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这是在《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这本书的影响很大,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语句,比如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筹谋,勿临渴而掘井”。全书一共也就个字,通俗易懂,对后世影响很大。
本书作者朱柏庐,明末清初人,后世称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我们单讲最开始的那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意思也很明了,就是说读书的目的,是为成为圣贤,或是向圣贤靠拢,而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在科举上有建树。
但,有几个问题需要理一理。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圣贤?
如果说圣贤是后世给某个人的一个称呼,称呼是圣贤吗?显然不是,称呼只是一个称呼,是一个名头。我们称呼某个人为圣贤他就是圣贤,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圣贤,这个逻辑如何成立?
圣贤是具备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吗?
儒家的理论一直如此。孔子就是后世称呼的圣贤。我们姑且认为孔子的道德是完美的,是无暇的,是高尚的,没有任何问题的完美的人。
如果说,如此便是圣贤,人成为了圣贤,又能如何?成为圣贤的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圣贤,只是成为了某种标准之下的木偶。
因为所谓的完美,指的是完成了某个标准,完美的完成了儒家的标准你就是圣贤。完成了标准又能怎么样呢?仔细去思考,圣贤之说,并无多少实质意义,最少,它应该被反思。
不具备儒家定义的某种标准,难道就是错误的吗?
墨翟,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儒家的人,他跟儒家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倡导兼爱非攻,认为人人都应该被关爱,他是不承认血统论的,跟儒家对血统论的人承认格格不入。儒家对皇家的血统论是极为尊崇的。但墨翟的理论显然是反对血统论的。是不是墨翟就是错的?他是不是就是没有道德的?老子也不是儒家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践行儒家的那一套,他是不是也是错的?
圣贤是通达了人生道理的人吗?
孔子以及后世的一些所谓的大儒被称为圣贤,尤其是孔子,《论语》被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会有错,“圣人的话能错吗?”
孔子通达了什么道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无论是圣贤也好,普通人也罢,首先都是人。什么是人?孔子一生都没有领悟这个问题。他甚至都没有触及到这个方面。儒家也从未触及到什么是人,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所谓圣贤,只是满足了某种标准,大家欢欣鼓舞,终于有了圣贤,有了一个楷模,一个榜样!这是值得开心到事情,值得高兴的事情,值得庆贺的事情。但,这个标准还是没有触及到什么是人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触及到人的本质。
那个榜样的指向是人吗?不是,指向的是标准,只是标准,一成不变的标准。
但,儒家的看法就是认为人应该向圣贤靠拢,固执的如此认为。虽然他们也从未证明什么是圣贤。证明很重要。儒家认为人应该向某种标准靠拢,但从不去论证标准本身是否是人类应遵循的。
因为儒家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是人。这是儒家的致命伤。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释清楚,那么一切围绕人类应该具备的所谓品质就是无稽之谈。
先有人类,然后才有人类应该具备什么品质,如果不说清楚什么是人类,那么怎么界定人类需要具备什么品质?
朱柏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看法就是儒家的经典看法。告诉你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所以他写了那样的话“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他告诉自己的家人,后世子孙,读书就是为了成为圣贤。读书是为了成为圣贤吗?太功利了!
读书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单纯的获得知识,也可以是满足精神需要,等等。把读书当成是阶梯,要达到特定目的,早已偏离了读书的本质。读书只是为了人的需要而有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本身或许有它功利性的一面,但不能只有功利性存在!
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如果说读书是为了成为圣贤,那么朱柏庐成功了吗?他是圣贤吗?
后世对朱柏庐的看法是尊敬的,但并没有人说他是圣贤。
同时,第二个问题,圣贤到底是人还是什么?
如果说是具备了某种品质的人就是圣贤,可以称为圣贤,那就是说,人类的品质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之下就是圣贤。你达到了某个标准,就是圣贤,达不到就不是。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这个逻辑就是一个人应该以某种标准来要求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礼,就是标准。但,这个礼是不是应该要考虑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礼法有用,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那么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从有了儒家之后,到清朝灭亡,我们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有本质的改变吗?并没有。
一直都在封建时代打转转,原地踏步,并未有丝毫的进步。这是极为可悲的事!
这世界很大,中国外之外,没有儒家的地方很多,他们也一样生活,生活不见得比我们好,但也不是那么差。
儒家的这些看法不见得就是错的,但也一定不是所谓的某种不可更改不能反对的“道”。一成不变的世界和一成不变的理论,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国门被迫被人打开,然后被各路人马打了上百年,甚至被东边的小国日本打到几乎亡国的地步。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没有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都是事实,是不是值得反思?
儒家的东西,在儒家的文化圈有自己的影响,但它的国际影响力……几乎没有,无法走出儒家文化圈。西方只有极少数研究哲学的学者知道儒家,知道孔子,但他们不仅仅知道儒家,也知道世界各个文明各个时代的一些知名的思想家。儒家不特殊,也不例外。
第三个问题,读书能帮助人成为圣贤吗?
后世被称为大儒的人很多很多,他们是圣贤吗?他们具备圣贤的要求吗?
他们读了很多儒家所谓的经典,但他们成功了吗?贪念,欲望,这些在他们的身上一点都没有变少,甚至更加的极端,执念更深。
他们只是喜欢那个名头,喜欢得到那样的名头,喜欢被人吹捧的感觉,以所谓大儒的身份来标榜自己。
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而成为儒家门徒是被人尊重的捷径。所以很多人便如过江之鲫,拜倒在儒家的门下。
孔子的智慧不能被否定也不应被否定,前人的很多智慧也不能被否定,也不应该被否定,比如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确实是不错的格言,但这不意味着儒家应该继续被吹捧不能被反思,反思一定要有,不然,如何进步?
孔子也好,儒家也罢,他们的局限性和他们的成就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从未触及到人类的本质!
人,是一种存在,能感受到自己和外界,并将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动物是无法从镜子里将自己区分出来的,但人类就可以。
一个人要成为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有的品质,不见得是坏的,但都是这个存在的外在表现,这些表现不是人。人要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标准。
对外在的标准的倾向,就是丢失自己的开始。是执念!是认知自己的障碍。这些标准并不能帮助自己见到自己,最重要的是,那不是人类该做的事情。只要不害人,人应该成为的是自己,而不是任何一个标准下的玩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