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止,追求不止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年伊始,新的一年刚刚拉开序幕,86岁的张允和突然对儿子买回来的一部GMS-的中西文文字处理机发出极浓的兴趣,她想试试它到底好不好用,看看能不能写出一封信来。可是她不会任何输入法,普通话也是乡音重重,好在她身边有一位好老师,就是先生周有光。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他耐心的帮助下,张允和从2月21日开始学习打字。起初,她还不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只能用双打全拼汉语拼音用场合语词和词组打出汉字,这种方式打起来没那么吃力。在她勤奋的练习下,足足过了7天,她终于从摸索中慢慢变得熟练一些。接下来,这位古稀老人就开始真正的一封信一封信打,她先是把信写好后再打出信件,到了打到第六封信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想到什么打什么了。两个月下来,这位86岁的高龄老人完成了九封信,四篇文章的成果,当然,在这个期间,90岁的周先生也是没少忙,只要妻子有召唤,他都乐颠颠地往书房跑,贴心地帮着处理。
张允和认为,学电脑不应该只是年轻人的专属能力,老年人也可以很有志气的“玩”电脑。在她看来,人就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只是虚度,她这一生,也都是以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事业的。
在学会用电脑后,同年10月,张允和又做了让所有张家姐弟跌破眼镜的事情,她向所有姐弟发出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
张允和在发出邀约后,就真的启动了《水》这本小刊物的所有事宜,这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张允和成了世界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同时,这对张家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张家兄弟姐妹十人聚齐已是年的事情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兄弟姐妹有住北京的、台湾的、美国的,因为她的这个复刊举动,张家姐弟除了已经过世的两位,其余人再次因为这本充满亲情的家庭刊物上重逢了。
年张家十姐弟幸福是自己创造的
张允和做事情就是这样,永远充满干劲,在她的身上,处处有着现代优秀女性们的闪光之处。
张允和爱折腾,从小的时候就是,包括在最艰难的抗战时期,一家人逃难到四川乡下,战争年代,到处物资紧缺,尤其是医药品。张允和曾经学过一点卫生常识,她仅凭这一点就胆大到给人施医给药,替孩子种牛痘,甚至是开刀挤疖子、打针,俨然一名全能的“赤脚医生”,什么都干。
有一次,在江安,戏剧家蔡松龄的夫人临产,张允和竟然还做起了接生的活,当时,蔡夫人难产,没有想到的是,在张允和的忙活下,竟然难产变成顺产了,蔡家生下大胖小子,乐不可支,让张允和给取了小名“安安”,安安后来也成了她的干儿子。
张允和这番行医的所为,被她一个做护士的表妹知道后,对她一番大骂:“瞧你这个不要命的!你自己又不是医生或护士,要是一针把人戳死了怎么办?”张允和听后,觉得有理,这才停止了行医之路。
张允和的生活,永远是积极向上的,对待情感,也是独立不依附的。她和周有光早年在学校读书时就认识,恋爱多年,临近结婚时,周有光因家境日窘,于是给张允和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表达的意思是:“我现在很穷,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出生名门之家,家境殷实,她有一个思想非常开明的父亲,从小给了子女们自由自在的成长时光,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张允和此时收到周有光的信,看出了他的顾虑,她主动找到周有光,说道:“幸福不是你给我的,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要知道,她说出这句话时,不过二十岁出头的花样年纪。那时,她已经能够想得通透,幸福不是依附,更不是赠予,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
张允和是在年4月30日和周有光结婚的,他们的婚礼办得十分简朴,婚后,他们过着甜蜜的幸福生活,也经受过生活重重的打压、艰难的日子。一路以来,欢欢乐乐,风风雨雨,夫妻二人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他们流水式的婚姻爱情成为人人艳羡的楷模。
周有光和张允和女人都该独立自主
不只是将婚姻经营成诗,张允和自己从未停止过积极向上的追求,她喜欢写作,和张家其他三姐妹一样,她也是一名才女,一直以来,她都充实着自己的生活。不仅如此,她还鼓励那个年代的女性也要学会独立,她曾在一篇《现在》的演讲稿上,要年轻人学会抓住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嬉戏上,包括恋爱,女人绝不能依靠男人或者男人给的家。
进入古稀之年,张允和学习电脑,复刊家庭杂志,她的作品写的都是家庭与亲友,在她细腻、优雅又幽默的文笔下,人们看到了一个丰盈,活泼、有情有意的世界。
张允和这一生活得简单、豁达,没有过多的贪欲,她的人格思想非常独立,始终做着自己,在日常琐碎中,也依然能够做着保持本真的事。
现在人们都在说要活得高级,但怎样的人生才是真高级?吃穿最好是高级?活得精致还是高度自律是高级?都不是,人生能够一直遵从本心,哪怕是在柴米油盐中依然能够内心明确,有趣的活出自己的姿态,才是真的高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