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恪尽职守,受后人称赞。先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遗志。然而常年征战奔波,让诸葛亮积劳成疾。
演义中更是说,士兵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诸葛亮都要过问。每逢战事,诸葛亮都要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更兼顾有蜀汉丞相的职责,可以说诸葛亮为蜀汉操碎了心。蜀汉建兴十二年(年),诸葛亮一病不起,心虑焦脆,再也无法再次担当北伐的重任。
诸葛亮弥留之际,安排好继承人和撤军计划,对自己的后世也有简要吩咐,要求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一切从简,不得铺张浪费。然而时至今日,都很少传出有关挖掘其坟墓的消息,这究竟是为何?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诸葛亮将自己的坟墓藏得很隐秘,至今未被人发现。仔细阅读《三国志》不难发现,诸葛亮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坟墓位置,一者是她不慕名利,二者当时正逢乱世,盗贼横起,毕竟身为蜀汉丞相,又有经世济国之才,世人大多认为会有奇珍异宝藏于其坟墓中,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将自己的坟墓隐藏起来。《三国志》曾这样记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安排自己后世,即能表现其淡泊名利,不求身后名的高尚节操,也能提现出他保护自己坟墓的意图。遗命中,诸葛亮要求将自己安葬在定军山,而这里正是他连年征战所在地,值得注意的是,定军山很大,诸葛亮并没有指定要葬在何处,而史料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诸葛亮有意隐藏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因山为坟,也就是依定军山挖掘坟墓,定军山地势险峻,不是一般人能够发现的。冢足容棺,不须器物,这除了说明诸葛亮淡泊名利,更是最好隐藏坟墓的方法。他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更没有什么陪葬品,一个刚好能容下棺的冢,又怎能轻易被发现呢?再由后人并未在定军山发现诸葛亮的坟墓可知,诸葛亮可能都未曾起坟头,更没有立墓碑。
诸葛亮这样昭告天下,也正是想告诉世人其两袖清风之志,坟墓并没有金银珠宝,不值得后人惦记或者挖掘。诸葛亮更不想让后人祭拜自己,不受后人香火,只想了却臣世之缘,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诸葛亮,这样的高洁志向,又有多少人会有。而康熙帝更是称赞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水经注》更是这样记载:诸葛亮死后,葬于定军山,因山而葬,不起坟墓,无人知晓所在。这里的记载也更能证明,诸葛亮安排后事,故意隐藏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后人无从寻找,时至今日,都不曾发现其坟墓,又怎么会有人前去挖掘呢?诸葛亮死前这样一个千年计谋,又有谁能够破解的了,我们只能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
其次民间传言: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诸葛亮智谋高深,在世只时可能就已经算到死后的一些事情,为了保护自己的墓地,诸葛亮留下遗命,要求刘禅让四明关西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走,绳断的地方就地下葬。于是四名壮汉便抬着棺材走了几天几夜,饥渴难耐,又十分的困乏,实在是走不动了。但是绳子却是完好无损。
四人合计着照这样走下去,都会累死。因此四人达成一致,将绳子割断,就地下葬。四人就这样完成了任务前去向刘禅复命。然而刘禅却觉察到了异样,他觉得绳子可能不会那么快就断,于是将四人抓起来严刑拷打。四人抗不过去,只能说出实情,刘禅勃然大怒,将四斩杀,从此以后,再也无人知道诸葛亮的葬身之地。
显而易见,民间传说也是说明诸葛两有意隐藏自己的葬身之处,又增加了很多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后人对于找不到诸葛亮坟墓的完美解释,但毕竟是传说,不可全信。总而言之,至今没有挖掘诸葛两坟墓的消息,是由于发现不了其坟墓所在。
再次后人对于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再加上相关的保护措施,很少有人前去寻找挖掘。诸葛亮生前成就非凡,位极人臣,由于其恪尽职守的一生,被后人誉为忠诚的典范、人臣的楷模。而诸葛两死后,更被很多人看做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刘禅曾为诸葛亮立庙,香火不断。就连伐蜀的钟会,甚至司马昭,都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三国志》中曾这样描述: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左右刍牧樵采。
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受万世之香火,这是何等的荣耀,世人都以诸葛亮为楷模,就连伐蜀的钟会也不例外,并且特意派人保护诸葛亮墓地。当然这里所指的墓地,应该其他的衣冠冢。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将汉中定军山保护起来,甚至都不允许蜀汉官员到汉中前去祭拜。这样严密的保护,经过百年之后,更不会有人发现其坟墓了。因此,正是诸葛亮的智慧,让他安静的躺了一千多年。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