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三知三守,是生命进化之式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0/26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这一章和前面的第二十七章是相互呼应的,他在继续阐述人的生存观念,人生观也好,认识论也好,他告诉人们一种方法,叫三知三守。这个问题很重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里面曾经提到过,雌,是静的,以静能伏雄。它是一种受纳性的,它向里在收缩,它对任何事物都向里收敛。这个收敛的过程就像天下的溪水流向低处一样,低处总是在收纳山上流下来的水,然后形成小溪,然后汇归到大海里面去。

我想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想大家如果能把这几句话每天念几遍的话,不用练功,也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句话,你的潜意识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平常,我也习惯于从人的性别上去阐述道理,性问题和我们的修炼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就像那天小喻提的那个问题一样。

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和第六章有关。这一章,在这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有三个方面,只有一个方面涉及到了雌和雄的问题。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什么说守雌能复归于婴儿啊?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没有?

我原来是这样解释的:知道雄飞的道理,却又能守弱处下,安于雌伏,这可以作为天下的溪壑,使众心如流水归来而静者则无不能受。这样,与无所不在的德,就不会分离,其精神境界就像纯朴的婴儿一样。

在文字上写出这些以后,它的含义就不能延伸了,因为受到了文字的约束,但是在口头上却可以再发挥一下。

为什么老子在这里把雌和雄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念确立下来?就是你要知道雌和雄的基本特征,然后你要守住雌的。

雌的一面的性质是什么?对这个东西一定要好好的去研究一下。

当然我是雄性的,因为我姓熊,所以我也就不能谈雌谈得过深,因为我不可能熟悉那个东西、把它理解得非常深。

但是我想作为前辈圣人,他肯定是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比较深了。既然提出来了,我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问题共同的探讨一下。为什么他说能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接下来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式,大家一定要很仔细的去思考一下。式,是一种方式,一种表达,一种状态,都叫式。这种式是我们赖以把握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明白这个模式,接下来在其他的问题上你就不能考虑好,或者不能考虑圆融。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就是如果你接受了知白守黑这种方式的话,,你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不会有过分的地方。既然不会有差错,那么他复归于无极就有一定的基础了。这个基础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前面一章我说的一句话,颠倒总是有好结果。

像我们常人一般肯定都喜欢白的。喜欢白天不喜欢黑夜,喜欢光明的东西不喜欢黑暗,喜欢漂亮的东西不喜欢丑陋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如果好好的思量一下,守住黑的一面,你就知道天下式对你的帮助是无穷大的。

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说,是谈的一些功法的修炼问题。

这个问题是怎样具体的表达的呢?我想大家如果有《修德通真论》的话,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基本上是按这些话去设计的。

(回答闫工的问题。)

闫工,您思维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喜欢用常数去框定事物的发展规律,但事物发展规律是动态的。如果是静态的,你很容易的就可以分类,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有营养的,哪些东西是我需要的,你轻而易举的就去做了,但它是动态的。

什么叫动态呢?就是你的需要你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比如,一个人说她的腰椎有问题,另一个人说你要经常的运动一下,运动对他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对,涉及到具体问题,您就有自己的经验可言了,但你在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在抽象阶段的时候,你就已经习惯用常数去框定它。

这就是思维不容易颠倒的基本状态。这个时候,你就不要用常数去框定任何的事物。你就知道,这个事物长期保持不变的时候,老是在刺激我的时候,我就要走到它的反面去,错了我负责。我每次都是这样去做的时候,不定哪一次我反过来,这就叫出奇制胜。这在兵法上你绝对打胜仗的。

接下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前面讲过为天下溪,这里讲为天下谷,是溪大还是谷大?

