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告别军旅,本色不改。这说的是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 共产党员”“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其实,在我们高州,也有个和张富清相似经历的人物,他就是曹江镇堂阁村的陈喜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的故事。
秋天的粤西高州,早晚略有凉意,但中午还像炎夏,热浪逼人。在曹江镇堂阁村委会隔壁的一栋普通民房里,93岁的陈喜初正在吹着唢呐,悠扬的乐声在村中回荡。吹唢呐、看报纸、看电视新闻,是陈老每天必做的节目。如果不是看到他那本红中泛白的“立功证明书”,还有几枚奖章,谁会想到眼前的这位老人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呢?
浴血解放疆场荣获功勋三次
年12月,陈喜初出生在堂阁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九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因家境贫寒,没钱读书,十岁至十六岁一直以帮人放牛为生,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年,刚结婚没几天的陈喜初便被国民党抓去壮当丁。抗战胜利后,陈喜初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调到辽宁沈阳,正是在沈阳法库县大孤子,陈喜初看透了国民党的嘴脸,决定拿起枪支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解放一个地方就分田地,农民就有田有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有得穿、有得吃,官兵平等,没有高低之分。如果生病了,排长班长都来关心,比兄弟还好。国民党军官经常打骂士兵,有时还拳打脚踢。”于是,陈喜初在年10月正式入伍,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加入解放军后的陈喜初隶属东北野战军。在内蒙古通辽整训期间,在连长、指导员的教导和帮助下,他刻苦学习枪支技术,努力练就杀敌本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年9月至年1月间,陈喜初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回忆起这段经历,陈老说,战友们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战斗前,衣服上都写上各自的名字和通讯地址。在平津战役中,陈喜初担任副班长。由于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组织给陈喜初记功两次。
经受了战争的洗礼,且由于表现突出,年3月,陈喜初在天津的东堤头(地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党的忠实拥护者,成为陈老至今都在践行的诺言。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毛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年4月21日,陈喜初所在的44军师奉命南下。行军中,战士们每人身上都需要背着一支枪、一百发子弹、四个手榴弹、一把铁锹以及干粮、背包,合计有八十来斤。部队战士每天都是凌晨三点多起床,四点吃早饭,饭后开始行军,一直行到下午四点。到达宿营地后,战士们会利用炊事班做饭的间隙,一边帮老乡们挑水、打柴、打扫卫生、收割稻谷,一边向老乡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由于连续不断的行军,大家的脚掌都长出了厚茧,磨出了水泡。陈喜初时任班长,由于表现突出,立下大功,年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给他记了一大功。
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战役无数
年2月,陈喜初所在的部队整编为抗美援朝 入朝参战,从丹东出发直奔朝鲜。“在丹东时,我已作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将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全部换成干粮,裹在自己的腰上,随身携带着”,陈老回忆说,敌机不分昼夜地在我军上空盘旋、投弹,我军只能白天隐蔽休息,夜晚再向前线挺进。当时朝鲜气温零下二十多度,河面冰封后又被敌人投弹炸成冰凌,但我们不惧怕,克服重重困难前进。我军的枪支器械不如人家,在最危险的战斗中,党员冲到最前线,“勇敢不怕死”成了党员的代名词。
陈老回忆,在朝鲜的战场上参加了无数战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年7月13日21时,夜幕下的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隆隆的炮声首先拉开战幕,我军对金城的敌军进行猛烈攻击,战斗打到最激烈时,炮声连天,天空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飞机大炮轰炸过后,寸草不生,一片荒芜。”说起这段战斗经历,老人手舞足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
采访中,陈老向记者介绍了抗美援朝 一次反击战。一天晚上, 派出一个营,慢慢突进到敌人的碉堡下伏击。“当时去到敌人碉堡的旁边,上面很多敌人,我们都不能动,一动就会被发现,就只能静静埋伏,蚊子咬都不能发出声音,就像黄继光、邱少云那样,整个营几百人都不动,放火烧都不能动”。就这样在那静静等候了三个小时,直到进攻命令下达后,轻机枪、重机枪、大炮一齐出动,敌人节节败退,一直把18国联军赶到虎山的 以下。敌军 只能签署协议停火。
“那一场仗是真的轰烈。当时战火缭绕,如同早上大雾一样,炮声不绝。”陈老说,“面对生死不害怕,有大部队的掩护,我们都将生死置之度外。”
听党话扎基层功名深藏不露
抗美援朝胜利后,陈喜初的部队并不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守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重建房子。年从朝鲜回国后,身为排级干部的陈喜初,听从组织的安排,转业回到四川的西南油田。他作为党员干部,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被安排当了一名保卫科干事,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财产不受侵犯,保障油田安全生产。在西南油田工作期间,他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他不仅学会了常用字词,还学会了照相、吹唢呐等技能。
年,陈喜初响应国家的“上山下乡”号召,回到家乡,第二年开始担任堂阁大队治保主任,一直到才让贤给年轻人。之后到大队林场工作,带领大家发展经济,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又带领群众种香蕉、荔枝等经济作物,是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堂阁村党总支书记谢永祥对陈老的评价就是“正派”。回乡几十年来,陈喜初从不显示自己的功绩。“他从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勤奋务实,而且从未听陈老说过打仗立功的经历,也没向我们村委会和镇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谢永祥介绍,陈老回家乡五十多年来,总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今年年初的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当时村委会召集了村中党员回来参与抗疫,考虑到陈老年纪大,就没安排他,但他很自觉,一有时间都到村口和值班的同志一同值守。
陈老的小儿子陈广林在金山工业园工作。对于父亲的历史过往,陈广林说“基本没听他说过”。“当兵是知道的,功绩荣誉我们也很少问起,问起他也不说。父亲本来就是一个低调的人”。
在采访中,陈老不止一次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自己很满足”。“党员就要听党的话。所以几十年来,党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一直都听从上级的安排”。
面对曾经的出生入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陈喜初总是感慨不已。“你讲这些给别人听没用的。自己知道、上级知道就行。”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我是先苦后甜。曾经食不果腹,现在自己的待遇已经很好了。原单位(西南油田)每个月都有给予生活补助,地方也有补贴,还奢求什么呢?”
穿上军装,他是冲锋在前、保家卫国的战士;回到地方,他是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干部;在家乡,他是扎根土地的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然后静静为他人遮风挡雨。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勤奋务实却默默无闻。这,就是陈喜初!
图文:黄雨苏奕阳吴志标
整理:高州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