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礼赞楷模草原绣娘白晶莹

来源:楷模 时间:2023/5/14

//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58岁的白晶莹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天,她身穿一件绣有牡丹花图案的蒙古族传统服饰上台领奖,特别引人注目。“盛世中国,盛世牡丹。我要向全国人民展示一下,我们草原绣娘花儿一样的幸福生活。”白晶莹激动地说,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走进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这份荣誉是她和科右中旗2.1万名妇女以及名脱贫群众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年,时任科右中旗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的白晶莹成为科右中旗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历时5年,她用纤细的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让这项历经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焕发生机。

年3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专项推进组组长白晶莹(左一)指导绣娘刺绣。

“针”心“丝”意系人民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清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凝重质朴、粗犷匀称、色彩鲜艳、独具草原人民精神品质与审美情怀的北方民族风格刺绣。对于白晶莹来说,这既是从小练就的技艺和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底的情怀。深夜里,妈妈在灯下做手工活儿——这个已过去几十年的场景,仍不时在她梦中重现。

“小时候的衣服、鞋子,家里的被子、门帘、窗帘上,都有妈妈绣的花。”白晶莹出生于传统的蒙古族家庭,姥姥和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刺绣能手。在家庭的熏陶、培养下,白晶莹从小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虽然成年后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但手艺没有荒废。

科右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年,科右中旗从推出了一系列“菜单式”扶贫项目,其中蒙古族刺绣是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

“妇女们因照顾老人孩子,大多留守在村,经济收入较少。如果能从事刺绣,在家就能挣到钱。”想到这,白晶莹决定主动挑起重担,成为科右中旗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年6月23日,白晶莹接到了时任科右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的电话。刚刚在山西省太原市参加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白云海,一下会,便将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蒙古族刺绣产业做好”的嘱托转达给白晶莹。

“我没想到,一个祖国北疆小旗县的发展深深牵动着总书记的心!”从那一刻起,白晶莹推动蒙古族刺绣产业化发展,更好地助力科右中旗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就更为坚定,她成为当时唯一的刺绣培训老师。

绣娘们在刺绣帮扶车间绣制作品。

回忆起第一次上培训课,现场的每个细节、每张面孔,白晶莹都清晰记得。当时,一听说旗里来了个刺绣老师,当地好多妇女都嚷着要听“白老师”讲课。原本可容纳多人的教室,一下子来了多人。有意思的是,白晶莹已经开始讲课了,当地妇女们却有的坐在窗台上,有的蹲在地上,各说各的,叽叽喳喳,如同在村口“唠家常”一般。白晶莹知道,这与草原牧民特有的生活习惯有关——她们喜欢自由,也爱热闹,但上课总得安静下来呀。

“姐妹们安静一下,为了来这里,我跑了3个小时,上完课我还要上班去,大家安静地听我讲,就20分钟,能做到吗?”在大课堂教绣花功夫,白晶莹要像哄小孩儿一样哄着草原姐妹们。

“学这个挣钱吗?”“挣不着钱怎么办?”“绣得眼花了咋整?”……白晶莹早就料到妇女们会提这些问题,所以每到一处培训,她不是先讲刺绣技术,而是先做思想工作。白晶莹说,思想认识没有统一,其他事情无从谈起,就像种庄稼一样,撒种子前得先把土翻一遍。

从起初的上课时心不在焉、说走就走,到后来的下课后围着白老师问:“绣一朵花真的就能挣到20块钱吗?”

“能,一定能!只要我们一起坚持!”白晶莹坚定的语气让妇女们对巧手致富这件事动心了,也上心了。

这之后,农牧民妇女们开始尝试拿起绣花针,跟着白晶莹学习刺绣。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白晶莹利用早晨上班之前和下午下班之后的时间到附近的嘎查里给农牧民妇女进行集中培训,周末则到更远的村屯全天授课。农忙时节,老百姓没办法集中学习,她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日、节假日下乡入户培训。

5年来,白晶莹的足迹遍布科右中旗的12个苏木(镇、乡)、个嘎查(村),并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万人次。

穿针引线振乡村

绣花不能心急,但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心却很急。对蒙古族刺绣产生浓厚兴趣的妇女们,希望尽快学会刺绣,早日脱贫致富。

“在座的,会针线活儿的把手举起来。”多人的刺绣课堂上,只有7个人举手。

虽说是地域特有文化,但蒙古族刺绣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对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妇女来说,要把纸上的图案变成色彩缤纷的刺绣作品,这个过程并不“好整”。

“绣这朵花的时候,叶子长度不能超过20公分。”“白老师,公分是啥?”……课堂上,白晶莹不仅手把手地帮助妇女们掌握绣、贴、堆等技艺,还会教授她们一些数学、语文知识。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拿出了“铁杵磨针”的韧劲和绣花的功夫。

