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榜样讲党课周艳娜像朱彦夫那样冲锋在前

来源:楷模 时间:2023/7/23
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周艳娜,朱彦夫教育基地培训科副科长。从小就学习朱彦夫事迹的她,在今天上午的“榜样讲党课”中重点讲述了朱彦夫的光辉历史和对她的深远影响。

“作为淄博人,朱彦夫的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他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是咱们家乡的骄傲。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的担当和奋斗并不是在某个瞬间,而是在他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周艳娜说道。

年,朱彦夫出生于沂蒙革命老区,那个年代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为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朱彦夫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14岁时就参加了华东野战军,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军以后的第三天,还没来得及接受一些基本的训练,他就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 场战斗,攻打新泰大汶口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战斗打响以后,朱彦夫的班长—一名19岁的共产党员,一直命令朱彦夫呆在他的身后。在枪林弹雨中,班长用自己的身体替朱彦夫挡住了子弹,当时朱彦夫就眼睁睁地看着班长牺牲在他的面前。朱彦夫说:就是那一瞬间,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就是可以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的人、就是可以替战友挡子弹的人。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两年后,朱彦夫也光荣地火线入党。他说:“当一名共产党员,就能冲锋在前。”年抗美援朝 战役中,朱彦夫身负重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但他和战友也完成了“不把战争留给下一代”的铮铮誓言。

重残后,面对极端困难的生活,朱彦夫没有被吓倒,他主动放弃了荣军疗养院的特护待遇,以燃烧自己的决心回到家乡。当看到乡亲们吃不饱、穿不暖,朱彦夫寝食难安。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毅然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一干就是25年,他为乡亲们建图书室、办夜校,带领乡亲们整山造地、打井架电、创办副业,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先进村!朱彦夫曾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心中的呐喊:“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在张家泉村一说起朱彦夫,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讲的最多的是他带大家伙打井的事。张家泉是个有名的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他穿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和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找水源,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断肢处也磨的血肉模糊。

水源找到后,朱彦夫穿着假肢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督促施工,严把质量。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刺骨的寒风中忙了一天,朱彦夫觉得腿疼的厉害,他就用牙咬绑着假肢的皮带扣子,怎么也咬不开,他用残臂砸,用力往下磕,假肢怎么也卸不下来。原来是井里的泥水,腿上的的汗水,断肢创面上渗出的血水,把假肢和残腿牢牢的冻在了一起。乡亲们落泪了,有人脱下棉衣捂在他的残腿上,一位老大爷跑过来,一把抱起朱彦夫的残腿揣进自己的胸膛,心疼的问:“大侄子,疼吗?”朱彦夫却笑着说“不疼,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疼!”

年,朱彦夫因病从村支书岗位退休,他本可以安度晚年,但为了不辜负战友生前的嘱托,也为了将革命精神、红色基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他下定决心写书。不识字,他就查字典,不会写,他就读名著,没有手,他用嘴衔着笔写、用残肢抱笔写,苦熬七年完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激励了无数共产党员、残疾人和失去生活信念的人重新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

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他的精神是健全的,他奋斗的信念始终坚定。今年朱彦夫已经90岁高龄,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家乡的发展,鼓励年轻人进步。朱彦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朱彦夫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幸福路。

周艳娜说:“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就在眼前,在淄博,朱彦夫,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激励着人们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在转型跨越的重要节点去拼搏、去奋斗,向着未来再出发!”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王昭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