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津大学出版社“大战”系列的主编罗伯特·格沃斯(RobertGerwarth)找到徐国琦,邀他写一本《亚洲与一战》时,徐国琦是一口回绝的。
这位以《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等研究享誉国际的一战史专家考虑到,关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一战研究极少,写这本书难度太高,且那时想尽早转移到心心念念的“何为中国与中国人”课题上,便决意推辞。
但罗伯特经验老到,三言两语便将了他的军:除了您还有谁能写?若您不写,以后就不要批评这套丛书“欧洲中心主义”、没有亚洲的声音。
的确没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年代初,尚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徐国琦正是因为在课上批评一本英国一战史名著缺乏国际史视野、尤其是缺少中国因素的考察,而一步步“陷入”了一战史研究。这些年来,他致力于将中国视角写进一战的历史,尤其是为支援欧洲战场的十四万华工“正名”,使这个群体更为人所知。
年,徐国琦应耶鲁大学杰·温特(JayWinter)教授之邀,在其主编的一战史专著中承担了“亚洲与一战”一章的写作。杰说服他的理由也一样——这个题目没有其他人选,非君莫属。
“那一章只写一万字,就费了老鼻子劲了,更何况这次是写一本专著。”徐国琦说。他找不出任何一本研究朝鲜与一战、越南与一战的书;关于日本与一战,只有一位美国宾州大学的教授写过两本著作,印度的相关研究则都是在大英帝国的话语之下写的。“写这本书难度极大,亚洲与一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人视为文明的转折点,学界的研究、媒体的讨论、公众的纪念从未间断。然而在亚洲,学术圈集体忽视了这个题目。
《亚洲与一战: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5月出版
一战对亚洲国家不重要吗?显然不是。徐国琦在研究中证明,一战在亚洲国家的民族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日本在战略上利用它跻身强国之列,而中国、印度、朝鲜及越南则都经历了民族自决观念的传播、民族复兴新运动的出现。
一战还影响了中国的毛泽东、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李承晚、印度的甘地、日本的近卫文麿这五位未来国家领导者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毛泽东写过关于战争及巴黎和会的文章,甚至考虑过跟随赴欧华工的脚步,到法国支持协约国。胡志明战时已在巴黎,为被法国占领而四分五裂的家乡游说。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领袖,在一战期间开始崛起,并在巴黎和会之后声名大噪。流亡美国的李承晚,试图利用他与威尔逊的关系,以及对美国政治言论的了解来推动朝鲜独立,奋力想去巴黎投身朝鲜人的独立事业。近卫文麿是巴黎和会日本代表团的成员,西方列强拒绝他们的种族平等条款,改变了他对日本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这本书真正的重点是‘一部共有的历史’,从跨国界的视野去看亚洲,找到人类共同体的故事。我希望它能引起反响并激发辩论。”徐国琦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共有的历史:打捞亚洲的一战记忆
澎湃新闻:
这本书强调“共有历史的视野,而不是单独几个国家的历史回顾”。您认为,中国、印度、日本、朝鲜与越南,具体在哪几个维度上,享有“共有的历史”?
徐国琦:
我选择的这五个国家,日本是一战时期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正在改革图强、试图利用一战改变民族命运,印度是英属殖民地,越南是法属殖民地,朝鲜是日本殖民地,它们正好代表当时亚洲的整体状况。同时,这五个国家之间也有联系,他们以中国为中心互为邻居,同属于佛教共同体或儒家文明共同体,共有某种相同的文化源头。一战是他们共同的起点,也是转折点。
首先,这五个国家都把一战爆发看作国家的机遇。
印度自十八世纪开始接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一战爆发的年,它还不是个民族国家,而是由不同种姓、宗教、邦国组成的混合体,印度的精英也是一盘散沙。一战唤醒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独立思想。战争爆发后,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成员之一,接受宗主国的征召出人、出钱、出力。印度的精英一边倒地支持战争行为,一方面是要向世界展示印度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期待一战之后争取自治或者独立。包括英国政府并不喜欢的甘地,也在主动为大英帝国招募护士、士兵。他们意识到这是印度的一个机会。在接受殖民统治的这么多年里,他们被告知白人不可侵犯,但这场战争让他们为一群白人攻打另一群白人,在海外作战的士兵还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这个心路历程非常复杂,事实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诉求。
越南也一样。法国人在越南高人一等,但是10万越南人——5万工人5万士兵——应召出征抵达法国以后发现,法国士兵作战力不过如此,而越南人也可以有法国女朋友、妻子。除了与法国女性约会以外,他们把法国女友的照片寄回家,有些甚至是裸照。越南人视之为爱国行为、民族成就,他们可以挑战法国人在越南建立的殖民秩序和政治禁忌。这对越南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而未来的越南领袖胡志明——当时还叫阮爱国,在年前往巴黎,为祖国的独立游说,他在那里的经历对越南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战欧洲战场上的越南士兵,他们戴着标志性的斗笠。
一战起初是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当西方列强在欧洲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时,日本认为这是千年一遇的机会。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东亚崛起,但是受到西方列强的钳制,所以一战一爆发,日本千方百计地要挤上战船,把西方列强踢出亚洲。
