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柳州日报》头版刊发文章《用“中国芯”造“人民车”——记“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刘昌业》,胸怀“汽车强国”梦想,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踏进科研的“无人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矢志用硬核“中国芯”造“人民车”。
刘昌业(左)讲述攻坚克难为中国车装上“中国芯”的故事(图片来源于广西云客户端)
全文转载如下:
用“中国芯”造“人民车”
——记“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刘昌业
胸怀“汽车强国”梦想,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踏进科研的“无人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矢志用硬核“中国芯”造“人民车”。
他和同事们挺膺担当,攻“芯”克难,先后完成30余种控制器的软硬件自主开发及量产,在整车上累计完成万颗国产芯片装车应用。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被称为“人民的代步车”、七度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单一车型销量冠军的五菱宏光MINIEV,三年间芯片国产化率从6%提高到93%。
作为燃烧学专业“海归”博士,他投身造车事业十三载,在一次次转型与跨界中,总是用最高效的方式,“燃烧”自己炙热的梦想。
他就是“八桂楷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控制与软件首席技术官,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昌业。
“告急!告急!”
将时针拨回到年2月下旬,虽已是初春,但依旧寒气逼人。上汽通用五菱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由于进口芯片突然断供,关键零部件转向控制器无法供货,总装线上大量汽车无法下线。
刘昌业(右二)与团队成员在讨论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方案。
当时,“芯片荒”正席卷汽车行业。一些关键零部件芯片价格暴涨,虽然价格翻几倍但仍一“芯”难求,导致控制器紧缺。上汽通用五菱前后推出40多条保供措施,但仍无法完全解决关键部件短缺的问题。
“在年以前,控制器被大家视为‘黑匣子件’,是和零部件一起整体采购的,我们不知道其内部结构,更不懂里面搭载着什么芯片。”刘昌业说,直到年“芯片荒”蔓延,企业才深切感受到“卡脖子”之痛。
生产面临停滞,工程师们心急如焚。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严峻的形势激发了大家的奋斗精神,激起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担当。
“破黑!必须破黑!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刘昌业心想:“也许‘芯片荒’这一痛点,就是打通产业任督二脉的关键点。”
于是,团队立即启动“破黑行动”,全力破解“黑匣子件”的内部奥秘,决心在用国产芯片造国产车这条未知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
各方消息在技术中心汇总,其中一条引起了团队的重视:上海一所与上汽通用五菱长期深度合作的高校,应用国产芯片的技术已有突破。满怀期望,刘昌业带着20人的科研团队,立即从柳州奔赴上海,全速“追芯”。
“我们的技术尚无产业化先例,你们即将踏进一片‘无人区’。”高校专家对刘昌业说。
困难远不止这些。当时,上海的新冠疫情吃紧,他们只能把科研设备搬到酒店,将酒店变成了团队的攻坚地,吃住都在那里。缺少测试场地,地下停车场就成了他们的试验场。
经过彻夜鏖战,反复测试,软件代码中的问题一个个被查找出来,一一修正。同时,刘昌业还与各地供应商、高校和柳州基地的生产、物流环节时刻保持联动。
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仅用8天,就完成了软件开发,解决了相关软件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阻碍。再过6天,%运用国产芯片的转向控制器走上生产线。
这样的速度,令业内感到震惊。
面对各方赞誉,从年底开始组建团队尝试进行控制器开发的刘昌业却不满意,“我们拥有成熟完备的零部件验证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让研究所的技术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多路要走。”
有关数据显示,年,全球因芯片短缺减产万辆汽车。而上汽通用五菱“破黑行动”的成功,保障了40万辆汽车顺利下线,带动销售收入超亿元。
“破黑行动”让大家信心倍增。之后,刘昌业带领团队进一步突破软件算法、国产芯片应用以及整车标定等技术,先后完成了30余种控制器的软硬件自主开发及量产,实现种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在整车上累计完成万颗国产芯片装车应用。
蹚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上汽通用五菱不仅解决了自身的技术问题,还让国产芯片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促进了车用国产芯片快速升级迭代、加速实现产业化。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做不到概率为0,那就是%。”刘昌业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电子架构集成经理张中君的心里。
在传统汽车制造过程中,由于机械误差等因素,存在偶发故障。在一次新车型研发测试中,几百辆车中有一辆车的车身控制器出现故障,张中君像往常一样,把这归结为“偶发故障”并写进了报告。
没想到,这遭到了刘昌业的严厉批评:“这辆车的软件出现了问题,就必定还会在别的车上出现!必须找到问题的原因,给出解决方案。”
虽然心里不太赞同,张中君还是按照要求做了。因为他知道,刘昌业的自我要求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都严苛到极致。
“我们查了一周时间,发现软件程序中确实存在一个错误,我们完善了方案。”看到张中君提交的新报告,刘昌业终于满意地笑了。
“软件没有偶发故障”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团队——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问题。
攻坚克难,需要勇毅笃行,更需要找到正确路径。
刘昌业(中)与同事们在进行转向关键控制器技术攻关。
去年11月,在开发关键安全控制器时,测试与体验经理王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此次测试的体量大、难度高。如何加快速度尽早完成,以减轻生产线的供应压力?碰撞测试费用高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让我们手足无措。”他说。
正当王伟一筹莫展时,刘昌业告诉他:“不要怕困难,要做正确的事情。”
刘昌业打破传统“硬碰硬”的碰撞测试方法,带着大家搜集了3万多组实车数据,通过信号仿真进行模拟测试,10天就完成了目标任务,并搭建起一套完整的信号仿真测试体系。
“软件测试不仅是做合格验收,而且要结合各种复杂环境反复验证,逆向分析所有可能性,尽全力保证安全和稳定。”刘昌业的话,让王伟找到了工作的方法和奋斗的使命。
古人云:“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刘昌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团队上下一心,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问题被攻破。
“他很早就提出用解耦的思维推动芯片国产化,消除不同企业间芯片软硬件无法配套的问题,让政、产、学、研、用联动创新更加高效,十分具有前瞻性。目前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控制器与芯片应用子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推进科研创新、技术迭代。”
“他知识储备海量,堪称理科全才。有次数据对不上,他就亲自上手推演数学公式。”
“他永远精力充沛,一做项目就废寝忘食,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有时凌晨一两点钟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