以前,绣娘王秀莲和老伴儿因年迈多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贫困。年,王秀莲参加了蒙古族刺绣扶贫培训班,从此生活有了明显改善。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贫困妇女在家里绣花就有了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刺绣是件幸福的事情,五颜六色的丝线一根一根地映入眼帘,我们的生活定会像花朵一样五彩缤纷。”在刺绣的世界里,白晶莹为妇女们描绘的场景如梦似幻,然而课堂之外妇女们的绣品如何走出科尔沁大草原,为她们带来切切实实的收入,则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不断地摸索中,“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形成。白晶莹推动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图什业图刺绣产业基地、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等机构,负责收购农牧户的绣品,经基地加工成服装、手袋等商品对外出售。

“蒙古族刺绣产业也给我们这些返乡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席、刺绣车间负责人杨福林说,起初只有16名大学生来报名,开拓市场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也并非易事。为此,白晶莹不断引导、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决心,更要有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白晶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除了给学员们免费授课,就连针、线等原材料,都是白晶莹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供学员们免费使用。

“能不能成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拿国家的钱?”年到年5月期间,白晶莹坚持自己掏腰包“试水”。没有经费买图样,她就在白纸上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种刺绣产品和近万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

年,白晶莹出任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同时被正式任命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营销团队以每月建立一个实体销售网点的速度,迅速在全国建立了37个销售网点,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的妇女身着蒙古族刺绣服装走秀。

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缝纫车间、刺绣车间、成品室、研发室、展览室一应俱全。“真没想到蒙古族刺绣产业基础这么好,这让我感觉很震撼。”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位彝绣从业者参观了刺绣车间后感叹道。

如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已经走上了“助力百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培养千名刺绣技能艺术人才、带动万名妇女参与”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丝丝入扣织锦绣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里,绣娘们都在低头忙碌着。绣娘郭树红手中的绣针随着彩线上下舞动,不一会儿,一只缤纷的蝴蝶就展翅在绣布上了;五彩线正在绣娘龙梅手中飞舞,一朵美丽的杏花在绣布上悄然绽放。她们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刺绣产业的带动下,靠着一双巧手脱贫致富。

“绣花要绣完才好看,没有半成品,不做‘半截子活’。”对于一直处在贫困状态的农牧民来说,刺绣让她们更具耐性、更有韧劲。对于脱贫,她们无比坚信“我能行”“我可以”。

年4月,科右中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截至年底,参与刺绣产业的2.1万名妇女中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0元以上,余名绣工人均累计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在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翁根海拉苏嘎查年的“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刺绣带头人吴英鸽高票当选为嘎查书记兼嘎查达。这意味着一根绣花针不仅能“刺”破绝对贫困,还能为农村牧区的妇女们“撬”开人生不设限的赋权发展之门。

绣娘包金花的丈夫因病长期住院,一家人曾生活贫困,如今通过农闲时候刺绣,生活慢慢富裕起来。包金花使用的顶针是她的儿子用麻将牌制作的。过去,农牧民喜欢打麻将,如今,大伙儿看到了致富希望,麻将牌也能变成顶针。刺绣不仅摘掉了“穷帽子”,也让当地的乡风发生了转变。

“现在农村妇女们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比谁绣得好看,谁技术高。”刺绣作品验收员王乌云高娃说,农牧民绣娘经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刺绣技艺,汉族绣娘教蒙古族绣娘、蒙古族绣娘教朝鲜族绣娘,一个绣花撑上传出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佳话。

在科右中旗,白晶莹是绣娘口中的“白老师”。朴素的称呼里,体现的是大家对白晶莹的由衷敬意。

“快看,快看,白老师上台啦!”年2月25日,白晶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绣娘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直播,激动不已。在蒙古族刺绣车间,返乡大学生们听了白晶莹那句“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带领更多的群众‘绣’出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话后,更是备受鼓舞。

载誉归来的白晶莹依然忙碌于刺绣,这天她来到乌逊嘎查王金莲的家,看见院门口种植的大红花格外鲜艳,屋子里一幅刚完工的牡丹花盛开图也是红红火火,而“刺绣女能手”的荣誉肩带和王金莲亲手绣制的刺绣作品都被摆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刺绣不仅充实着她们的生活,更装点着生活。“这就是我们幸福得像花一样的生活啊!”看到这些,白晶莹欣慰地说道。

如今,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发展思路,科右中旗精心打造蒙古族刺绣文化博物馆,把种刺绣产品分为七大系列向游客展览展示,使蒙古族刺绣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

蒙古族刺绣博物馆已然成为科右中旗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

刺绣作品展柜上,朵朵绣花绽放。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花丛里、树叶间,鸟儿彩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着光彩……绣娘手里的鸟儿追逐着左右飞舞的绣针,长出了美丽动人的彩色羽毛。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让农牧民妇女的生活也变得色彩斑斓、充实而有意义。

现在,已经退休的白晶莹退而不休,继续奋战在刺绣帮扶车间,带领草原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因为她坚信:力“绣”不欺,勤则不匮。

(作者:周新育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15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