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资源 >> 正文 >> 正文

儒家道德哲学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积极意义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0/17

论儒家道德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积极意义

刘道岭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沧州,)

摘要: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脉,儒家道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的浩浩主流。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从伏羲到尧、舜、禹、汤,再到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诸圣人贤哲,儒学一直是华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庄大道。尽管几经变迁,历尽磨难,儒学仍保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儒学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它的许多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思想必将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儒家道德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积极意义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够对儒学,对我们的时代和世道人心有所帮助。

关键词:儒学,道德,人格养成

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根所自然衍生的正宗一脉,儒家道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的浩浩主流。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从伏羲到尧、舜、禹、汤,再到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子、孟子,宋明和近世诸圣人贤哲,儒学一直是华夏民族行必由之的康庄大道。尽管几经变迁,历尽磨难,儒学仍保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儒学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它的许多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思想必将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里我们所要说的儒家的道德哲学,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讲究规则,克己复礼;仁爱天下,唯义所在;积极进取,中和内敛;博学笃行,守经从全。

一、讲究规则,克己复礼

儒家认为社会生活是需要规则的,整个社会,大到天下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小到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间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由一系列纷繁复杂却又必不可少的规则、规范所制约着。这个规范就是礼。礼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礼仪文教、典章制度、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儒家继承了自人文初创以来礼的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在儒家,礼被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孔子就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1]](p)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学礼的规范,就无从身体力行去践履礼,也就不能成为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学礼,懂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是衡量他是否合格,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标准和尺度。荀子也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2]](p6)

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特别不喜欢受约束,以遵纪守法为苦,以违规犯纪为乐。看似出于好奇、有趣,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自己做人的标准,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按时休息、酗酒、赌博、泡网吧等一系列自由散漫的情形。这些行为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它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社会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就业压力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日益加大。如果一个大学生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练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处好自己的社会关系,培养好各种各样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他的前途将非常危险,他的前景将非常暗淡。这是无疑的。这就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放纵的心收敛一下,管好自己心中那匹野马,从内心深处形成规则观念,并且以自己的行动认真践履之。谁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城市里大街上将是一片混乱,谁也无法顺利通行。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没有规章制度,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谁也无法安心地学习,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1](p),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种非分之想,恢复到礼的规范,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p)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各种非分之想,恢复到礼的规范,符合礼的要求,这遥远吗?是不是很困难?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只要我想要仁,这个仁就来到了我的心中。仁与不仁,完全由我自己的心而定。这就告诉我们,要接受各种各样必要的规则,形成规则观念,并不困难,完全由我们自己的心做主。其次,它会危害和破坏班级和学校的良好环境从而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发展和进步。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每一个处身其中的人都是有益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好这个环境。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对恶劣环境怨天尤人,而应该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环境,改造世界!而要改变环境,改造世界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规则观念。

二、仁爱天下,推己及人

仁是儒家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道德范畴,在儒家那里,仁的含义可以从多种角度或者不同视域进行解读,但概括起来不外三点:一是爱人。孔子的弟子樊迟曾经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仁者,爱人。”[1](p)爱人是仁的最起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连一点爱人的概念都没有,那么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去泛爱万物,兼济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一回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从外边回来,只是问人有没有受到伤害,而不问马有没有遭到损失。[1](p)可见圣人所关心所爱的是人而不是马。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从最亲近的人出发,由近及远推扩开去,就像一系列同心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p)正是这种推扩过程的一种具体体现。二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孔子曾经讲过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p);“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p92)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强行施加于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要允许并且帮助别人得到它。这种襟怀是我们现在的某些大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所无法比拟的。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唯一要做的就是推己及人。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然后从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推知别人的需要和动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三是仁政。儒家的仁政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以人为本、制民之产、启民之智。前面提到的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故事正是以人为本的最好说明。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开启了以后民本思想的先河。[1](p)关于制民之产,孟子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当齐宣王不好意思地向孟子表白: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时孟子因势利导提出了他的制民之产的观点: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1](p-)国王既然爱财货,那么只要国王能够推己之心以及百姓,让人们都富裕起来,有什么困难的呢?儒家是最讲究启民之智,下学而上达的。有一回,孔子来到卫国这个地方,看到人烟稠密市场繁荣的景象,孔子感叹道:人真多啊。随从孔子一同前往的子路问:人口已经这么多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子路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教育他们。[1](p)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学到什么呢?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爱的观念。要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和其他的亲人。有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文化,挣钱少,不当官,就觉得父母不够体面,有损自己的形象,甚至会给自己抹黑。于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不敢认自己的父母。这是不对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我们最最亲爱的人。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他告诉我们,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生病。尽管父母可能没有多少钱、没有多高的地位、甚至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从来都不曾有过任何亏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敬他们,不热爱他们呢?我们还要爱自己的朋友,爱同学、同事。人生在世,离开社会交往,离开朋友是行不通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一个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那么他肯定处处碰壁,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多为对方着想。不要自我膨胀,干什么事情想什么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与支持。在人际交往中,你才能够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最后,我们还要把这种爱向上提升,向外扩展,把它变成一种博大之爱。我们要把对亲人之爱扩展成为对家乡之爱,以至于祖国之爱;还要把对人之爱推扩成为对物之爱。要爱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要爱给我们衣食,供我们呼吸的大自然。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开阔胸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现时代,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博大之爱更凸显了它独特的意义。