而中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殖民地,原因也在于西方列强互相牵制,不让任何一家坐大。一战爆发后,日本虎视眈眈,中国其实处于危险境地。此时要么被动卷入,要么顺势而起,把危机变成机会。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不利的国际秩序已经在崩溃,而新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形成,中国应该主动参与建设国际秩序,这是个机会。这是梁启超他们当年的考量。
朝鲜人既没有参加战争,对它也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年美国参战之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朝鲜民族主义者和中国人、印度人一样激动。比如李承晚,当年他在美国,是威尔逊的学生,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威尔逊要给万世开太平、建立民族自决原则,深深鼓舞了他们。后来朝鲜爆发了一百多万人的大游行要求独立,这就是“三一运动”。“三一运动”成为当时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楷模,中国的陈独秀、毛泽东、傅斯年,越南的胡志明等人都曾盛赞朝鲜争取独立的斗争。所以,一战也是朝鲜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朝鲜“三一运动”
第二个方面,是这些国家在一战中有共同的、血染的旅程。14万华工,万印度人,10万越南人,他们在一战期间奔赴欧洲战场。这些过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们,在欧洲发生了交集。作为一个集体,他们被派到欧洲,实际上扮演了拯救西方文明的角色。
《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日本比较特别,他们卷入一战很深,但是战场在中国青岛。这也从再次提醒我们,一战不仅跟中国有关,而且战火烧到了中国。日本挤进战船之后,派了五万人的部队,加上两千名英国兵,把在青岛的德军围得水泄不通。年11月德国投降。日本在亚洲打败德国以后,军事行为告一段落,没有向欧洲派一兵一卒。日本的目的是取代德国成为东亚霸主。他们在年提出了“二十一条”,野心昭然若揭。
第三个方面是亚洲国家集体的期待与失望。印度原以为做出巨大牺牲,可能获得自治,没想到英国没有兑现诺言,殖民枷锁变本加厉。甘地他们因此觉得一定要民族独立,从此走向寻求独立之路,到年终于成功。越南也一样,胡志明在巴黎和会上提交的八项诉求,法国人理都不理,最后越南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日本则是走向了二战的毁灭之路。
胡志明
澎湃新闻:
这本书为什么要从一战爆发之前二十年——年开始写起?
徐国琦:
要研究中国与一战,必须回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强国,导致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中国也从此意识到要除旧布新、加入国际社会。所以,广义上的一战,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从-年的甲午战争开始,到年结束,是五十年战争。印度、越南也一样,独立的种子在一战时期就埋下,二战后才实现了独立。
澎湃新闻:
一战对于日本走向一意孤行的扩张有怎样的影响?
徐国琦:
日本原想通过一战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他们已经相继打败了中国、俄国、德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但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交种族平等提案,西方国家却一边倒地表示门也没有。这实际上对日本打击极大。所以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在一战中是失败的。何况一战之后西方列强又联合起来把日本的手脚绑住,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九国公约》束缚日本,日本被迫“吐”出了山东。
日本的第一部宪法以德为师,但在一战中他们打败了老师。此后日本一心一意想加入西方,在种族平等提案被拒绝以后,年美国修订移民法,又把日本人和其他亚洲人共同作为歧视的对象,日本人可以说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心理落差很大,所以一战之后要与西方列强分道扬镳。这种幻灭感有助于解释日本后来的一意孤行以及对华扩张政策的意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提“五十年战争”,一战和二战是连在一起的。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徐国琦著,马建标译,上海三联出版社年版
大人物与小人物:亚洲的“一代”
澎湃新闻:
您曾在谈论中国与一战的文章中写过,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外交政策群体”(陈独秀、梁启超、梁士诒、顾维钧等),知识分子和言论精英对中国的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产生了空前的兴趣,中国的“一代”比欧洲的“一代”更为“老谋深算”。能不能请您谈谈“亚洲的一代”?
徐国琦:
“一代”(thegenerationof)是欧洲的概念。这一代欧洲年轻人养尊处优,享受了多年和平与物质繁荣,对参与战争蠢蠢欲动。没想到这场战争对西方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代”在欧洲历史里是贬义词,他们是天真烂漫地走向战争。
中国的“一代”,是有理想、有谋略、有具体政策的一代。包括精英和平民,前者如毛泽东、胡适、晏阳初、李大钊等等,后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战华工。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
朝鲜的李承晚、金奎植,印度的甘地、泰戈尔,越南的胡志明,日本的诸多政治和学术人物,他们都深深卷入当时的世界历史、本国历史进程中。相较而言,欧洲国家是梦游般地走进一战,他们没想到一战这样惨烈。而亚洲国家的精英们,从一开始就是有目标、有策略、有计划地走进这股历史洪流。
澎湃新闻:
“外交政策群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框架,您将平民百姓也纳入其中。
徐国琦:
过去国内学界没怎么注意这个概念,以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