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介绍 >> 正文 >> 正文

余姚好人现象探秘

来源:楷模 时间:2023/4/9

余姚新闻网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婷婷王润)近年来,我市82人被评为“宁波好人”,9人获评宁波市道德模范,25人入选“浙江好人”,1人获评浙江省道德模范,1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成为具有余姚特色的“好人现象”——

9月1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年2月至7月“中国好人榜”,我市的谢向杰榜上有名。

这是继冯鑫海、冯乐、马洋洋、金森兴、胡水林、曾诚、余键、潘春光、韩亚丽、张志灿等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余姚典型。

9月18日,年“最美浙江人·最美诚信人”名单揭晓,我市的黄宝康入选其中。

“中国好人”谢向杰、“最美浙江人·最美诚信人”黄宝康,以及此前荣获“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的姚力军、胡建江、王国军……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余姚的“好人现象”背后有什么“秘密”?记者进行了仔细的探究。

道德典型不断涌现

有文明的市民,才会有文明的城市。近年来,一大批对社会贡献大、事迹突出的典型,从默默无闻走进公众视野,在全国、省、市推选表彰中脱颖而出,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文明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风景,彰显着我市“崇文崇德”的城市精神。

昔日患病落难受人救助始终不忘于心,20多年后寻访恩人千里报恩的王龙集团董事长王国军;一次抓捕毒贩行动中,被犯罪嫌疑人用匕首刺伤仍紧追不舍,直到将犯罪嫌疑人扑倒的市公安局民警胡建江;为了一份爱的承诺,隐瞒病情,用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帮助远在异乡的6名孩子的低塘街道村民韩亚丽;四十余年悉心照顾精神残疾的继弟,至今未嫁,为继弟撑起一片天的阳明街道胜山社区舜北新村居民沈国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儿童的小曹娥镇村民丁长明、陈婉贞、周建飞……在我市,像这样的暖心故事和“凡人善举”,还有很多,他们奉献着自己、感动着别人,“好人现象”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人民不畏风险,有医务人员,有基层干部,有志愿者,更多的是普通群众。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用满怀大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道德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凝聚起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刚刚荣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的谢向杰正是其中的代表。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始以来,他奔波在各个现场,参与疫情防控处置、信息摸排追踪、物资供应保障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用心践行“公益力量”。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这些道德模范典型成为推动我市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创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向人们诠释了余姚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好人评选成就时代新风

为激发全社会向善向上的力量,彰显“崇文崇德”的城市精神,从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挖掘四明大地涌现的凡人善举、时代楷模,不断创新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形成了月评“身边好人”、季评“余姚好人”、年评“感动余姚新闻人物”的三级道德荣誉评选机制,挖掘培植了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型。

截至目前,我市已评选出“余姚好人”例。其中,82人被评为“宁波好人”,9人获评宁波市道德模范,25人入选“浙江好人”,1人获评浙江省道德模范,1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些百姓身边的“平凡英雄”,为城市注入了人间大爱的正能量。

一个个典型模范,就来自群众身边,这些先进典型既有个体,也有群体;既有企业家,也有打工者;既有机关干部,也有基层群众,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事迹。

身边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感召更多群众崇尚文明、明德至善。近年来,围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这一主题,市民自发组织、参与各类文明创建工作,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特别是从年起,我市将每月15日设为全民“文明行动日”,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动员全市开展志愿服务、文明宣教、环境整治、网络文明传播等六大行动,成为姚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八届“感动余姚”新闻人物余姚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用道德滋养群众心灵,为社会正能量的凝聚奠定了根基。我市对于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弘扬,筑牢精神家园,讲好余姚故事。以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凡人善举为原型,我市组织创作了一批情景剧、广播剧、小品、戏曲等,广泛开展展演、展播活动,大力传播道德典型的感人事迹,将一个个“平民英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不断提升道德典型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如今,每季度一次的“余姚好人”表彰机制已经延续了近十年,“好人”的推选不仅局限于市级层面,每个街道、每个镇、每个村(社区)都会由村民、居民推选出他们身边的好人和典型,并倡导全体村民、居民学习,这些典型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标兵。见贤思齐、齐心协力,好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做好事、行善举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让道德更有“含金量”

行善举、做善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导向。善有善报,才能涌现更多好人,才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近年来,我市创设各类文明评价激励载体,尤其是在年推出了“道德银行”,并把“道德银行”作为弘扬时代新风、深化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道德与“信贷”联姻、和“礼遇”挂钩,营造了“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的浓厚氛围。

以“道德立村”而闻名遐迩的临山镇邵家丘村,是余姚“道德银行”发源地。作为村党总支书记,黄宝康从年10月上任以来,就坚持以道德立村、诚信治村、经济强村、文明兴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走上诚信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用忠诚奉公、无私奉献让曾经的“矛盾复杂村”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前不久,反映邵家丘村“道德立村”的《中国之治》系列纪录片《德润民心》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点赞。

“‘好人有好报’会让更多的人积极行善举、做善事,是对“好人”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彰显榜样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黄宝康看来,过去只是无形的在精神层面得到认可的道德,如今能获得有形的物质回报,弘扬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而文明乡风的形成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实现了农村法治、德治和自治的有机结合。

我市在不断完善“道德银行”建设机制基础上,创新推行“道德绿卡”,将“道德绿卡”作为“道德银行”关爱礼遇的身份凭证,我市对行政村(社区)级好人、乡镇(街道)级好人、市级及以上好人分别授予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道德绿卡”,凭卡享受不同的关爱礼遇,实现“有德者有得”。至9月20日,我市共发放道德绿卡张,其中一星级卡张、二星级卡张、三星级卡张,持卡者通过出示绿卡就能享受各种关爱礼遇,为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服务,激发广大群众“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年5月30日,“道德银行”实践总结与工作推广会在姚召开。

如今,我市形成了以“道德银行”为平台、道德评议为基础、好人评选为抓手、道德绿卡为载体、道德激励为手段的新时代道德建设工作新模式,让道德建设变得可量化、可触摸,更让“当好人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四明大地生根开花。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静波摄

记者手记

“好人”风尚风景无限

一个“好人”就是一棵挺拔的大树,一群“好人”就是一片广袤的森林。近年来,余姚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不断延伸着“好人”森林的外围,也不断丰富着“好人”森林的内涵,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眼的风景。

这些“好人”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平凡。这些“好人”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但他们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心地做着好事善事。当别人需要救助的时候,他们第一个伸出了援手。当危险降临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站在了第一排。这些好人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市民的文明素养直接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涌现的“好人”群体,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城市播撒了一枚枚善念善行善心的种子,让一座城市由内到外焕发出文明气质。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做好“人”的工作,核心要义就是“育新人”。因此,引导更多的人争做“好人”,不断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层出不穷的“好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余姚注重做好弘扬文章,创设了多种载体和平台,宣传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事迹,让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大力挖掘“好人”事迹,弘扬“好人”精神,打响“好人”品牌,使更多的人感到“好人”可敬可爱,也是可亲可学的,从而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把“学好人、做好人”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坐标,见贤思齐、知行合一。让更多的人争做“好人”成为“好人”,同样需要看得见、有实效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余姚结合“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主题活动,创新推出了姚文德奖励基金、向道德模范颁发“道德绿卡”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在制度层面尊崇道德模范、礼遇身边好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好人”风景成为时代风尚,要着力完善制度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了“德者有得”“好人光荣”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好人”行列。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每一个人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向身边的典型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做“好人”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全社会的风尚,同心同德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编辑:鲍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