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学时代楷模做合格党员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0/5

毛岸英旧居处于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张集村,自开馆以来,前后去过N次,但是均是公务在身,没有沉下心来去参观、去学习、去思考,旧居布局虽已在心中,但对毛岸英同志在张集发动群众搞土改的历史片段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在土改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党风、工作方式方法研究还不够细致。当下,正值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节点,我怀揣着敬畏之心来到旧居,对毛岸英同志的生平事迹、土改工作经历进行了系统参观、学习,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伟人之子坚定的政治信念、渊博的才华学识、务实的工作作风、质朴的群众感情。

毛岸英同志在张集半年的时间,与人民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深入群众潜心调研、认真分析,充分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执行政策,推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了乡级政权、完成了生产救灾任务、查清了一起历史遗留惨案。他在张集发动群众搞土改的经历可以用十六个字总结——实事求是、集中抓紧、多思少虑、勿骄勿馁,这十六个字是毛岸英同志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当今青年的学习标杆。

实事求是体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土改收尾阶段,各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符合政策的遗留问题,特别是划阶级、定成分方面,这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长期稳定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毛岸英同志带领工作团逐村逐户走访调查,坚持对土改复查中正确的成分充分肯定,严格落实“抽肥补瘦、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改政策,稳妥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毛岸英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品质,这种品质是难得可贵的,更是当今青年亟需学习的。在工作中要学习毛岸英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切实做到准确把握事物本质,掌握事物全局,认清事物规律,找准切入点。身处基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做足“功课”,才能胸有成竹,只有脚下沾有泥土,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集中抓紧体现了对待工作的方法。毛岸英同志深知“补上中国大学这一课”的机会难得,时间紧迫,在当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他一不喊苦、二不喊累,始终奔走在田间地头。“集中”体现了找准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抓紧”体现了对待土改工作的紧迫感、狠抓落实的责任感、为民办事的使命感。在工作中要学习毛岸英同志集中抓紧的工作方法,分出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处理急事、要事、大事,统筹时间完成小事、缓事、琐事。

多思少虑体现了对待工作的思考。毛岸英旧居的两间东屋为毛岸英同志在张集参加土改时的住所。目前东屋里面陈列了毛岸英同志工作时的蜡像一尊,还有煤油灯、军用被服等历史物品,再现了74年前毛岸英同志身处农村、克服困难、潜心思考的场景。多思少虑始终贯穿毛岸英同志发动群众搞土改的过程,初到张集村,看到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土改的热情,作下了“东头步到西头,犹似走遍神州、马列主义在手,细水变成洪流”的打油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瞻前顾后是推进工作的“拦路虎”,少虑是解决瞻前顾后问题的一味“良剂”,青年干部要多思少虑、脚踏实地,少干虚功、多做实绩,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在基层的大舞台上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

勿骄勿馁体现了对待工作的心态。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心态对于工作至关重要,当取得成绩时骄傲自满,遇到困难时退缩气馁,那么定会一事无成。毛岸英同志发动群众搞土改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的,在“土改整党”中,极左路线倾向严重,毛岸英同志严肃执行政策,在会上据理力争、批判错误,推动了土改政策的全面、准确落实。青年干部缺少历练,对待工作的心态忽上忽下,往往喜欢走顺风路,怵于开顶风船,这是需要警醒的。青年干部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心态上需要提升成熟度,积极主动去当“热锅上的蚂蚁”,多经历一些“热锅”的煎熬,多经受一些实战的摔打,方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毛岸英同志在张集发动群众搞土改的经历是他在国内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留下的“实事求是、集中抓紧、多思少虑、勿骄勿馁”的工作精神,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这种精神必将指引我们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作者简介

樊晓洋,阳信县年选调生,现任阳信县河流镇人民政府一级科员

来源:滨州市选调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