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中疾控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中国共有.3万人感染艾滋病毒,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流行后,艾滋病就成为了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卫生挑战之一,其对人类健康和繁荣造成重大威胁,而追踪、研究、治疗和预防这一传染病,需要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奉献。作为享誉世界的高等知名学府,武汉大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武大科研工作者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率先揭开疫情,与病人同吃住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中原地区艾滋病疫情高发区的人,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是第一个把艾滋病人带回家同吃同住的医学教授,证明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消除歧视尽心救治。他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桂希恩教授,现担任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主任,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
仁心仁术,桂希恩勇于探索,与国内外一流医学同仁一道钻研艾滋病防治的前沿技术。因贡献突出,获得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年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8名医疗英雄之一、全国十大医德楷模、白求恩奖章、艾滋病领域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等众多奖项和荣誉称号。
年,桂希恩肩扛药品箱赴艾滋病重灾区
可对艾滋病毒RNA进行荧光标记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合作在病毒RNA单分子标记与示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量子点纳米信标,这种信标可对艾滋病毒RNA实施荧光标记。这一新型量子点纳米信标由该所崔宗强研究员与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合作构建,其价态可控,实现了活细胞内单个RNA的可视化检测。这一研究成果以补充封面文章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何治柯教授
牵头艾滋病基因治疗研究,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方法年5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基于自体造血干/祖细胞遗传改造的艾滋病基因治疗”在武汉大学启动。基因治疗是取代疫苗或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之一,有望通过对感染个体嵌入一个或者多个基因抵抗艾滋病病毒。武大牵头开展艾滋病基因治疗研究,艾滋病人有望获治愈。该项目由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医院、A3实验动物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
武大校友领衔发现最强艾滋病病毒抗体年,《科学》杂志发表两份报告:科学家从艾滋病毒感染者血中发现了两种艾滋病病毒抗体,其中最强的可以使91%的艾滋病病毒毒株失活,比目前为止发现的任何艾滋病抗体都要有效。领衔此项发现的科学家之一就是武汉大学校友周同庆博士。周同庆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年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做博士后研究,年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从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工作。此发现可以助力艾滋病疫苗研究。
周同庆博士
对于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终结艾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科学家们将志存高远,奋力向这一目标攀登,武大科研工作者也将始终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科技创新,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类重大疾病开展科研攻关,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