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灯光,我就会想到他的身影,他的名字,钱海 。”生活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吉子友伍时常念叨着这位知心人。去年底,钱海 带领志愿团队走进大凉山,无偿帮助吉子友伍和同村的残疾人家庭用上了放心电。
23年间,这位国家电网浙江宁波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的基层电力工人成为许许多多人心中的“点灯人”,送去光与暖,传递爱与诚。
从“万能电工”到“全能义工”,他化身为多位空巢老人离不开的“好儿子”;
从浙江慈溪,到西藏、四川、贵州、吉林……他点亮千户万灯,也点亮残疾人家庭的希望与梦想;
从一盏明灯,到一座灯塔,他的奉献与坚守化作时代精神的鲜明符号,成为一代人的闪亮“路标”。
张名片23年的守护
提到钱海 ,陈亦如老人便泪水打转,“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到海 就好了,他比我的儿子还好。要是没有海 ,我早就走了。”
“是海 让我走出了家庭不幸的阴影,让我觉得生活又重新有了期盼和希望。”孤身照顾残障儿子的陈文品老人说。
对于钱海 帮助的多位空巢老人来说,“电工小钱”是早已离不开的贴心人。
23年前,钱海 走进社区开展电力服务时,发现身边空巢、失独、孤寡老人较多,很多老人不但无法确保安全用电,甚至连生活起居都有困难。他暗自许下诺言: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服务60岁以上的孤寡、空巢老人。他亲手制作了张名片,分发给走访中发现的需要帮助的人,名片上只有三行字:“电力义工”“钱海 ”“服务××××”。
此后的23年间,钱海 再没更换过号码,为老人们24小时守候。虽然与老人们非亲非故,钱海 却尽着为人儿女的义务。平日里,他常常上门探望。送吃送药,做过;为老人们修理家中电器,做过;医院,照顾直至康复,做过。收拾碗筷、打扫房间、洗衣服、剪指甲,只要老人有需要,他都做。
老人们说他是胜过血亲的“好儿子”。23年的守护,多少老人的生活因钱海 的出现而改变。他发起搜寻空巢老人的“暖心行动”,与多位困难老人结对,平均每周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20多次,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到过21个求助电话。这份持久而坚定的守护,为老人们驱散了岁月老去的无助,温暖了孤单寂寞的心灵。而钱海 却说:“我们的社会就是需要互帮互助的,我们现在帮助他们,就是帮助以后的自己。”
为更好满足群众的需求,只要与电搭边的问题,哪怕不在专业范围他都要学习,全力处理。他向家电维修师傅拜师学艺,电视机、电磁炉、洗衣机等常用家电维修不在话下。“用电有困难,就找钱海 ”,成了居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成了他践行不变的承诺。社区群众们都说钱师傅是万能的。而钱海 却说:“万能是不可能的,我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我的人失望。”
服务没有海拔爱心没有距离
开春的大凉山,寒气还未褪去,可吉子友伍却觉得日子暖洋洋的。作为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日嘎村的残联专委,吉子友伍协助钱海 支援团队在去年底帮助全村残疾人家庭改造了电力线路。吉子友伍还拜钱海 为师,学习电工技术,燃起了就业希望。
对那些受到钱海 帮助的残疾人而言,点亮一盏灯,带来的不仅是一束光亮,更带来了驱散阴霾的希望。
年,钱海 和志愿团队在走访摸排慈溪市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后,发现线路老化、线头裸露等用电安全隐患十分严重。“那些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灯泡不亮了谁来换?电表坏了找谁修?电路跳闸怎么办?”这些问题压在了钱海 的心头,也坚定了他为残疾人贫困家庭进行电路改造的决心。
在他的建议下,慈溪供电公司启动“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项目,为多户残疾人贫困家庭改造室内照明线路,提供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此后,这一公益行动从宁波铺开到省市县三级,覆盖了浙江全域。
年,援藏志愿者发现当地贫困家庭用电隐患突出,钱海 得知后,决定把“千户万灯”照亮计划带往雪域高原。年,他和志愿者们两度进藏,给牧民带去了太阳能移动电源和多功能自发电灯。此后,宁波市对口扶贫协作地区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也等来了“千户万灯”照亮计划。钱海 和志愿团队累计走访上万贫困户,改造户,行程二十余万公里,惠及六万余人。钱海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来自宁波的点灯人”。
“我是一个掉进河里的人,是他们把我从河里捞了起来。”慈溪市身患残疾的独居老人周利达说。摆脱了屋顶漏水,电线易燃的险境,周利达从亮堂堂的灯光中窥见了生活的光亮。
“牧场离家几十公里远,每次出去放牧一走就是几个月,现在我可以随时给手机充电向家里人报平安,再也不会‘失联’。”西藏仁布县然巴乡普热村村民旦真群边说。
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云贵高原到长白山间,改变的力量随着钱海 的脚步不断延伸、传递。“服务没有‘海拔’,爱心没有距离”,钱海 说,“应该毫无保留地把电和光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人人都做钱海 人人都是钱海
钱海 说,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个人、23年、2.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这是钱海 的个人数据。
多名志愿者、25支志愿服务分队、辐射多个社区、累计开展服务3万余次、服务时长超21.3万工时。这是一个又一个“钱海 ”凝聚在一起的强大力量。
受到钱海 影响的是他的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参与到参与,每一个“不”字的舍去都代表着钱海 精神对他们内心的冲击又深了一分,也代表着他们对钱海 的敬和爱又深了一分。如今,不光妻子和女儿会时常同他一起去看望老人,他的弟弟钱傅 也成为钱海 团队的一员。除了和哥哥一样为社区居民提供表后维修服务,他还经常协助做社区医生的妻子一起为老年人进行义诊。
年起,钱海 所在单位先后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共产 员服务队和志愿服务中心。无论是在抗台风一线,还是抗疫一线,钱海 团队的 旗总是冲在最前方。他在多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创新总结了“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 府解忧”的“五解”服务法;无论志愿服务做到哪里,钱海 都要手把手教会几个熟练电工,留下一个个“小钱师傅”……像钱海 一样,一个又一个名字刻进群众的心坎儿里,续写着人与人之间冷暖相关、携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他身边的人说:“一开始,他是一盏灯发光发热。慢慢地,他成为了一座灯塔。”“和钱师傅共事10年,让我明白爱是流动的。我们爱着大家,也在感受着大家的爱。”
“人人都做钱海 ”“人人都是钱海 ”。如今,钱海 已化身为一种符号,更代表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一纸无形的“征集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钱海 ”们共同用坚守与奉献点燃一盏不灭的灯,那是伟大时代的生动注解,那是时代精神的炯炯之光。
作者:刘泊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