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晨
据新华社官方账号报道,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多年来,我国连续在每年年初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指导“三农”的文件,规划指导一年来或一个阶段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可见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下制定,对“三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三农”工作,不会只满足于小康和脱贫,下一步,一定要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省份的农村,劳动力都转向城市,农村的主力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这对于我国的农村农业工作是一种不利的局面,但如何吸引已经在外打工、在城市有更多收入和创业机会的农民朋友回流农村?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和现代化,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抓手。农村、农业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是充实农村、稳定发展农业关键一招。
政策牵引、各级带头、企业跟进、项目推动,农村和农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不仅对于从一个农村地区走出来的人形成吸引,还会对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来自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产生虹吸效应。随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到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政策向农村农业倾斜,许多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类人才,也来到农村践行“中国梦、我的梦”。还有不少城里人到农村旅游采风,渐渐爱上了农村,选择在农村奋斗和生活,把自己的才干、资金和一技之长带到农村,成为发展农村农业新的主力军。
与传统的工业、畜牧业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三农”事业历史悠久,不论从经济还是人文角度,“三农”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我国更有以农为本的说法,农业农村支撑整个国家社会。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打压盘剥殖民,我国只能依靠农业赋税和农产品作为经济支撑、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的基础上艰难形成近代工业雏形;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我国更是依靠“三农”提供的广阔战略空间、经济补给以及强大的兵员战斗力量,战胜了残暴的敌寇;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新中国迈向工业化、发展为世界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依靠的人力,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农村和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大城市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村向这些地区和行业输送了大批能干的劳动力并提供了大量资源和地皮,当今社会活跃在各前沿经济领域的一线企业家,多数也是农民出身,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没有中国“三农”的强大的支撑和底蕴,中国的改开不会有现在的成绩;新的时代,中国新的增长潜力“潜”在农村农业,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很多都要落位在农村,这里必将成就锻造更多新的时代楷模,农业农村也必将为新时代的农业大军建功立业提供更多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