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市场 >> 正文 >> 正文

中医专业学生的读书推荐

来源:楷模 时间:2023/9/27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专家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读书使人进步,读好书更能使人一日千里。作为一个中医学子,更需博览群书。作者希冀有志于此道者能于此处少走弯路,给了大家三个读好书的建议。读书要有备而来,读书要循序渐进和读书要眼勤手勤。希望大家看完此文后,知道该如何读好书,能有所收获。

读书使人进步,读好书更能使人一日千里。以前在学校教书时,曾专门就此与学生进行过座谈。面对求学若渴的学生,虽感慨颇多,却唯恐言而不尽,今特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

首先,读书要有备而来。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中医书是每个中医人成长的加速器。然而,书海茫茫,想必许多人都曾有过无从下手之惑吧。记得读大学时,忽而对妇科感兴趣,忽而又觉得针灸大有可为。于是,书借了很多,可往往到还期时也没真正看几本。即使有幸看过,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的科目也与如今的专业相去甚远矣。

或许有人会说,那索性不要读书了。其实,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读书,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如《中医必读》、《中医入门必读》及《名老中医之路》等就比较适合初入杏林者。

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生活所需费用极低,不象当今的学子面临诸般物质诱惑,因此,买书竟成了许多同学的爱好之一。

记得《金元四大家》刚面世时,因学校附近的书商说“此书数量有限,要买得快点!”我竟当即回去凑了元。虽得以抱书欣然而归,终因用处不多而以之压箱底多年。又因其价格昂贵,于今天也不是笔小数目,所以几经迁徙而不忍丢弃,反徒耗不少运费。

举此例是希望好学者,尤其是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朋友不要盲目买书,以免劳民伤财。当然,中医必备的工具书还是要买的。上述的《金元四大家》或可幸列其中,因为后来的确因核查需要而翻阅过,才不至于只字未读。

后来,随着阅历的加深,我逐渐意识到读书要有备而来,重在选择。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选择工作的确不易。个人认为,选择图书无须盲从、人读亦读,更不要被所谓的名家名著所迷惑。依需要而择书,依目录而择页才是明知之举,那种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读书方法效果未必就好。

其次,读书要循序渐进。

说来容易做时难。要想使自己的学养与读书过程齐头并进,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读书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十年的,一年的,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是一天的;可以是文字的,也可只铭记在心,但务必要有。一般以长短结合,心手相应为最佳。

记得自己在大二时曾对血液病感兴趣,又发誓要遍读当代中医名家经验。所以,在应付完繁杂的功课之余,一会儿是唐氏《血证论》,一会儿是某医家临证经验集,虽可谓孜孜不倦,但效果如何?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二仍是打基础的时段,对临床不熟悉者很难对上述著作有深刻体会。

如果是现在,我会先熟悉西医血液病的病种及基本治法,然后针对某一个病研读《血证论》,同时择当代医家中擅长血液病者研读。这样带着问题去读,循序渐进,自然会有收获,而不至于象当年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样,收获寥寥。

读书要做到循序渐进,必须要克服一种心理,那就是急于求成。大凡初涉医海的人往往都有急躁情绪,希望一举成名。事实上,随着学医时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意识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毕竟,现代医学分科细微,每个人的精力又及其有限,想做到科科全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中医之妙可用简单的“辨证施治”四字概括,其具体的临床经验还是要靠日积月累和广泛涉猎而成。

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根据自己感兴趣或日常从事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然后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达到与时俱进的理想。

最后,读书要眼勤手勤。

读好书必须要眼勤。金钱可以买得到好书,却未必买得到知识。只有亲自过目并吸纳为自身体会的书才有可能转换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当今社会信息渠道通畅,遇有好书下载到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硬盘里大概是很多人的习惯,但它们只是电脑或移动硬盘的“成果”,要想能成为个人财富,还要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研读。

所谓“好脑壳不如烂笔头”,即使电脑也不例外。这几年,经常听到“无纸化办公”的好处,但读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时还是喜欢做笔记,毕竟,配置再好的电脑也有死机的时候。

