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飞,是我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医出身,21岁加入红 ,参加过长征。既在战场上驰骋过,又在外交场上大显身手,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令人遗憾的是,未授 衔。
医生加入了红
姬鹏飞,原名原名姬宏邠,曾用名吉洛。年2月出生于山西农村。16岁时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考入冯玉医院 医训练班,医院当看护,20岁时,便升任第5陆 第14 医处副处长。
姬鹏飞虽然身在 阀 营,却因在西安期接触过革命思想,读过《共产 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籍,理解共产主义,同情革命。他还参加过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被杀害后的悼念活动。
因此,年12月,当其所在的国 26路 发动“宁都暴动”时,姬鹏飞毅然决然参加了革命。据他后来回忆说:“举行起义前,我得到通知,并表示同情。我对共产主义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我自愿参加红 ”。
起义部队后来前往苏区,被改编成中国工农红 第五 团,姬鹏飞任15 医处处长。当时中央苏区红 正被严厉“围剿”,姬鹏飞参与过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反围剿”战役的医疗救护工作,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救死扶伤。
也是在这段艰难岁月中,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年2月,他在苏区加入了中国共产 。同年8月,姬鹏飞调任红5 团卫生部部长。后来回忆起在苏区的医疗工作经历,他总是感慨万千,说:
“那时苏区的医疗条件特别差、物资匮乏,用过的敷料必须洗干净,消 后反复使用,直到破损得拿不起来才能扔掉。”“战士中患下肢溃疡病得很多,医疗队就千方百计,因陋就简,用土办法救护伤员。”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主力部队被迫转移。姬鹏飞改任 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医院随红1 团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医疗工作极端艰难。没有食物和医疗物资,患者众多且医疗人员稀缺,一个团仅一个 医,护工大都是些小孩子,只有少数几个妇女。
姬鹏飞后来回忆道:“我们(医疗队)总是走在队伍的 面,那并不是最安全的地方。有许多病人,而且缺乏药品和食物,但我们还是勉力做工作。”当 批红 走出草地时,有人因为吃太多撑死了。姬鹏飞得知以后,立即通知部队要先喝稀饭,不要一下吃太多,阻止了不必要的牺牲。
年10月,姬鹏飞随红1 团到达陕北,随后担任中央 委卫生部部长。年到达延安,之后调任中央革命 事委员会卫生部部长。
在延安期间,姬鹏飞曾在延安中央 校、抗日红 大学、中央马列学院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 事知识。这一时期的学习经历为其之后从事 队 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弃医从 ,展露 事才能
年冬,姬鹏飞被调派到皖南协助新四 医疗工作,医院建立,为新四 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了奠基性工作。年初,新四 医疗体系建设步入正轨之后,姬鹏飞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彻底弃医从 。从此结束了长达14年的 队医疗工作生涯,任新四 苏北挺进纵队 治部主任。
姬鹏飞在任期间,坚定不移推动 中央确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新四 发展方针。带领挺进纵队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这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连接了南方新四 和北方八路 。
参与指挥了后来被称之为“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和 桥战役,为新四 在苏南站稳脚跟,建设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之后又与陶勇将 一起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年1月“皖南事变”后,姬鹏飞临危受命,任新四 一师一旅 治部主任,及时稳定了 心,稳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调任苏中区第四地委书记全面负责该地区 、 、 、群的领导工作。
从年4月至年10月,领导根据地 民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日伪疯狂的梳篦式大“清乡”,保存了抗日根据地和 民,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宣布投降后,为了使苏北、苏中、苏南解放区连成一片,姬鹏飞指挥了解放兴化、盐城等战役,与其他新四 配合一路拔除了运河沿岸和通榆公路上的日伪据点。其中兴化解放战役尤其值得一提。
当时国民 伪二十二师盘踞兴化城,拒绝向新四 投降,为了巩固苏中、苏北解放区, 委决定集中兵力解放兴化。姬鹏飞亲自指挥,战役历时三天四夜,创造了苏中部队攻城夺池的模范战例,丰富了苏中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苏中区 委机关报《苏中报》也于9月3日发表评论指出:“兴化战役在兴化抗战史上创造了全新的纪录,战斗的激烈,战果的巨大,都为苏中空前未有。”
年11月,华中解放区的新四 组编成华中野战 ,下辖4个纵队,姬鹏飞任第7纵队司令。