溪是具体的,谷是抽象的。因为谷,作为山谷来说,是空间意识,溪水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含义。

从溪和谷的比较,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里讲的是虚和实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依托在什么地方呢?依托在“式”上面。所以这三个字:溪、谷、式,最终“式”它是基础。

你的思维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知白守黑这个基本的模式上面,离开这个具体的模式,你前面具体的一面就没办法吸纳进来,后面那种旷若山谷的境界也没办法产生,没办法产生,常德就离开你了。

那么你这个常德就不足,所以他三个复归,复归于婴儿,就是你的生命慢慢的走向真正的年轻了。复归于无极是什么哪?我们平常谈太极谈得比较多一点,对无极,这个观念就很难以建立。

实际上无极是说你在颠倒的过程中没有原则,没有界限,没有准确的依靠。你根本都不知道什么东西为正确。既然没有正确,阴也好,阳也好,就像这个太极图一样,中间没有界限了,就是无极了。

所以师父说的这三点,溪、谷、式,我们还是要在“式”的方面下功夫,然后我们进入到无极里面去才有基础。前面的一点实际上是调你的命,后面的谷是调你的性,最后中间那一点式,是调你的生存观和宇宙观。

你把这一点调好了,你进入无极就有了生命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说要修道,如同说假话。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当你有这种胸襟的时候,常德自然就充满了。充满了以后呢,复归于朴。

这个朴真是让人难理解呀。实际上我无论是为人子也好,为人父也好,还是难以从很深的角度去把它看透。有时候就把它认为是朴素。我们不从文字上去研讨它,我们就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讨论这个问题。

你这个人纯不纯朴,质不质朴,朴不朴素,朴不朴实,我想这些概念无非说明一个道理,所说的“常”,常见的道理。什么常见的道理呢?

如果按我的理解,就是:被人公认之德,就称为常朴。常里面包含这种行为和思维就叫朴,我想从现实中我只能这样去理解。就像印度的圣雄甘地一样,他是被世界上公认的圣人,无论他的行为也好,他的思想也好,的确都非常高尚,就像我们国家的周总理一样,他也是被人公认的。

当被人公认的这一面被人公认了,比方说纯朴,它就很容易融化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去,就是我们大家都希望以这个为榜样,为楷模,这是我们心里一种基本的向往。这个向往就包括“常”在里面。这个理念里面还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一种不可言喻之德。我想这个意思这样表达比较准确一些。

这个字本身不是平衡的,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卜,按中国人造字的习惯,“木”有生气,“卜”是数术通达的意思。从文字上来说,它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是生机,一个是数术通达。就是它已经合于天数了。

生机这个东西是合于天数的,这就叫朴。这个朴,在我们的行为中如果你理解了它,你就知道,圣人,他朴散则为器。

这个东西散了以后就为器。器是道器。可以这样说,老子把这句话说了两千多年以来,谁都没有想到是这么解释的。老子真是厉害,我们的生命都在他的手里捏着,他说的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官长,就是领导者,或者历史的排头兵,他总是领头的。历史上所有的有名的人物,可以这样说,都是由于圣人散布开的朴所形成的结果。他说的我的这个不可言喻之德,实际上就是玄德。我的这个不可言喻之德,你不接受也不行。

这个朴,你不接受,它也在你的生命中间。你接受,它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间。不论你承不承认它,它都说的一个意思,它的这个朴,散到民间去以后,就被圣人用之了。

可以这样说,成功的人,也叫圣人,操作的人,他本身也叫圣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你可以推翻它,你也可以赞成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的当官的,都是有根基的。他的能力比普通老百姓要强。这就是他朴散则为器的一种道理。

我们还是回到上一章去推论,如果你把当官的都当贵人去看的话,你又上当了,因为你没抓到问题的根本。老子在这个地方表达的一种思想,他是想推论玄德的无不为问题。

但是这个无不为是不是能被老百姓所接受呢?不要让老百姓接受,他就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当你想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走到你的反面去了,它太微妙了,不要勉强而为之。

那么从我们在常态中能不能明白这件事呢?我们能够明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追求妙的这一面,我们知道微妙的表现,然后再去寻找奇妙的延伸,然后就知道玄妙是什么东西了。

很多人可能到现在为止,没有见过特异功能的具体表现,那也只能说缘分还没有到,到了之后肯定有这些表现呈现在你面前的,让你去感悟一下。

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就讲了这些东西。如果要是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1无原则之原则。

