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朱子思想新读立德树人内外兼修

来源:楷模 时间:2023/2/10
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60530/4862222.html

制图:黄俊鸿

编者按:

今年10月18日是朱子诞辰周年纪念日。朱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理念、教育观念,反映和塑造了宋以降历代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朱子文化是福建的文脉和宝贵文化遗产,是福建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漳州是朱子在福建主政的唯一城市,拥有丰厚的朱子文化资源。为推进漳州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闽南日报社特别编发一组文章,从民本、担当、德教和廉政四个方面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阐发,以期让读者从中了解朱子的现代价值。

今天刊登第三篇,对朱子德教思想进行解读。

立德树人内外兼修

——朱子德教思想漫谈

郑晨寅

朱子是大教育家,他一生从政不过十年,从事教育却长达四十余年。朱子对传统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读书之法诸多方面皆有所发展,但德教始终是其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德教思想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当代价值,对当今的德育目标、方法、模式等仍有借鉴意义。

立德,本是先秦时期士君子之通识,如老子尊道,但亦贵德;《左传》叔孙豹引时谚“三不朽”中,相较于立言、立功,“立德”的位阶更高。先秦诸家,又以儒者最重德性,故《大学》三纲,首列“明明德”;孔子忧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居首位。宋儒追寻的“孔颜乐处”,乃是对儒家精神境界的重新发现与向往,其中蕴含着内在道德之自足圆满。另一方面,儒家主张为政重在以德化人,故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之说。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总是受物质世界的影响与制约。但在儒家“内在超越”的视域里,如果承认德性是人与生俱来、与天地同体的,那么人生在世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发明德性、推己及人,从而济世化民,使仁义之道大光。而人之气质不一、习染各异,这就需要教化、需要德育;先秦“九流十家”中,儒家正是最善于学习、擅长教育的学派,中唐韩愈《师说》振聋发聩,究其实,无非大声疾呼师道之回归。作为新儒家的集大成者,朱子的德教思想对往圣前贤斟酌损益,并卓然自成一家。

儒家的道德教育目标本是培养君子人格,故注重于“成人”“全人”之教育。而朱子生活的时代,朝廷偏安,社会不公,物欲横流,功利至上,读书人以圣贤书为敲门砖,多为利禄之徒,故欲扭转世风、拯救时弊,必须首先树道德、明人伦,方能修己安人。朱子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认为培养人才应该从“小学”做起,让孩子从小在洒扫、应对、进退中涵养德性,并学习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打下良好的“坯模”,长大了自然应酬不失礼、处事有定力。而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首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教之目”,可见其教育的主旨正是发明儒家伦理道德,并列出相应的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方,可视为“小学”阶段的进一步升级,从而构建了“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的德教体系,《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此亦成为此后中国乃至东亚书院的通用学规。朱子的德教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颇具借鉴意义:

一、在顶层设计上,以《大学》立其格局

自宋代以来,《四书》逐渐取代《五经》的地位,成为儒家新经典,而《大学》又居其首,这与其以“明明德”为首、由“格物致知”入手的“三纲八目”之独特理论架构关系密切。故程子称:“进学入德之门,无如《大学》;其他莫如《语》《孟》。”朱子对此作了进一步思考、阐发,如其“临漳本《四书》”次序即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儒学诠释学的经典之作。在朱子看来,相对于小学,古之大学教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是“正当学问”。应该说,《大学》这种平实而又高远的格局立意、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进阶方式,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内圣外王”)紧密结合的论证思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无数仁人志士所践行,也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二、在工夫路径上,既“尊德性”又“道问学”

“工夫”,是指学者通过一定的学习、修养、磨炼而接近价值本体的过程。《中庸》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强调的是对“天命之善性”的内省与唤醒;“道问学”,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概称,是知与行的统一,二者亦可谓“合内外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本不可偏废,但学者在为学、设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先后缓急之别,理学史上的“朱陆异同之辨”大体因此而起。朱子于此亦进行了反省,结合程子之“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其学终臻于大成。对今天的学子而言,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格物致知、力行不辍,如此内外兼修、文质彬彬,才能行稳致远。

三、在师法对象上,以圣贤为楷模

“德是得诸己”,朱子十分重视发挥学者的主体性;“德不孤,必有邻”,他也同样重视榜样的力量,所到之处,不忘表彰先贤、树立学子效仿之典型。如其任同安主簿时,向朝廷申请为同安乡贤、北宋名臣苏颂立祠;知南康军时,在军学讲堂东面建周敦颐祠,配以二程,西面建陶渊明、刘涣等五贤祠;知漳州时,上《乞褒录高登状》,为乡贤高登平反昭雪。至于其晚年于建阳沧州精舍,既祀孔子与颜、曾、思、孟四配,又从祀以周濂溪等七子,彰明道统,开辟了后来书院祭祀先圣先贤之先河。同时,除了追摹前辈之外,他还注重表彰时贤,如其知漳时颁布《延郡士入学牒》,以德行、学问兼备的黄樵仲、陈淳等八人为诸生之“良师畏友”,延请入州学作为表率;并黜落州学中一名品行不端的张姓教授,以整肃学风,漳州理学亦自此开新。“见贤思齐”,我们今天树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倡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目的也在于此。

(郑晨寅,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黄道周与闽南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黄道周与朱子学》及古籍整理等。)

来源:闽南日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

本期编辑叶祺敏郭宁本期组长周惠真

值班主任陈益雄总编辑赖雄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