有关这一点,体会较深的是导师总拎着一大包笔记本去门诊。偶遇停电或电脑故障,若非时隔几年,多能随手翻得患者病案。想其学医行医30余载,每个病例均记录在册,且读书笔记不胜计数,实乃我辈之楷模。

除了做笔记,手勤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真正动手去翻书。曾听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有价值的书在图书馆里。”言外之意,电子书、全文数据库等目前根本无法完全取代图书馆的地位。特别是在对古籍依赖性颇强的中医领域,要想多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学医者必须亲自动手,或许某个故纸堆里就有未被重视的真材实货呢。

《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起困”。等到自己明白这一切时,虽相去最好的读书时光已多年,但终能因此而略有安慰,并希冀有志于此道者能于此处少走弯路。

初入中医校门,意味着学医之路的开始,然而进门容易,入门却难,想要有所成就,所亟需付出的唯有读书一法。读书已然不易,于汗牛充栋之古书及良莠不齐之今书中谨慎择选,就更为不易。我读书时,无人教诲,十年通读历代,至今似有所得,唯望借苦劳引玉,慎勿以颟顸见弃。

且先引林佩琴之语如下:

不先窥《内经》奥旨,则皆无本之学也。遂古圣人,尽己性,尽人性,参赞元化,仁寿斯民,其心法备载《灵》、《素》各八十一篇。自越人祖述心法,垂为《难经》,嗣后长沙论《伤寒》,分究六经。河间治温热,专主三焦。东垣倡益气补中。丹溪创滋阴降火,济偏补缺。要皆上阐经训,下启法门,卓然自成大家。由有明迄今,诸名家亦无不根柢圣经,发挥心得,以着于篇。学人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裁。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元,而重关直辟。平时灼有定见,临证不设成心,诊毕矣审用何法,法合矣选用何方,权衡乎禀之浓薄,病之浅深,治之标本,药之浮沉,及一切正治从治,上取下取,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或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乃知执一者拘,多歧者泛,师心者愎,随俗者庸。至于体贴病情,曲折都尽,刀圭所授,立起沉疴,善矣!若犹未也,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此其难,殆又在识证辨证后乎。乃观近日悬壶家,大率学殖荒芜,心思肤浅,甚则治温疫以伤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与夫喜行温补,罔顾留邪,动辄攻消,不知扶正,轻者重,重者死矣。——《类证治裁-序》

高中补遗建议

古文类:

《古文观止》

《古代汉语》

《孟子》

古人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大概是讲学习中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小学的相关知识。建议无需读过于艰深晦涩的古文,如《周易》《庄子》之类,中医专著中难读之书不少,徒将精力置于诸子,是无谓的。我在学医之前,颇研究过几本,然而于学医用处不大,不过中医确实是格物致知的功夫,妄想如禅宗般顿悟,则绝无可能。

大一读书建议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读让自己先入为主的书,因此过分自信如黄元御、张景岳等;错话过多如陈修园、陆懋修等均不宜读。专业性强的也不宜早读,如《理虚元鉴》《寓意草》《辨证录》等。过于艰深晦涩的不宜先读,如《素问》《灵枢》之类。即便《伤寒》、《金匮》也不宜早读,经典善则善矣,然而历时久远,历代精妙治法阙如,不利于整体治法的建立。况且先读仲景,容易迸发出迷之自信,所以谨慎先读。

基础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医古文》

建议先读完这三本书再读其他,有人说读经典则先难后易,读教材则先易后难,其实完全不是如此,只要初读之书皆是中庸之作即可。中庸并非平庸,而是不偏不倚,虽然《中基》中不免有所发明,如肺主宣肃这一当代总结,不过多知道这点又有什么不好?《中诊》的瑕疵在于过分机械,因为病人的症状并不是一本书可以尽述,然而知道典型又有什么不好?《医古文》不需多说,建议完全通读,背诵十数篇尤佳。

药学类:

《本草新编》

《中药学》

先推陈士铎,不在于陈氏之书精妙,而在于简单醒目。《本草新编》并非中庸之作,过偏温补,以至于初学者读之只想用补,我对此书毁誉参半,胜在议论博肆,经典内容也多有涉及,有助于中医的思辨。《中药》将功效分列为四字短语,利于初学者学习,却不利于用药时分辨,想要分辨明晰,单单这两本远远不够,好在大一不用开方,略通即可。

