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毛吉

来源:楷模 时间:2023/7/3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13346256.html

学生心中的“毛吉额娘”

——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

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毛吉曾让6名非亲非故、很可能与大学无缘的孩子住到自己家里,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成功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题记

杨毛吉是一名普通的藏族中学教师,她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精神,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教书育人,怎样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藏族教师杨毛吉为学生撑起第二个家》(《中国妇女报》)、《“杨毛吉:一颗丹心有大爱”》(《中国民族报》)、《“杨毛吉: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青海日报》)、《“杨毛吉:家里为学生留房间”》(《西海都市报》)……杨毛吉的事迹经多家媒体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她曾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恒爱榜样人物”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中国网事感动青海”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网络人气奖”,她还是“西宁市骨干教师”“西宁市教学能手”“西宁市优秀班主任”“西宁市师德楷模”,也是青海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这位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44岁女教师杨毛吉,书写了一位平凡女教师的不平凡。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杨毛吉工作已有22年时间,在这期间,6名学生曾长期住在她的家里,杨毛吉无偿地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成功地把他们送进大学校门。

年7月,刚刚从青海师专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的杨毛吉,成了50多个农村孩子的班主任。她的学生刘兰(化名),父母远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牧区。为了不影响刘兰的学业,杨毛吉让她住进自己的单人宿舍里,白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晚上辅导她写作业,俩人同睡一张床,同盖一床被,直到刘兰考入中专学校。22年后的今天,生活幸福、工作稳定的刘兰一家仍像走娘家一样和杨毛吉保持着母女般的往来。

年,杨毛吉在大通二中工作期间,注意到班里的住校生王浩(化名)在寒冬腊月天还穿着薄薄的校服,校服下面只有一件千疮百孔的破毛衣,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球鞋。通过进一步了解,杨毛吉才知道,王浩家在农村,母亲长期生病,家庭非常贫困。王浩连每周回家的5元钱车费都无力支付,一日三餐靠家里人托班车司机带下来的馍馍维持。虽然这个学生聪明好学,但就这种家庭情况,杨毛吉知道这个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学业。杨毛吉决定让王浩住进自己家里,她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王浩,鼓励他走出大山,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王浩在她家一住就是三年,杨毛吉和丈夫为他洗衣做饭,买衣买鞋,还为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弟弟的前途出谋划策,东奔西跑;王浩生病时,远在山村里的父母一无所知,杨毛吉一家却在为他嘘寒问暖、打针吃药;高考的压力有多重,王浩不识字的父母不清楚,杨毛吉一家为他解压鼓劲。年高考,王浩以大通县文科第4名,青海省文科第72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学习的王浩在网上聊天时给杨毛吉说:“您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燕燕(化名)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燕燕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时,燕燕的父母找到杨老师,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老师家住。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一年算得了什么?杨毛吉答应了燕燕父母的要求。清晨,杨毛吉站在窗前,不断搅动碗里的早餐,让冷风吹凉了,再去叫醒燕燕,只为燕燕多一点休息和学习时间。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在学生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许多时候,杨毛吉洗好、叠好燕燕的衣服放到她的枕边。遇到夜自习下课晚或下雨,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燕燕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年高考,燕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2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王浩、燕燕一样的学生或一年、两年、三年住在杨毛吉家。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小倩(化名);有体弱多病,又不能住校,每次错过公交车,从家跑步到校的阿海(化名);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眼泪汪汪的马文(化名)……如果没有遇到杨毛吉,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多年来,杨毛吉家那间被她女儿命名为“学生公寓”的卧室从没闲置过,6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这里走进大学校门。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走向社会,杨毛吉由衷地骄傲和自豪,她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人问杨毛吉:你后悔吗?你还会继续这么做吗?“怎么会后悔?还有什么事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是我的天职,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说话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成长比成功和成才更重要”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杨毛吉不仅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还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她的办公桌里长期备有感冒药、胃痛药、创可贴、红糖、卫生巾……她发现学生感冒,会提前晾好开水,课间拿药端水到教室让学生吃;她知道有许多学生来不及吃早餐就来上课,她会提前买好馍馍,课间拿给他们吃。有时她在家里烙韭盒、炸油饼,带到班里给学生吃。

杨毛吉发明了“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班级比拼小组表粘贴在黑板旁边,考核内容涉及学生考勤、作业收交、英语单词听写、语文课文背诵、值日生情况、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周末进行大总结。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一条鞭法”考核法从高一坚持到高三后,学生尚守平说:“高一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如今,杨毛吉的“一条鞭法”被许多教师模仿。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比如,她把亲手刺有“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励志内容的十字绣挂在教室里,鼓励学生学习。她对学生说:“希望你们有卧薪尝胆的耐心和恒心,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命运是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人生都是拼出来的。”

杨毛吉聘请道德模范吕秉凤、顾军林为班级的名誉班主任,邀请他们走进学生课堂,用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做励志教育、感恩教育。

杨毛吉精心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呵护他们正在成长的稚嫩梦想,引导着他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