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人才招聘”,一直可以追溯到殷商。 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 到了周代,人才招聘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 我国历代招聘人才的政策和方法大体有: 一、筑招贤台。 二、出招贤榜(亦称求贤令)。 三、荐举。有才不荐,朝廷治罪。 四、实地察访,隐处求才。
我国古代用人,大都讲究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为此,一些朝代采取了相应的招聘政策: 一、“不以前过为过”。 二、“不非小疵”。 三、不论出身。 四、不拘资格。
人们常常把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称之谓“模范”,如模范人物、模范事迹、劳动模范等等。那么,“模范”一词是怎样来的呢? “模范”一词,是由两个同义的词素“模”和“范”组成的合成词。“模”和“范”的本义都是模型、规范的意思,即制造器物时用的模子,就象现在铸造时所用的铸模一样。在我国古代,人们在铸铜、铸铁、铸钱时,都要用“模”和“范”。据史料记载,古时的各种模型,用木制作的叫模,用竹制作的叫范,用土制作的叫型,用金属制作的叫熔。如左思《魏都赋》载:“拨洪木于林衡,授全模于梓匠。”《荀子·强国》载:“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其中的“模”和“范”,都是指的模子。后来,“模”又由模型引申为模范、楷模,如左思《咏史》诗之八:“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范”也由模型引申为模范,如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
“模范”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形成,王充《论衡·物势》载:“陶冶者,初诞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因为它具有使器物成型的规范作用,所以就引申为值得人们学习或效法的榜样,如扬雄《法言·学竹》:“师者,人之模范也。”具有榜样含义的“模范”,自汉代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