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为何没有诞生史

来源:楷模 时间:2023/2/25

文·段宏刚

“诗者,吟咏性情也”。这是南宋著名诗人、诗论家严沧浪在《沧浪诗话》里,总结完宋朝之前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共性后,对诗歌的艺术价值,教化作用,以及承载的社会意义,做出的整体概括。他把抒发感情看作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实际上,对诗歌这样定性,并非严沧浪独创,在他之前,古人在诗论上同样提出过振聋发聩的见解,以《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言志”,以及西汉大学问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里提出的“诗无达诂”最具有代表性。

“诗言志”着重说明,诗人在写诗时,要在诗句里凝注自己的精神志向和思想情感,把诗歌的教化作用和艺术价值同时体现出来。

“诗无达诂”可以理解为,诗歌向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毕竟,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以及审视角度和理解方式都不一样,面对一首诗,得出见仁见智的解读观点,才是合理的。

白居易《长恨歌》诗意图

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来看,跟以上几位诗论家提出的观点相当吻合。

诗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早在文字诞生以前就问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是人们在狩猎、劳动、战争、祭祀等重大活动中,为了调节自身的呼吸,统一团队的步伐,达到同心合力的目的,自然而然发出的有节奏、有韵律的吆喝或呼喊。

这种吆喝或呼喊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朝着通俗和高雅两个方向发展,到后来,通俗的变成了民歌,以及祭祀活动中的唱词,高雅的变成了诗。

在早期的诗歌中,诗和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合为一体,都由长短句组成,韵母押韵,在诵读和歌唱时,常常跟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在视听享受上,有节奏有韵律,旋律循环往复,宛如波浪起伏跌宕,感染力相当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接触诗歌、创作诗歌的时间很早。早在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朗朗上口的诗歌,很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社会活动,让今人透过诗歌可以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后来,经过一代代文人的整理、编辑,把先秦时期的诗歌加工成册,就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杜甫

从《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诗和歌在早期如同孪生,不但形似,而且非常神似,几乎不分彼此,可读、可唱、可听。

《诗经》里边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大约多年的诗歌成果,总共首,首诗,6首笙诗(仅有标题而无文字内容)。首诗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风》、《雅》、《颂》。《风》是周朝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雅乐的唱词,《颂》是祭祀活动中所唱的赞歌,其中,《风》在《诗经》中的数量最多,多达首。

《关雎》是《诗经》中的开篇之作,流传非常广,在形式上属于先秦时期的汉族民歌,唱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从写景到抒情再到情景交融,刻画了一个小伙子因为爱慕上一个妙龄姑娘,产生了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短短几十字,把一个痴情少年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通过分析《关雎》可以得出,中国早期的诗歌具有四个特征。

屈原

一是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精微,一首诗里边字数较少,注重抒发主观的感情,疏于叙述客观的故事。

二是具有鲜明的现实基因和生活基础,创作素材多取自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状态。

三是广泛吸收民歌元素,给歌唱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是语言通俗易懂,以口语写作而成,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非常利于传播,不论是歌唱还是吟诵,听起来都是朗朗上口。

由于《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开山之作,给中国诗歌从形式到内容,从如何设置结构到如何营造意境,从写作技巧遵循哪些原则再到艺术审美参照哪些体系,都制定了一个标准化的创作框架和审美规则,《诗经》之后的诗歌,虽然在形式和技巧上不断发生变化,但在核心元素上,一直没有偏离以上四大特征。

基于以上四大特征的保驾护航,促使中国诗歌艺术可以历经数千年而保持长久不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诗歌成就。但是,在辉煌成就背后,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却没有诞生一部伟大的史诗,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

《诗经》

何谓史诗?

史诗属于长篇叙事诗,从学术角度来讲,史诗是展现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文学。通过叙述英雄故事或重大历史事件,来展现广阔的时代背景,进而反映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史诗主题常常以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体现宗教文化的庄严性和神圣性,剖析历史事件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为主,说到底,史诗是一种融合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壮伟赞歌,在小说没有诞生之前,史诗一直担当着叙事文学的作用。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史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文体,一方面,在叙事时忠实历史的客观,作者常常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耳闻目染的事件,是对一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生活状态的全景式反映。

另一方面,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善恶观,加入主观情愫,赞美英雄人物时喜欢采取夸大其词的描述方式,把英雄人物神化,极尽渲染英雄的无所不能,无意中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比如,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古罗马史诗《伊尼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神曲》,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属于半人半神的人物,神通广大,能用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可以说是本民族的精神象征。面对这些英雄,读者往往会产生崇拜心理,让英雄情结得到极大满足。围绕这些英雄人物,产生了恢宏壮阔的英雄史诗。

但丁在创作《神曲》

早期的史诗,属于口头文学的样式,跟神话故事联系很紧密,是祭司依托民间流传的、碎片化的神话传说,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不断添加细节,把它们逐渐加工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故事,然后代代相传下来。随着参与创作的人不断增多,促使神话传说越来越丰富和饱满,最终,由某一个诗人整理、编撰、创作出来,就形成了史诗。