治法类:

《医宗必读》

《医学心悟》

《中医内科学》

《方剂学》

前两本书都是先讲医论,后讲内科,首先医论部分都颇能持中,同时也有《伤寒》内容,精髓处颇多,于医学不正之风处,又能秉笔直言。《必读》又讲脉学及药学,脉学属上乘,药学属优秀,都要精读誊抄。内科部分,《必读》未能总述病症,《心悟》虽总述但较简写,因此一定要结合两书,首次总结内科治法,之后再读其他,逐渐增胜为上。至于内科教材,虽有过于机械之弊端,不过分门别类,较适合初学,其实但凡内科都是机械的,治病不能囿于成法,更不能没有成法。以上内科书籍及《方剂学》之方剂,建议有能力的尽可能多背。我极爱《医宗必读》、《医学心悟》这两本书,后读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尤氏在文末专门盛赞两书,可见古人先得我心。

脉学类: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脉学书极多,往往又大同小异,专书只此两本足够,其中李时珍之书需背诵。学习脉学不在于脉学专书,而在于医案类、内科类书籍以及临床思考。

课余医话推荐:

《友渔斋医话》

《知医必辨》

总结:大一初来乍到,简易读书即可,因此推荐之书均易读易学,难度不大。除了教材和《本草新编》可以读几遍暂时放下外,其余几本最好反复学习。

大二读书建议

经过大一的学习,对于中医已有起码的基础,而且心中对于中医的所谓流派无任何主观偏向,此时才能心平气和的继续,否则心有成见,则刚愎自用。我初学中医,在高中即购买《伤寒》,只因彼时网络呓语繁多,一以经典为上,以汉唐后为庸俗,此种观念,我读书数年方才纠正,初学者勿再因循。在此提示,中医是没有门派的,四大家无不擅长伤寒;薛立斋、冯兆张等所谓温补大家无不擅长伤寒及四大家;温病学家更是无不擅长伤寒、四大家及温补。比如朱丹溪重视滋阴,又讲化痰,似乎其医案必然囿于此等范畴,然而无论其医案还是《心法》都远非如此。再如《内科摘要》似乎全是补益法,《王孟英医案》似乎全是温病法,这并不是医家治病的必然,而是对医案的选择。王孟英曾用一贯煎一付治愈患者,时人盛赞之,然而孟英十分惭愧,以为用魏氏之法而治愈,并非可贵之事。古代医家大抵如此,如《孙文垣》医案,有精彩处则标记为有发明,至于无发明处则因循前代,同样不以为贵。中医界不知自何时起,反以“实验经方”为荣,似乎是尊崇仲景,又莫非是不相信仲景,必要实验而后可?初学者实验且罢,无名者实验也罢,偏有名高当代者仍在实验,甚至实验起《桂本伤寒》,仲景在世也不免一哂。中医是逐渐进步的学科,不纯在医家之个人喜好。如清初温病学尚未成形,张璐、喻嘉言等有识之士遇到温病,往往立方犹如温病法。当然医家异同也与五运六气、饮食传入、时代臧否有关,然而治法的增加,皆有赖于诸老,是后学不可不崇敬也。我常言哪怕仲景复生,也要学习现代医学的精华部分,尊崇历代医家的可贵经验,偏偏有不肖子以独崇一书为荣,是耶非耶?

医论类:

《诸病源候论》

诚然《病源》亦有方剂,不过纵观全书仍是以议论为主。初学者茫然无从,不知读书当自何起,不学无术之辈,往往一辈子坐堂,也不过为耳食计,一无可取。想要在中医学中不迷茫,临床时有定见,那么最佳的初学书就是此书。此书有三妙。第一妙,此书为无方之书中最重要的六本之一,是除却中医三坟及伤寒金匮外最为重要的书。第二妙在于内容,详解病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重在诊病,喻嘉言所谓议病式是也,若不能心中犀照在临证之前,又如何成竹在胸于坐堂之后?第三妙在于文字,中医三坟个个古风深邃,今人不习句读,不善小学,诸子百家,均所未读,如何能入素问灵枢之门径,而此书文采颇佳,文义贯通,读之必喜。读此书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本极其关键的医书,初读就当精心,详细思考所以然,日日摩挲两个月方可。之后再读内难伤寒及各家,至于临证之时,此书仍为案头必备。

