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里散发出的芳香,像天才的呼吸一样,浓郁而精醇;一道金色的彩霞将它围绕;又像报春花的甜甜的表皮。”这充满诗意的话语出自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赫兹里特,被收录进汇集了一百多位思想家语录的《自省之路》一书中。这世上有馥郁的花香、醉人的酒香、飘逸的薰香,带着泥土味的稻香,还有带着纸张和油墨气息的书香。01令人沉醉的书香学生时代我最喜欢开学发课本,整洁挺括、有棱有角的新书,摸上去有刀锋般的锐利。我喜欢用手指捻着书页快速地翻动,低下头去细闻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新鲜的、猛烈的书香扑面而来,有一种微微的沉醉。而旧书则充满了俗世凡尘的烟火气息,像戴久了的玉镯,又似穿惯了的家居服,握在手中,看在眼里都是那样的熨帖宜人。经过日晒后的旧书,褪去了潮湿,变得硬朗干燥,透出阳光照耀下甘草的芳香。图书馆的书香更加浓郁,一本本书排列整齐,散发的味道凝聚成一个巨大的气场,倘徉在一排排的新书旧书前,闻着那迷人的芬芳,有类似左拥右抱的畅快和满足。02书香的由来“书香”的由来,据说最早是因为一种叫芸草的植物,这是一种产于我国西部的多年生香草,香气浓郁,能入药,嚼之辛辣而微麻,其散发出的香味能杀死咬食书籍的书虫,古人遂将芸草置于书中,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会清香袭人。书斋因为常备芸草,又被称为“芸窗”,书斋因而满室生香,人居此地,在氤氲香气中看书品茗、弹琴赋诗,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古代的校书郎有个很风雅的称呼叫“芸香吏”,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这个官。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的图书被称为无蛀书,据说就是因为书中夹有芸草之故。书香亦可指世代读书的人家,世家子弟俱是出自书香门第,这里的书香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诗礼传家的读书人家的尊崇。03剑气与书香千百年来,书香总是和剑气相依相伴,代表了一种文武兼修的美好境界和理想人生。宋代的林景熙在《述怀次柴主簿》中云:“书香剑气俱寥落,虚老乾坤父母身”。“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据说出自岳武穆。古中国的剑侠,大都是谦谦君子,有了书香打底,一文一武、一弛一张,一静一动,相得益彰。策马笙歌,仗剑天涯,有一书在手,平添了多少风采气韵。古装仙侠剧《陈情令》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蓝忘机,皎如明月,翩若惊鸿,书香剑气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在三千多条蓝氏家规的严格规范下,在藏书阁浩如烟海的典籍熏陶中,蓝忘机养成了静水流深、雅正端方的君子之风,在一众仙家中卓尔不群,出类拔萃,成为了世家子弟的楷模。他的内敛、他的深情,他凝滞的眼神中隐含的坚决坚持,飘逸身型下的力发千钧,无不把观众带入了蓝二公子蓝忘机的世界中……一时圈粉无数,观众不禁发出了一见钟情魏无羡,日久生情蓝忘机的赞叹。04书香铜臭东汉末年,吏治黑暗,汉灵帝刘宏明码标价,带头卖官鬻爵。司徒、司空、太尉三个官职位高权重,称为“三公”,刘宏标价一千万两,崔烈通过刘宏奶妈程夫人的关系,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得享“三公”之尊。一日他问儿子崔钧:“我位居三公,外人是怎么议论的?”崔钧回答:“父亲大人年少时就有美好的名望,又历任太守,大家都议论你应该官至三公,而如今你已经当了司徒,天下人却对你失望。”崔烈追问:“这是为何?”崔钧答道:“议论的人都嫌弃你有铜臭。”崔烈大怒,举起手杖要打崔钧。由此洐生出一个著名的关于“铜臭”的典故。崔烈本是冀州名士,素有贤名,深受人民敬重,凭他的资质和才能完全能胜任司徒一职,不想因为铜臭的典故声望大跌,传为笑柄,真可谓得不偿失。“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梁实秋先生的话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极雅的书香和极俗的铜臭,二者水火不容,有云泥之别。而成语“书香铜臭则是专指集书香与铜臭于一体的卖书商人。05现代人的书香剑气和铜臭书而有香,不仅仅体现在图书纸张、油墨装帧、芸香草等外在的有形部分,更体现在书籍对于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提升。读书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事情,人们看书、冥想、思索、休憩,在书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对于滚滚红尘中的普通人来说,书香情怀更多的是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说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寄托。而充满了尚武精神的剑气在现代社会实属难得,只能是一种缥缈的侠义梦想,可望而不可及。铜臭则从古至今无处不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唯有在书香的熏陶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身体力行,防微杜渐,才能抵御这无孔不入的孔方兄的侵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