内战爆发后,年7月,苏中解放区对国民 展开苏中战役,取得“七战七捷”,姬鹏飞领导第7纵队参与了其中的如(皋)南战役,歼灭国民 49师师部的大部,俘虏余人,缴获各种口径炮门,轻重机枪挺,长短枪余支。战果显著,毛主席还特发发专电向其祝贺。
此后姬鹏飞还参加了淮海战役。长期身处战斗一线,是陈毅司令员麾下的一员骁将。年春,他奉令横渡长江继续南下,参与了解放杭州之战,并出任杭州警备司令部的副 委兼 治部主任。
“将 ”成大使,只因国家有需要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紧接着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了。有国必有交,有交必有使。关于外交工作人选问题,毛主席说:
“我国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大批外交干部。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是‘另起炉灶’,需要新的外交干部。解放 历来是培养干部的地方,所以中央决定从部队挑选一批干部。”
遵照这一指示,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开始着手从部队选拔人才。新中国的 批外交官也因此被成为“将 大使”。
由于在部队的 治工作做得很好,年11月,周恩来亲自点将,调姬鹏飞入京,做赴外准备工作。姬鹏飞接到命令以后非常意外,因为想留在 队,也担心不能胜任外交工作。
于是就去上海找老首长粟裕和陈毅谈心。粟裕将 耐心地对他说:“你是 人啊,国家有需要,将 无选择啊!”听完他立即表示执行命令。随即到北京参加外交官培训。
从此,姬鹏飞走上了外交战场,此时他39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将 大使”。并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外交事业。他还是驻外使馆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驻外机构的创建和首批外交人员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经验受到中央的肯定和赞扬,并在驻外机构中推广。
年9月姬鹏飞到民主德国赴任。临行前,周总理特意嘱咐他道:“外交同 事一样,只不过是打‘文仗’。不要冒昧,不要轻敌”。他确实没有辜负周总理的重托。在姬鹏飞出使民主德国期间,中德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在民主德国,毛主席的名字家喻户晓,有的工工作站、农技站、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少年先锋队等还以毛主席的名字命名。年姬鹏飞卸任回国时,中国共有60约个代表团防访问了民主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姬鹏飞由于在年转向外交领域,而未授 衔。在成为大使之时,毛主席亲自允诺,大使们可以保留 籍,所以年举行的 队评级时,姬鹏飞也参与了。
因其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被评为预备役中将 衔,行 六级。但在年 队授衔时,姬鹏飞作为驻外使节没有参加评衔工作,预备役中将 衔评而为授。
事实上,建国后从 队转到中央或地方工作未授衔人的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 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等,也有外交战线上同为“将 大使”的耿飚、伍修权等。
投身外交场,成杰出外交家
从民主德国回来之后,姬鹏飞进入外交部工作,在近20年的时间里,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年-年)和部长(年-年)。
是 一个从副部长升任为部长的人。毛主席称他是外交部的“壮丁”,外交部需要人,他是被留下来的。周总理对其评价甚高,说:“外交部没有姬鹏飞不行”。
在外交部任职期间,姬鹏飞出访过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维护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力推动了70年代中国外交 金时期的形成。
他参与制定并主持组织实施了我国一系列重大外交方针、 策,参与了包括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破冰、中日建交、签署《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等重大外交活动。
在主持外交活动时,他坚守立场,不折不扣,表现出外交家的精明和干练。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准备工作和谈判中,表现出色。
在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遇到点风波,被姬鹏飞用一句话巧妙化解。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带来即将陪同总统一起访华的一百多人,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工作。
然而,在去往钓鱼台国宾馆的路上,出现了“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不仅如此,在基辛格下榻的房间里,一份英文电讯稿上也印着一行十分显眼的标题:“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使得基辛格很不高兴,同时也为中美关系能否步入正轨担忧。
第二天,姬鹏飞在陪同基辛格参观人民大会堂时对基辛格说:“你不要介意,每个国家都有其同群众的联系办法,你们用电视和报纸,而我们用墙上的标语。昨天我们墙上反美帝,今天都换成欢迎亚飞乒乓球赛,我们的宣传有些放空炮的意思。”这才打消了基辛格的疑虑。
面对傲慢的对手,他坚定立场、据理不让。年1月3日,基辛格的副手黑格来到北京,做尼克松访华的具体安排。姬鹏飞外长同他会谈时,黑格傲慢的说:“为了我国总统的安全,我希望贵国提供一份恐怖分子名单!”
