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到底如何,我们不能亲身经历,所以真实的历史到底如何,我们根本不知道,现有的历史都是根据一些考古或者遗留下来的典籍进行推测出来的,当然距离我们时间越近我们越接近真相,比如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亲身经历了,那这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历史,相对可靠,也许在千百年之后它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今天我们来说周公吧。
“道德模范”周公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何许人也?周公其实并不是他的名字,他是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为什么人被世人所称赞,还享受崇拜的声誉。是因为他有大功,天大的功劳,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如果说功劳当时辅助周武王的功臣何其之多,比如吕尚(姜子牙)丝毫不弱于他,可是为什么周公为什么万古流芳,记住其中有一句‘七年致政成王’,就是他将大政归还给了成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两年去世之时,其子姬诵继承王位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摄政就代表你是实际上的统治者,整个国家其实是按照他的意志在运转,在当时他是实际上的周王,可以这样说当时天下都知道周公,而不知道周成王,成王也只是一个名义的共主罢了,身份高贵的周公难道就不想当周天子吗?
如果想想要取代侄子,相信也容易,可是他帮助侄子治理好天下,等到周成王长大之后,还政于成王,成就一段佳话,后来人们将周公的事和伊(伊尹)霍(霍光)分开来说,辅政大臣想要废立或者取代皇位就称之为行伊霍之事,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他们要多学学周公呀。
所以说周公的政治头脑和人品甲天下,自不必说,所以他成为万世所敬仰,也不是毫无理由的,可是周公难道真的没有想过要称王吗?
那个的王,只有天子才有的称呼,封神榜中的黄飞虎在大商被封为镇国武成王,在周被封为开国武成王,这在当时不可能,即使诸侯最高的爵位也只是公,当时周武王分茅列邦,首封功吕尚(姜子牙)于齐,也只是齐侯而已,所以封王那可能吗?
即使是周文王也是继承了父亲的西伯侯爵位,他称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和商朝决裂了,所以王代表的正统,周公其实也称过王。在一些文献中曾经有过周公称王的记载。
在《尚书》中有《大诰》,《大诰》是什么?这是是周公讨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诰文,这是周公写的一篇文章,告诉天下我为什么要讨伐你们,其中第一人称那就是周公无疑了,其中有意思的,其中的第一人称自称“王”,并且称周文王为“宁考”。原句是这样的::“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啥意思,就是说不要被忧患吓倒,不可不完成您文王所谋求的功业!’
大诰开篇是这么一句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翻译过来是这样的:王这样说:“哟!遍告你们众国君主和你们的办事大臣!
宁考指的是周文王,那么这个王只能指的是周公了,如果这个还不足信,但是还有,再看《尚书·康诰》。《康诰》中有这么一句“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孟侯做何解释,《汉书.地理志》云:“周公封弟康叔号日孟侯,以夹辅周室。”“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曾运乾《尚书正读》云:“按管蔡既诛,康叔先封为州牧,故称孟侯。”
孟侯指的是康叔,称之为弟,所以这个王指的应该是周公,也不是周成王,如果是周公代笔捉刀那也不应该称孟侯为弟,所以这个王,只能指的是周公。
还有一个佐证,《史记》中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外界盛传周公篡位,召公、太公也表示怀疑,于是周公向二人进行解释。召公、太公在当时是大贤打个比方这两人是德道的标杆,他们是当世楷模,品德高尚,不可能毫无道理的去怀疑当时摄政周公,这也能作为一个佐证。
甚至后人曾经做出来这么一个猜测,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他们都是姬王室的人,大周是他们的天下,而武庚是纣王的儿子,他们大周夺取的是商的天下,他们有什么理由和武庚一起造反呢,这不是说他们的老爹周文王和哥哥周武王做法不对吗,他们的脑子抽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们的四哥周公真的想要称王,他们反对,起兵反周,也许是为了清君侧吧。
这些都透着一股子怪异,还有周公最后为什么又还政于周成王,而没有取代他,这也十分的奇怪,但是这些都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了,遗留下来的史料也不能说明这些,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答案,又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周公曾经制礼作乐、经营成周、讨伐叛乱稳定了周朝的统治,为国家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万世景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