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赶去哥哥家,想去逗一逗可爱的小侄子球球。已经4岁的球球看见我来了,开心地冲过来,可是嫂子立马拉着,呵斥一声,将不情不愿的球球拽回桌前。
唉,果然又在上课了。桌上立着一部iPad,那是球球要上的线上英语启蒙课。
我问过嫂子,这样上课,球球开心吗?嫂子无奈地回了一句,他班上的同学都在上。事实上,为了不让球球输在起跑线上,嫂子不仅周末给球球排了课,连周中的晚上也排上了,绘画、数学思维、音乐等各种鸡娃课程轮番上阵,竭尽所能地供他,甚至逼他学习。
但是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球球内心是不是更渴望出去玩,这样困在室内,困在电子屏幕前的幼儿学习,对孩子真得好吗?
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一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人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靠镜映思维来完成的,当我们催促着孩子专注于学习,专注于屏幕,却忽略周围的世界时,这不太可能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成果。
一、什么是镜映思维?
上课学习,玩的时间就少了,孩子学得就多,为什么成果会不好呢?
是的,学习是一件好事。为了生存,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但为了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还要学习社交和情感处理能力。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记录来学习;后者,简单来说,是情商的培养,不能靠单纯地阅读或倾听,更多的是靠我们遇到并与之沟通交流、效仿的人。
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互动,进而改变我们自身行为和认知,最终完成学习,这就是镜映思维。镜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你不曾认识到而已。因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镜像神经元,其功能就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我们拥有模仿、学习别人的能力。
当孩子花更多时间上网,专心学习而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时,这意味着没有机会激活和运用镜像神经元,也就没有机会镜映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习到生活中社交和处理情绪情感的技巧。没有稳定健康的情绪,孩子非但很难学习好,心理还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心理问题往往是最难解决的。
二、利用镜映,父母以身作则,扮演孩子的角色楷模。
既然镜映与生俱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镜映来影响孩子?当然是的,菲奥娜·默登在书中指出,我们可以镜映角色楷模来塑造更好的自己。换句话来说,孩子可以通过镜映楷模来成长、提升。
所谓角色楷模,不是指拥有大成就的英雄或领袖人物,我们普通人就可以是彼此的角色楷模。而父母作为孩子最常接触沟通和最信任的人,无疑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镜映对象,也是最易被模仿的楷模。
作为父母,你做什么,孩子就镜映什么。如果想让孩子爱阅读,那么你可以尝试多读书;如果不想孩子玩手机打游戏,那么你下班后就不要再拿手机;如果想孩子乐观开朗,不怕困难,那么你需要多在孩子面前展现积极处理事情的过程。
父母以身作则,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改变自己的负面行为,一边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不是一石二鸟吗?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孩子也在成长。
当然,如果你还没想好该为孩子建立怎样的楷模形象,那么你想想身边有哪个爸爸妈妈是你所崇拜的、所信服的,你可以镜映他的行为,来进行角色建模。
三、利用镜映,为孩子挑选积极正面的角色楷模
想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这句鸡汤激励我们努力成为孩子楷模,但生活总有些意外,比如你因身体原因不能运动,又想孩子爱运动的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为孩子挑选积极正面的角色楷模,让孩子镜映他人优秀的行为。这个楷模不一定非常理想完美,但总能教给孩子一些好东西,这个楷模不一定是孩子一辈子的学习对象,可以是某个阶段的楷模。比如想孩子爱上运动,多引导他观看体育比赛,想孩子在音乐绘画上有兴趣,多参与面对面的艺术活动,接触观察爱好艺术的人,这比坐着看一幅画听一首歌的效果好。
积极正面的楷模,不一定能让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金钱和成功,但能让孩子觉得充实,懂得如何生活,叫孩子过上更健康有趣的生活。
结束语
重视角色楷模和镜映思维,可以确保孩子更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菲奥娜·默登在《镜映思维》中所表达的重要观点。与其将孩子的学习与未来交给网络、交给电子屏幕,爸爸妈妈们不如积极改变自己,主动创造一个有利的美好的环境,利用镜映,主动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