姬鹏飞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但仍然冷静地答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根本没有恐怖分子。请贵国总统放心,我国 府 保证总统先生的安全”。义正言辞,合情合理,让黑格哑口无言。
在外交谈判中,他坚守立场,进退有度。尼克松访华期间,姬鹏飞作为外长与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也前后进行了五次会谈,每一次交锋都据理力争,占据优势。
在一次会谈中,罗杰斯玩弄文字游戏,企图在关系正常化上偷换概念,表示:“正常化就是改善关系,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改善关系”。
姬鹏飞则毫不退让,坚持原则,说:“关系正常化是指建立外交关系,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关系,走向正常化。”
罗杰斯希望越过台湾问题,两国先建立常设联系机构,互设贸易、旅游处等。姬鹏飞则表示,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的解决就会受影响。罗杰斯还声称中国大陆和台湾是两个“实体”,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姬鹏飞严厉重申中方立场批驳了罗杰斯谬论,让对方无话可说,无言以对。
在谈到开展经济贸易时,罗杰斯开始摆架子,称中美开展贸易的经济意义不大,美方不急于和中国开展贸易。对此,姬鹏飞严正指出:“我们的 策是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开展贸易也是美国之前提出来的,有很多美国商人向中国外贸部提出做生意的要求。”
然后将此事报告给周恩来总理,话传到尼克松耳朵里之后,尼克松严厉批评了罗杰斯。第二天谈判的时候,罗杰斯表示了自己表达有误,美国对于中美贸易是有兴趣的,美国愿意给与便利。
为“一国两制”竭忠尽智
年1月,姬鹏飞出任中央外交领导小组组长、对外联络部部长。同年9月13日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年8月开始至年10月又兼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只因祖国有需要。
那时正值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性时期。姬鹏飞为香港、澳门回归谈判和立法工作付出大量心血。
年8月开始,姬鹏飞开始直接抓中英谈判。在谈判初期,由于英国方面拒绝谈论主权问题,4个月5次谈判毫无进展。于是姬鹏飞召集了一次研究中英谈判工作的会议,他在会上说:
“从解决香港问题的全盘部署考虑,以早日开始谈判较好。在议程问题上,原则上我们仍坚持香港主权移交的方式是议程的主要内容,但在表述上可照顾英方的接受程度。”以此次会议原则为指导,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解开了中英谈判僵局。
在抓谈判的同时,姬鹏飞又组织人员拟定 府对香港的具体 策,尽力将 府对香港 策具体化。之后 策获得了中央批准并向全国转发。他还特意组织了港澳工作会议,召集负责人参加,亲自解释 策条款内容以及产生 策的缘由。
年9月,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姬鹏飞亲自主持谈判代表团和港澳办同志对文本进行审议,并对协议中的附件一做了较多修改,最终也征得了英方的同意。同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年4月,中央成立香港特别行 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姬鹏飞任主任。7月,姬鹏飞主持 次全体会议。在讲话中他特别指出: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 区基本法,就是要将“一国两制”这一设想所形成的 策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工作。必须经过认真地反复地讨论和修改,不能草率从事。
为了听取香港同胞对起草基本法的意见,打消香港同胞对内地有关香港 策的顾虑,姬鹏飞曾三次飞香港。介绍基本法起草工作的大体规划和设想,还广泛接触了香港各界、各阶层人士,利用各种场合重申我国 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 策。
还表示到香港去“只带耳朵,不带嘴巴”。年2月17日,《草案》终于获得起草委员会通过,并于同年4月在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法典正式诞生。
它标志着香港回归以及回归后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为保障香港的繁荣稳定铺了一条大马路,立了一座里程碑。姬鹏飞也因此被成为“香港基本法之父”。
在参与香港谈判和主持香港基本法期间,姬鹏飞还参与了中葡关于澳门回归的谈判,2次到澳门考察。年10月,主持成立了澳门特别行 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几番公开征集意见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 区基本法(草案)》于年3月获全国人大授权通过,使澳门回归也有了法律支撑。
姬鹏飞既参与了香港和澳门回归谈判和前期准备工作,又主持了基本法起草,可以说是为“一国两制”蓝图的落地作出无可替代的,是当之无愧“一国两制”开拓者。
“我只是个普通的干部和 员”
0年2月10日,91岁的姬鹏飞在北京逝世。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作为医生、战士、还是外交家,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对自己的朴实的定位。他生前没有写自传,也没有回忆录,对此他表示:“我只是个普通干部和 员,没什么值得讲的”,“这些事情,都是在 和毛主席领导下完成的,我只是跟着走过来,做我该做的事”。
他用一生诠释、躬行着共产 人的特殊品格——只要 和祖国有需要,无论是在战场浴血奋战,还是在外交场立我国威,都尽心竭力,至死方休。姬鹏飞是当之无愧的 员楷模,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