史诗的形成,是许多人集思广益的结果,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

早期史诗之所以跟神话故事关系密切,是因为世界上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起源还没有搞清楚时,会认为本民族的诞生,功劳归在创世神的头上。

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太阳神拉,古希腊人心中的宙斯与赫拉,中华民族心目中盘古和女娲,古巴比伦人心目中的战神马尔都克,古印度人心目中梵天,等等,都被誉为本民族的创世神,他们的地位极高,围绕这些创世神,几乎每个民族不但产生了丰富的神话体系,还诞生了结构宏大,气势恢宏,充满瑰丽色彩的创世史诗。

然而,不论是英雄史诗还是创世史诗,中国从来没有诞生史诗作品,虽然中国历史上曾诞生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杜甫《北征》,白居易《长恨歌》等长篇叙事诗,但从本质上讲,它们跟史诗相去甚远。

史诗为何在中国这么落后?中国为何没有诞生史诗作品?分析下来,离不开两大原因。

古希腊《荷马史诗》

其一,中国诗歌的发展路径跟西方诗歌大不相同,中国诗歌朝单维度发展,促进了抒情诗的繁荣,西方诗歌朝多维度发展,推动了史诗的壮大。

中国诗歌主要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民歌,跟现实生活走得很近,缺乏特有的神秘色彩。自从《诗经》为中国诗歌制定了基本框架后,中国诗歌就向着偏于抒情的一面发展壮大。在《诗经》之后,不论是楚辞、乐府诗,还是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都无一例外地把抒情放在了首位,在中国诗人眼里,不追求抒情性的诗歌就算不上好诗歌,这种理念到当代依然没变。

偏向于抒情的诗歌,必须捕捉即时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起伏,这些内在的精神动态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抒情诗在篇幅上,都不宜写长,写长容易重复。

西方诗歌主要起源于祭祀活动,最早是作为祭司的特权而出现。祭祀活动在西方通常跟宗教文化紧密联系,是一项非常神圣和庄严的活动。祭司在主持祭典时,首先会站在神坛前,指挥善男信女在神坛前载歌载舞,扮演神话人物的事迹。还会发表带有神圣性质和神秘色彩的演说辞,被称为“通神”。在“通神”过程中,会叙说自己的罪恶,揭示自我心灵经受的挣扎和磨难,以此来赎罪,得到忏悔。

《伊利亚特》特洛伊之战

这种表述方式,自然而然让祭祀活动带上了叙事效果和悲剧色彩,如同讲述一个体现人与自身命运冲突,人与自我心灵冲突,人与神冲突的故事,因此,西方诗歌很早就发现了叙事作用所带来的美妙感受,比起纯粹的抒情,结合了悲剧意识的叙事,所带来的震撼力更要持久,感染力更强。

另一方面,西方戏剧跟诗歌几乎是同一时间起源,戏剧在早期被划归到诗歌的范畴,被看作是立体的、有故事情节、可供表演的诗。西方诗歌在创作上,借鉴了戏剧的许多元素,如,宏大的结构框架,戏剧化的表现技巧,夸张的修辞手法,等等,进一步为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环境。

诗和剧的亲近,再跟宗教文化关联起来,促使西方诗歌不像中国诗歌朝着单一的抒情路径发展,而是结合了叙事、抒情、戏剧三个元素,朝多维度发展,非常利于创作出具有“宏大叙事”特征的史诗。

其二,跟东西方当时的文明形态和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这种差异导致东西方人在人生理想上产生了差异,继而导致在诗学观念上产生了分歧。

中国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世纪)基本上对应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两者虽然东西遥望,但社会形态相差很大。

我国文明形态脱胎于“农耕文明”,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且开化较早,礼乐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相继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逐渐出现,这些文化早早给人们制定了统一的言行规范和价值观,具备这些文化特质的人,常常被看作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在“圣人”的影响下,中华先民很早就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共同的信念,促使社会较早进入安定状态。

西方文明形态来源于“海洋文明”,推崇冒险精神,追求“仰给于人”的生活态度,把弱肉强食看作是人生信条,这种文化心理导致西方社会开化较晚,长时间处在蛮荒的落后时代,人们长期在为自我生存而斗争,骨子里奉行“个人英雄主义”,通常把英雄人物看作是救世主。

在不同文明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内倾”性格,“内倾”性格好静,内敛而含蓄,喜欢把心力放在内省上,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性格可以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中庸处世方式,常常对外部世界秉持妥协态度,淡化了生活中应有的戏剧色彩和悲剧精神,表现在文学创作时偏重于抒发主观感受,走抒情一路,导致叙事文学里必要的客观想象和细致描述不够发达,只能通过高蹈的抒情去弥补立体感的不足。

相对来说,西方人性格好动而张扬,崇拜英雄,凡事喜欢站在自我立场考虑问题,属于典型的“外倾”性格,喜欢把心力放到外面去改变环境和适应环境,在文艺表现上,西方人偏重客观,迷恋于展现广阔的外部世界,并喜欢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离奇的表现手法,塑造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

不难发现,西方史诗里的主角都是“英雄”而不是“圣人”,西方人通常喜欢用“英雄”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而我们一直把“圣人”当楷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