可谓楷也。”这是称大篆为楷。石鼓文第二个是指隶书。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张怀瓘《书断·八分》:“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清刘熙载《艺概》:“‘卫恒言王次仲始作楷法’,指八分也。”这里将隶书专指楷书。曹全碑第三个则是指正楷字,即指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楷书。“楷书”一词作为汉字的重要字体名称,较早见于王献之的外甥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诞手写。”韦诞是三国魏时著名书法家。启功也说:“楷这一形容词当作独立书体的专名,则是晋代以后的事。”这种说法和羊欣提出楷书概念的时间基本相符。峄山碑楷书在历史上开始称为“真书”、“正书”。宋以后,“楷书”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楷书的专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楷书初始被称做“真书”、“正书”就可以看出,这种书体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和横扁形的隶书(八分),是为正体,可做楷式,且多用于题勒、刻石、碑铭诸类,是极为正式的,又都是给人看的,所以楷书更注重供人欣赏,孙过庭高度概括为“隶欲精而密”,给人点画精致、结构严密,体式雍和的享受。从上述名称可以看出,楷书是一种规范的、端正的、成熟的书体。二、书法必须从真书入门吗学习书法,每个人的目的都有所不同,而且学习方法差异也很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是作为书法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我们读过《千字文》里有一句:杜稿钟隶,这句话里的钟隶,就是指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天下第一,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可见钟繇并不只是写小楷而已。灵飞经再说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以“天下第一行书”闻名天下,而楷书自不当说,从当年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大家已经相当熟悉,但王羲之还有些功底从哪来?王羲之一再告诫子敬(王献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的家传学书诀窍是“穷篆籀,工省而易成”(《笔势论十二章》)可见王羲之之所以为“书圣”,显然也是与他苦练篆书分不开的。东汉蔡邕在其所作《篆势》一文中称习练篆书“为学艺之范先”。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说:“余学书从篆、分入手。”他的成功经验正好说明了“学书先学篆”的道路是可行的肯定是去得通的。心经近代的吴昌硕,作为一位画家被世人皆知,而其书法成就,则主要因其临习石鼓文之作品令世人惊叹,他楷书作品不被人宣导,但其篆书作品却使之当之无愧于书法家这个称号。说文解字建首篆书描红描灰宣纸书法入门字帖淘宝¥32购买三、有成就的书法家要博取各家所长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并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更不是靠单一技巧取胜的某一方面专才,元代大家赵孟以其楷书闻识,但我们看看他的六体千字文,也就能领略其文化根基之扎实。“篆籀”,自古便是书法家所强调的书学关键,张芝、钟繇、王羲之、苏轼、颜真卿等人笔下均有所涉及,颜真卿晚期书风浑厚朴拙,极具篆籀气象,其代表作《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用笔圆融,结体广博,与初唐楷书相比较可谓“雄秀独出,一变古法”。颜体描红描灰大楷书法入门字帖淘宝¥购买因此,学习书法,并不可能有单一的套路给人选择,更不可能非黑即白,极端地认为哪种书体作为入门最好。习之堂,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希望和更多的朋友相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