伤寒类:

《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条辨》

《本经疏证》

《经方例释》

《伤寒论教材》

《金匮要略教材》

学习《伤寒》不要相信什么厥阴病千古之谜、六经八纲之类,六经与经络有关毫无疑问,多看医案自知。至于将六经与节气相照,从阴阳反推,更属无谓,适足以加重疑惑,无益于临证分毫。再如六经统御诸病,是无知者的孟浪之言,万勿轻信。遇有不懂之处,暂时留存即可,之后多读历代,往往迎刃而解。读伤寒注解不要愁眉苦脸,要知精华皆在古方之中,尽在加减之妙,因此推荐《疏证》、《例释》两书,两书均讲述仲景加减法及方药功效,且结合《外台》、《千金》,与古法多有契合处。邹氏之书胜在详尽,失在附会;莫氏之书胜在汇补,失在简略,然而都是好书。以上四书需要极其刻苦,远非一朝一夕可成,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亦不足以表达艰辛,还望坚持。至于后三本,与前四本相互参看即可。

课余医话推荐:

《医医病书》

《沈绍九医话》

总结:大二需读之书不多,却需要付出极大的热情和极重之辛苦。尤其学习《伤寒》,更是重中之重,是学习中医之地基。然而即便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仍然不能与人诊病,尤其不能以《伤寒》原文之一症,测算独一无二之个体。要知中医历代皆在进步,诸老之贡献不亚于开辟鸿蒙,切记。

大三读书建议

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后,需要学习中医的重中之重《素问》,以及金元四大家的理论精华。

经典:

《素问》

《医经原旨》

《内经知要》

《寿芝医略》

《灵枢》

《难经》

建议先读《医经原旨》《内经知要》,此二人注疏颇能持中,且是节选,十分易读。读完之后再读《素问》《灵枢》,读这两本书万不可有功利心,古人发明新论都是先有治法医案之完备,然后求证与《内经》,所以理法方药相和。今人有追名逐利者,读《内经》只为发前人未发,寻章摘句,妄想超越千古。这与当年胡适誓要以拼音替代汉字的初心是相同的,也与陆渊雷发表《伤寒》与《内经》无关的初心是相同的。干祖望称,医生为了医道让自己出名是没错的,但总不能忘记廉耻。至于《难经》,根本不需要注解,极其易读,也极其重要。

四大家: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宣明论方》自然是好书,之所以不列推荐,与《兰室秘藏》《丹溪心法》仿佛,因为太辛苦。虽然后世综合书籍多载四大家新方,仍不免明珠蒙尘,因此两书必读,但也不妨稍缓。《原病式》则不得不早读,虽然病机十九条历代多有龃龉,治病也远不是如此简单,不过此书之妙不在十九条,而在于十九条之后的议论。河间的议论有理,不免让人信服,我读刘氏极晚,仍不免钦佩其人,此书对于病机之讲述,病理生理之妙解,实在不可不读。《脾胃论》并不易读,尤其对病理的论述,似乎有别于历代,不过问题不大,细读可明。关键在于此书方剂颇多,似乎相似,又多用温燥,似乎无法,其中加减,更似乎莫名。要知东垣受学于元素,对药性的理解如神,虽不是韩氏形容般多多益善,也有极精妙处不可不学。且不说补中益气汤开千古不传之秘,即升降用药之法,亦可称为东垣之功矣。《格致余论》是一本医论与医案并列之书,其中医论尤多,读起来较为容易,此书未见得必读,然而《丹溪心法》虽优,后代已抄袭无遗,只能读此以鉴古人之心。《内外伤辨惑论》与《局方发挥》,前者是东垣眼见内伤似外感而医者不识之作,后者是丹溪眼见治病不求经旨,不博众长随意于《局方》中用药而作,均是补偏救弊之书,与《医宗必读》抨击医者不知补益,《慎疾刍言》抨击医者妄用温补相类。要知乌合之众多数不能精思,见大人物称赞《伤寒》,则治内伤一以《伤寒》之法,幸有东垣正之;见大人物印刷《局方》,则治内科悉本《局方》之燥,幸有丹溪正之;见大人物发掘滋阴之妙,则治虚劳妄用知柏之寒,幸有立斋正之;见大人物发掘温补之功,则治万病悉本归地之腻,幸有叶薛正之;如今中医界,或以火神,或以经方,孰能正之?中医乃一整体之学科,方随症立,亦随症转,倘若步步效颦,是不用心也。可惜当代不用心者不少,甚尔佩虎符、坐皋比者亦复如是,又掌握话语,胡言其偏心之妙,孰又能正之?因此两书不可不读,又不可不深思个中曲直。李用粹云:“索隐之材,驾前哲而攻已成之论”,言只知崇古而不知诸老之神妙也;又云:“庸常之质,守一家而泥偶效之方”,言只知一道而未解全局也,慎之。

