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师范大学中的佼佼者,北师大不仅教学实力强大,连校训都“碾压”其他学校。
华东师大的校训是“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中师大是“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南师大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东北师大是“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你看,这几所也是名列前茅的师范大学,但四个校训就有三个之中有重复的内容,名曰创新,实无一点新意。
还是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胜一筹,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义深厚。
01北师大及其校训的由来
北师大的前身是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历经数次变革,年8月起改称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建国后北平改为北京,就有了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
年,入选国家“工程”,年,与清华、北大、人大一起入选国家“工程”。
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名单。年新一轮评选,估计也没有悬念。
北师大现在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该校著名书法家启功所拟。但其校训也有一个更迭的过程。
当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校训为“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年,改为了“诚实、勤勉、勇敢、亲爱”,一度浓缩为“诚勤勇爱”四个字。
年,改为了“以身作则”,年又改为了“公诚勤朴”。直到年,学校才明确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定为校训。
这个校训,并不是启功先生直接提出的,但是在其基础上讨论得出的,因为年,启功先生在学校里就有个醒目的题词“师垂典则,范示群伦”。
所以,北师大的校训定了之后,特意请启功又书写了一份手稿,所以我们现在看得到是他落款年的那八个大字。
02北师大校训的出处与含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脱胎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陶行知指出:“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一生中他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而对于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解释为“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学”指的是学问、知识、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者的师表。
“行”指的是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启功指出,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
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
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能惭愧的思想行动。
03北师大的启功先生,就是最好的校训践行者
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但早年并不顺遂。一岁即丧父,十岁时又失去祖父和曾祖父。
家道败落、债台高筑,以致年少的启功无力求学。后来在曾祖父的门生帮助下,才勉强入校学习,但也没能读完中学。
年,启功21岁,文章和书画的天赋已经初步显现。祖父的门生托关系帮他找一份中学教书的工作。
可没多久,他还是被辞退了。理由是他中学没有毕业,没有文凭。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启功的艺术造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肯定,后来被北师大的老校长赏识,破格吸收为师大教员。
启功进了北师大后,知道自己底子薄,就越发勤于用功。不仅书画精进,其他方面也是学有所得。
所以,他不仅担任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长,还担任了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顾问。
启功先生取“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之意,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并自号为“坚净翁”。
他在学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品行上,不断净化自己的人格。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
启功先生曾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像其他人那样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他用的是老校长的名义。
另外,他还不计报酬为别人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却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俭朴生活。
他就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