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时至今日,朗朗的读书声依旧回荡在耳边,《论语》是一部将深刻哲理浓缩为简短字句的书籍,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涤荡心灵,明辨事理。
年的高考季,压力给到了孔夫子,莘莘学子在夫子雕像前求愿,希望能一举高中,这也说明即使千年之后,孔夫子依旧是广大学子心中的“神”。
我们这个民族,不信神,却信仰“有神力”的人。这种跨越时间洪流的感情,是中国式独有的浪漫。
说起《论语》,就不得不说一说万世师表的孔圣人。
幼年的经历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面对五尺微童的小儿,闻名天下的孔子也不会摆出骄傲的神色,而是认真求教后拜他为师。
这种治学心态,堪为万世之师。
01有志于学,堪为君子
春秋末期,诸侯争权,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出生于这个权谋,纷争,战火不断的时代。
3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家道中落。万幸,清贫的生活里有母亲的谆谆教导,孔子不负众望地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孔子也不例外。20岁左右的时候,孔子一心想走仕途。想为家国天下做些什么。
但事与愿违,往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在芝麻绿豆般的官位上徘徊。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也没有忘记自己有志于学的理想。
“君子不器”,后来孔子弃官,正式开坛讲学,开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
因幼年吃过清贫的苦,孔子收学生不看出生,只要一心向学,便可入他门下。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使寒门学子也可遨游知识的海洋。
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千年文化命脉因此而传承;时至今日,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依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0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向老子询礼,向苌弘问乐,向师襄学琴,向郯子问官,和齐景公讨论秦穆公称霸...凡有疑惑时均以师礼请教于人。
《三字经》有言:昔仲尼,师项橐。
项橐是何方神圣呢?为何可以做弟子有余的孔子的老师呢?
孔子的半生都在游学,他用脚步丈量过脚下的土地,用眼睛见识过列国的风情。项橐就是孔子游学路上拜师的小神童。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学行至兖州一带,欲入城休息时,见一小孩在路边画画。
出于好奇孔子上前一看,只见小孩画工了得,他的笔下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孔子不忍心破坏小孩的心血,便从一旁绕城而过。
不曾想小孩站起来竟气恼地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有好好的城门不走,非要绕着城走,这是什么道理呢!”
孔子觉得很是有趣便解释说:“小朋友,我是爱惜你的画技,不忍心踩坏的城才绕着走的,你应该感谢我的呀,怎么能责怪我呢?”
小孩大声辩驳说:“城本就是让大家走的呀,如果不让人走,那要进城干什么呢?”
孔子细细品味小孩的话后,觉得小孩说得很有道理,便问:“可你画的城门那么小,我却身材高大,我该怎么过城呢?”
小孩一拍额头高声道:“我晓得了,大人应该走大城门,我再给老先生画个大城门。”
说着,小孩转过身对着兖州方向,抬手虚空一划后,恭敬地对孔子说:“老先生,大城门画好了,请您过城。”
孔子见孩子小小年纪聪颖可爱,便约他一路同行。
孔子说:“不曾听清楚。”
小孩说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街,金银入了柜’。意思就是”女儿找了婆家,儿子娶了媳妇,父母尽享天年,没什么可操心可遗憾的了。”孔子点头称赞道。
恰逢天色已晚,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孔子便问道:“小孩你可知‘天有多少星,地有多少谷’?”
小孩答:”天有一天星,地有一地谷。”
孔子听后大惊,觉得这个小孩真是个神童。
于是孔子说:“吾常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这小朋友可以做我的老师呀。”于是孔子便拜年仅7岁的项橐为师,项橐也因此被称”圣公”。
03万世师表,后辈楷模
主持的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他曾这样说: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人格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学生的对话里。”
千年后,我们跟着自己的老师继续学习《论语》,朗朗书声中,“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间的长河,这算不算历史的对话。
千年后,孔子学院誉满全球。在"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的推动下,中国话让世界越来越精彩。这算不算是对圣人 的告慰。
孔子作为一代先贤,在他桃李满天下,名声远播之时,仍能保持一颗初心不耻下问;一生不得志,仍能保持有志于学的初心周游列国...
我想,我们敬重孔子,不仅仅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也不仅仅因为他的思想影响了多年的历史,不仅仅因为他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教育思想...
他伟大的人格,他的博大胸襟,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这个民族不信神,却信“有神力”的人,孔子大概就是“神灵”在人世间的化身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