医案:

《续名医类案》

《古今医案按》

所以在此时推荐此二书,是因为两书多载《伤寒》、《千金》及四大家治法,对于理解有很大帮助。尤其关键的是,你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的医家,比如易思兰,简直神乎其技,却只留下十几个医案,如果不是读了续案,我肯定会忽略这个人。

中药:

《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经解》

《本草述》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害利》

《本草崇原》

《本经逢原》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若想学会朱丹溪、叶天士、缪松心、尤在泾辈,只用数味药治好疾病的绝技,药学的功夫需下极深。建议以上几本择其一二与本草经疏参看。《经疏》比较详细,读此书能总结一堆没有姓名的方剂,缺点是缪希雍有偏心处。《经解》是托名叶天士的作品,确有精华极多,虽不免形而上学,但中医治病是要形而上学的。《害利》的体例优秀,虽然较为简略,也不失为佳作。《崇原》《逢原》也很简略,甚至一味药后洋洋洒洒四五行,没写一句药性,不过我对张璐还是信任的。《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都是讲的详细的,《纲目》记载的闲杂颇多,然而讲到中药有十分正统,是本优秀的药书。

课余医话推荐:《留香馆医话》、《研经言》

大四读书建议

温补:

《莲斋医意立斋案疏》

《薛案辨疏》

《景岳全书》

《冯氏锦囊》

《吴门治验录》

《慎柔五书》

想学补益的一定要读《莲斋医意立斋案疏》、《薛案辨疏》,不怕辛苦也可以读《薛立斋医学全书》,薛立斋是明朝最重要,最关键的医家,没有之一,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张景岳最大的过错在于将方剂夸的如同仙丹,如左右归,大补元,六阴煎,大营煎,五福饮,全鹿丸等等,以至于不能用心,专学一脉的学者迷失心智,滥用温补。单单这一条过错,已然极重,勿怪历代抨击。然而还是不能因人废言,景岳的传忠录虽然也有瑕疵,但论理精巧,值得精读,伤寒典和脉神章也蛮好,至于杂证谟和新方,也是要读的,但不能迷失,就当景岳的吹牛是本经的胡言乱语就好。张景岳在医术的综合性上其实不如时代前后的喻嘉言,张璐,缪希雍,张三锡。不过精彩的医家能有多少,毕竟景岳有独得之妙。《锦囊》这本书,同样不可不读,冯氏并未如景岳那样创立新方,却讲理明晰,李冠仙对其推崇备至。此书论理之处,恍若读无方之书,以及冯氏擅长儿科,多用温补夺天造化。冯氏论药也十分精湛,单独拿出同样名列前茅。书中开篇的《内经篡要》属于素问注解的殿堂之作,初学经典必读。因此,这是一本极其全面的书。《吴门治验录》是本多用补益的医案,难度较大,想必读完起码明白熟地这一关键中药的用法。《慎柔五书》是一本极其详尽的教学书,均是微操手法。

温病:

《温热经纬》

《温病条辨》

《临证指南医案》

《王孟英医案》

《伤暑全书》

《寒温条辨》

《温证指归》

《寒瘟条辨摘要》

以上还未完工,之后的推荐也未做完。

不过想必读完以上后,必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至于终点或关键点,也不过时间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