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裤脚教授”:
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
探寻艺术振兴乡村之路纪实
他不远千里,从北京著名学府来到浙东小山村,再到贵州大山里,探寻“艺术振兴乡村”新路径,往返飞行40多次,行程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
他不辞劳苦,多天里,带领研究生团队驻村时间超过天,与村民同吃同住,用创意设计唤醒村民荒废多年的老手艺,让他们变身“艺术家”;
他不亦乐乎,花最少钱、用本地原料、村民自己干!短短5个月,让“无基础、无特点、无优势”宁海葛家村成为全国“网红村”,让山谷尽头的鄞州城杨村平添“国际旅游村”大梦想;奔走黔西南,在刚脱贫的贵州晴隆县定汪村点燃奔小康的希望之光……
他,叫丛志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因为常年扎着小裤脚,人们亲切地称他“小裤脚教授”。
丛志强行走乡间。
“小裤脚教授”行走乡村,以美化人,破解“政府干、百姓看”“来时热闹一阵子、走了回到老样子”的困境,美了村容、好了村风、富了村民。
“心中有爱,脚上带泥,这样的大学教授再来一打!”网友“家有小新新”留言点赞。
“‘小裤脚教授’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村民心坎上!”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由衷感慨。
“他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葛家村“四君子院”改造前后。
真心
“艺术设计不能只为城市、为有钱人服务,农村、农民同样需要。”——丛志强心语
葛家村,宁波市区80公里之外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年4月4日,45岁的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辗转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又惊又喜:
虽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村舍零乱,房屋陈旧,人口稀少,看上去与中国大多数乡村没有什么区别。
丛志强(中)和村民们一起设计村庄。
不过,这个普通的村庄却是自己课题实践的理想之地——政府有实力有动力,村民有条件有愿望!
丛志强团队的课题,是《艺术设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农村需不需艺术设计?农民懂不懂艺术设计?农民愿不愿搞艺术设计?
带着一连串疑问,丛志强前来寻找答案。
它们,在这个山东汉子心中已经盘旋了好多年。“找机会,去实践你论文里提出的观点吧!”年夏天,丛志强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论文答辩结束,答辩委员殷切叮嘱他。
丛志强。
丛志强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大量案例后,丛志强深切体悟到,“设计的本源是解决问题,艺术设计不能只为城市、为有钱人服务,农村、农民同样需要,设计师要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