2基本模式。

3基本的认识方法。

4修炼者怎样为器的问题。

5没有认识基础,方法无不曲折。

那么我顺着再讲一遍。无原则之原则,实际上作为修道来说,它是不能有原则的。这就是一种高境界。但是为什么又有原则呢?这个原则是抽象的,他只给你白和黑,雌和雄,荣和辱,他只给了你这三点。这三点人们很不容易想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

当然我说的这个有利是推进他的生命进化的方向,而他想到不利于他进化的方向去了。所以这种原则是在常态中很难以让人接受的东西,所以它叫虚像的原则。

比方说黑和白,会守的人,他睡觉去了,不会守的人,他每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基本的模式就叫知白守黑。

基本的认识方法呢?

我已经分析过了,溪、谷、式,这三点讲的就是认识方法。你在溪的具体的这一面,然后进入谷的那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方式问题。

你的方式是对阴阳的变化不能定型,不能用常数的方法把它划定死,它实际上是死不了的。

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断地在变动,你说它什么时候能够固定下来,哪个是阴那个是阳呢?这就是由太极过渡到无极,首先要把中间那条界限化掉。

八九年那一年,第一次去青羊宫,遇到一个谢法师,我问他,没有人教,是不是也能练功啊?他说能啊,有阴教阴会,阳教阳会,还有一个不教自会呀。

我一听就明白了,哦,这个不教自会实际上就是有隐传之功啊?就是它没有人传承。有很多人讲究传承的顺序,现在我们的厚金老师就号称南宗第二十四代传人,这个名号可大了。

基本的认识方法要从溪、谷、式这三点上好好总结一下,“谷”肯定是抽象的,虚旷的。“溪”呢,它是具体的,溪水一样,积累具体的物质。你心胸最后要朝着谷的方向努力,这中间要靠“知白守黑”的“式”建立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点,修炼者怎样为器的问题。你要甘于为器。你要为圣人之器,你首先不能自以为是。

现在我们说一下器的辩证性。很多人实际上已经为器,作为圣人他肯定要用你了,就像那年师父说厚金老师一样。祝先生发财,他果然发财了。发财了以后,你是做器用的。你是要敛这个财,还是敛这个名呢?

这个财和名,我想,是众人都在追求的。相对说来,这些都是有害的东西。但是为什么人们又很热衷于这个东西呢?我想这个事,从辩证的角度上来说,你为器到底是为什么目的,是想成就自己,还是想成就自己的名利呢?

我想只有一条路可走,没有双重选择的。

你既想成神仙,又想享尽人间的富贵的话,怎么可能呢?!

在气功上敛财也好,图名也好,这种人实际上和什么样的人能相提并论呢?贪官(污吏),跟这种人没有区别。你既然为器嘛,你却贪那个名,贪那个财,跟那样的人就没有区别了。那些贪官们,如果真正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大家不会忘了他们的,他会名垂千史。

历史上的包公,现在还在念着他,难得的清官!清官太少了,有一个老百姓就永远的记住他。有很多人,他早年可能雄心壮志,要为老百姓办一点好事,到后来怎么样,他晚节不保,像这样的事,在人间可以这样说,比比皆是。

要不然的话,历史上清官为什么那么少,贪官那么多啊?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晚节不保。早年的时候,他敢于把皇帝拉下马,到晚年的时候,他就贪图一己之利。逐渐逐渐思想就保守下来了,然后就走向消极的生存方式。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晚节不保是属于立足点、出发点、目标,这三点大家千万要注意。如果你还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的话,我建议大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是立志的问题,很多人的立志非常有问题。

立志如果没有立好,后来的路就走不下去,他根本就走不好,因为首先一点,他根本都不知道立足立在什么地方。

就像xxx一样,他还活着,所以我讲他估计没问题,因为他曾经跪着给我磕过头,他拜我为师,尽管我没有承认,但我可以把它当做教案。

他的立足点是立在恨的基础上,他一恨,什么事都乱套了。所以他就不容易立出为民众办事的这种志来。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显赫,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一样,你想让你的男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