三、积极进取,中和内敛

通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儒学是进取之学,是入世之道。儒学的纲领就是内圣外王,即通过内圣开出外王;通过内在道德的修养,建立外在功业;通过改造自我内在主观世界,达到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目的。古往今来,大凡真正的儒者,都是积极进取、勇猛刚强、奋发有为的。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肩上的担子很重,脚下的路很远。要身体力行仁德,这个任务不也重吗;一息尚存,这种志向就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不也远吗?[1](p)在这方面孔子堪称后人学习的楷模。春秋末期,周室衰微,大道凌迟,诸侯征战,民不聊生。孔子为民生计,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他不是复古倒退,而是对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希望用礼的规范来约束他们。但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末世,这种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他仍然孜孜以求,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儒家积极进取,但并不提倡张扬跋扈,而是注重中和内敛。《中庸》有这么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也就是处于内敛的状态,这就是中;发而符合标准、规范,这就是和。这里把中、和提高到宇宙论的高度给与充分肯定。[1](p18)

儒学的这一思想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首先,我们要积极进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现在的大学生,好多在入学之前曾经是优秀学生,勤勤恳恳,刻苦学习。一旦考上大学,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完全找不到以往的影子了。有的迷恋上网,有的热衷于逛街、购物,还有的沉迷于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以至于不知今夕何夕。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中学生活学习太累,压力太大。考上大学,就觉得可以放松放松了。这个似乎无可厚非,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好多同学在中学期间,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一旦考上大学,就觉得目的达到了,丧失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把目光放长远,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考上大学仅仅是一个开始,而远不是结束。好比万里长征刚刚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将面临就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将要承担婚姻、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还要服务于社会,争取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整个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意义的人。其次,我们要谦和待人。好多大学生朋友自我高度膨胀,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只有谦和待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良好的交际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及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我毋庸赘言。

四、博学笃行,守经从全

《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说人生在世,要广泛地学习,审慎地思考、探究,清楚地分辨,最后落实到踏实地践履,实行。经过分析你会发现,这句话是让我们认真地学习,然后把学习所得的知识和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反映了儒家一贯的尊德性而又道问学,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1](p31)我们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守经从全。守经从权就是要在坚持根本原则(经)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也就是与时俱进,不搞教条主义。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当今社会已是信息时代,知识膨胀,信息爆炸。一个人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学习,尽快掌握各种知识,那么他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带着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做时代的弄潮儿。其次,我们还要培养自己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有许多假象、幻象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迷惑我们的眼睛和心灵,使我们的思想发生混乱,甚至在实际行动中犯错误。好多同学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总觉得现实与理想相去太远。老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这是不对的。任何时代的人都会遭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果理想和现实之间没有距离,人们就不会再去努力奋斗,社会发展的生机也就被窒息了。正是这种矛盾、这种距离鼓足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也使我们的奋斗显得更加崇高和悲壮。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朋友,我想说,行动起来吧,只有努力拼搏才能使现实和理想靠得更近。如果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么对于我们,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总之,儒家道德哲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3]](p1),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得到充分的显现。我们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深入开展这方面的发掘与研究,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0。

[[1]]荀况,荀子,[M],华夏出版社,.1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