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去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视察时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做好安居富民工作指明了方向。
记者周广学摄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切切期望言犹在耳。我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聚焦聚力安居富民工作,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交出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
住有宜居:多措并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走进杨庙社区杨学让的家,阳光斜照进来,暖洋洋的。穿着运动服的他边哼小曲边侍弄花草。
“我今年67岁,大半辈子都在‘房台’上度过,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楼房。”说起“房台村”历史,杨学让顿时来了精神。“那时候,我们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屋,‘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不说,还动不动进风漏雨,好不容易熬到结婚了,狭小的婚房却连一张床都放不进去,只能用麦秸脱坯,垒个炕在里头住。”
垦利区杨庙社区,这个昔日黄河滩区里的“穷窝窝”,如今变成了美丽宜居新家园。记者周广学报道
这一切,在年以后有了变化。从这年开始,我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启动实施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建成杨庙、龙居、胜利3个社区,建设套安置楼房,让名黄河南展区群众从破旧拥挤的老“房台”搬进了环境优美的新社区。“一共7种户型,我选的是型。房子又大又亮堂,水电气暖齐全,还置办了空调、电视、冰箱、热水器,这日子舒坦着呢。”杨学让笑着说。
住进去,还得住得舒心。社区聘请了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水电气齐全,实行集中供暖。干净平整的大马路通到楼下,到处种满树木花草。社区不仅有卫生室、幼儿园,还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青少年之家等,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便利。
在东营,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杨庙社区。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的种子飘进东营各个角落,进而开花结果。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激荡着旧貌换新颜的时代欢歌——
黄河南展区未搬迁房台村土坯房长住群众全部完成搬迁转移,利津县赵家夹河村、温泉新村、河口区河乐社区等城镇开发边界外未建成安置区建设正加快推进,旧城区城市更新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庄洪鑫通讯员方秋玲提供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7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成了百姓的幸福路,快递进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勾勒出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42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正全力推进,15个街道全部设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24处乡镇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蹄疾步稳。
……
“持续而深入的工作举措,回应了群众期盼,也为我们城市赢得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局长崔建华说,放眼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劳有厚得: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
要安居,更要乐业。
东营区龙居镇龙居社区龙祥家园临街的一个大厅内,20多名妇女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只见她们脚踩小板凳,膝盖略抬高,两腿夹牢手中编织物,枝条翻飞间,一个个时尚、美观的柳编制品就成型了。
“这些工艺品不仅本地人喜欢,还有很多外地客商来批发,销售根本不愁。”柳编技艺传承人贾珍说道,“草柳编工艺相对简单,非常适合在村民中普及,学会后不管是在工坊还是家中都可以编织。”目前,仅草柳编这一项,就带动了周边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余元。
收入有盼头,生活有奔头。深挖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在我市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梦,陈庄镇的“临合蜜”、南贾家村的蜜桃、高家村的中草药、杨庙社区“沿黄沙土系列”等特色农产品,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就业增收的背后,还有市场主体这个主力军的支撑。
近年来,我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全省率先制定“一窗受理”地方标准,“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服务功能深化拓展,“无证明城市”、企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城乡居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
“我虽没什么学历,但肯吃苦,一年下来差不多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垦利区胜坨镇周家村的周建生说。到企业工作后,他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收入日趋稳定,家里的条件一天好过一天。如今,外孙有了,小儿子也即将大学毕业,用他的话说“这日子过得比蜜甜”。
记者李玲提供
我市还大力开展“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春风送岗、惠民助企”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吸引各类未就业群体就业;实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计划,组织各类补贴性培训2.4万人次,努力让更多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东营市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对“4+2”类人员精准聚焦、精准识别、精确认定,确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应纳尽纳、应安尽安……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22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拓路径、优资源、建平台、精服务,全面实施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乡村振兴电商技能人才培训等专项行动,高效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着力破难题、解企忧、惠民利,让群众共同富裕的底线更牢更实。”市就业中心负责同志表示。
幸福有底: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幸福有很多种答案,但最一致的,莫过于“孩子上学不用愁”“看病拿药少花钱”“老年人生活有保障”。
今年9月,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傅家路校区迎来第一批新生,“设备先进,宽敞明亮”等赞美声不绝于耳。“学校规划了56个教学班,可有效化解城镇化背景下的大班额现象,充分保障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校长闫联合说。
记者贾重霄提供
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关系千家万户。
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力改善办学条件,补齐教育短板。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8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3所,持续扩增教育学位,满足孩子们入学需求。同时,加快实施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工程,计划至年投资万元,对全市个教室进行改造,确保教室光环境持续达标,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
教学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教育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我市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东营最美教师”和“东营市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医疗领域,购药难、看病贵,曾是困扰慢性病患者的难题。但如今,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家庭医生直接把药送到家,再不用往区里跑,真是太方便了。”日前,河口区新户镇丁家集村王学枝老人在家就领到了急需药品。这得益于我市“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河口区医共体中心药房正式启动,带动各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采购品种增加到余种,为基层群众看病拿药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在乡镇卫生院拿药报销比例还高一些,一年下来省不少钱。”王学枝说。
记者陈明慧提供
幸福还浸润在“老有所养”之中。我市全面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为60至99周岁的低保老年人,每月分别给予80元、元、元的生活补贴,惠及余人。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在社区采取当地政府无偿提供场所、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建设运营方式,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处;农村则按照“宜居则住、宜餐则食、宜娱则乐”原则,建设农村幸福院处、老年食堂处,让老年人有了安度晚年的好去处。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驻足回首,东营人牢记嘱托,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安居富民的大事好事,让美好生活如期而至。奋进新征程,东营人步履愈坚,必将在美好之上收获新的幸福。
(记者周乃东李怀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