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第二篇诗为《周南—葛覃》,这一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劳动完之后、洗完衣服之后即将要回娘家时的欢快幸福的心情,而这一首诗也可以称得上是《诗经》中最能女子幸福快乐的诗了,既然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描绘女子日常生活及喜悦心情的诗,那为何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根据《毛诗》中的记载,《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写的是“后妃之德”,第二篇也就是《葛覃》,写的是“后妃之本”,第三篇《芣苡》,写的是“后妃之美”,那《葛覃》作为描写女子的诗,为何又会与后妃扯上关系呢?先来看一看整首诗。《葛覃》一诗分为三章,每六句为一章,全诗为: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第一章描写的是安静而空气清新的早晨,山谷中到处都是草叶茂盛、青翠欲滴的葛藤,在灌木丛中,黄鸟高声和鸣,声音和谐,听起来欢乐十足。这第一章并没有写到姑娘,甚至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但在山谷中劳作的姑娘,将葛藤的青翠看在眼里,将黄鸟的鸣叫听在耳中,虽然在劳作,但心情十分愉悦,内心的静美也悄然流露,这便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劳作的姑娘,而且是愉悦劳作的姑娘,就是一道唯美的风景线。第二章描写的是姑娘采来了许多的葛藤,用它们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不仅百穿不厌,而且十分舒服,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了,这明明就是讲的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哪里是身份高贵、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后妃呀!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其实在远古时期,后妃就是引领普通劳动妇女的楷模,她们不仅十分能干,有的甚至还能带兵打仗,像大家十分熟悉的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养蚕缫丝的发明人,正是她带领着广大劳动妇女用葛藤、树皮织布为衣,用动物的皮毛制成帽子,因而才有了后世的“衣冠之制”,而且由于这位伟大的嫘祖,我国才奠定了农桑文明的基础。远古时期,如果说帝王负责天文立法、管理制度,那帝王的妻子则是负责饮食起居及劳动家用,让文明得以有落地发展的基础,所以关于这一章,朱熹总结了最能彰显“后妃之本”的两个特制,那便是: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意思就是说:勤劳是十分可贵的,但是出身高贵还能以身作则,保持勤劳的本质,那就更加不容易了,穷人比较节俭,但是富有了还能保持节俭的习惯,能继续穿粗布衣服,一点也不嫌弃,就彰显了德行的厚重。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现在的社会逐渐变得浮华,大富大贵之人往往很容易失去本心,因此朱熹又赞叹道:德行之厚,在于行人之所难。这句话又说得十分贴切,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并且一直坚持,那便是“德行之厚”。作为后妃,身份高贵,而且荣华富贵加身,但她却依旧能坚持勤劳保持节俭,凭借着这两点,她便是妇女的楷模,是所有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这一章最主要写的是这位劳动妇女的欢快的心情,不仅对于劳作毫无怨言,而且对于粗布衣服也是百穿不厌,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做什么事情,关键在于你是什么心态,即便是再繁重的劳动家务,再琐碎的工作,如果你心情快乐,都算得上是锻炼身体,相反如果你带着怨气,那反而有可能伤害身体。第三章描写的是妇女心虚的向老师请教,如何去做一个优秀出众的女主人,并且跟他告假要回娘家,关于家里的衣服,哪些是要洗的,该怎么洗,哪些是不要洗的,我心里都分得很清楚,而且心情十分欢乐,为什么这么欢喜呢?因为我就要回娘家去看望父母了。最后一章将妇女的喜悦欢乐的心情表现得十分明显了,对此,朱熹又总结了“后妃之本”的后两条,那就是: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也就是说,虽然地位尊贵,但是对老师依然保持敬畏之心,虽然已经出嫁,但不仅尊敬公婆,依旧对父母非常孝顺。这一章,体现了一个女子婚后成家后的家庭生活,也体现了一个德行高尚的后妃必须要具备哪些品格,慈悲厚道,温言细语,会说话,能从容应对这种家务,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等,都能在这位妇女身上见到一些影子。女人的一生,大抵是以结婚为分界线,婚前尽是无邪欢乐,但婚后则会有绵绵之痛楚,除了劳作之外,还要抚育教导子女,要照顾之人,此外最大的痛楚便是生孩子,据说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痛就是生育之痛,不过,也许正是女子对于世间的痛苦有了最真切的体会,所以一旦觉悟,就修行更快,悟性更高,因此女子一定要接受教育,可以说是所有教育里的重中之重,女人隐忍,坚强、宽厚、仁慈,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荣光。所以说,女子在生活中,一定要时刻学习,不管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十分快乐而美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58.html
上一篇文章: 雷锋作楷模奉献新时代记全国道德模范李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