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被称为千古一圣的孔子老先生的生日(有争议,勿杠)。
大概没有哪位中国人不认识孔子爷爷的了,他的言论、学说、思想都给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经过了多年的折腾,不少孔子说过的话,有意无意的被曲解、误传。
这里面既有断章取义,也有人为歪曲。
今天,我们一起来重读下面13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发现它们本来的真义和见解,以敬先师。
1、以德报怨
这句话在我们先前的文章里已经有说到过,孔子从来没说过以德报怨,而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被误传的18个俗语,背后的真正意义,你知道多少?
不知道后来人是怎么想的,大概是认为以德报怨更能显得人宽宏大量,但反而让人更失去锐气,逆来顺受。
而孔子说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用感恩的心去对人,而别人对你使坏,你也要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的对待,绝不是姑息和纵容。
2、三思而后行
这也是一个断章取义的误解,论语原文中,孔子后面还有一句话:“再,斯可矣。”
他真正的意思是事情考虑两次就够了,想的太多、犹豫不决反而不好,墨墨迹迹耽误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个断句不清造成的误读,今天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孔子看不起老百姓,不让他们学习读书。
但孔子对教育的态度是“有教无类”,他一直以来是赞成广开民智,教书育人。
现在一般认为,这句话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大意是,老百姓需要学习诗书礼乐,知道的就让他们去发挥,不知道的就让他们知道。
这大概才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真实的想法吧。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夫子这么赤裸裸的批评女同胞吗?
虽然古代女子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确实不高,但是孔子并没有瞧不起谁的意思。
这句话的女子代表的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通常意义上的女人,而是特指一部分特定群体。
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些人指的是“君主”身边的侍妾、奴仆、下人等等。
下一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告诉大家,这些“女子与小人”非常难让人相处,跟他们太远或太近,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5、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我们常常以为这是孔子讽刺读书人最狠的一句话。
然而,《论语》里面这个完整的故事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有次迷路了,问一位老人家有没有他老师。
老人家说自己忙的很,要播种五谷,谁知道你们家夫子是谁。
跟讽刺谁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大概是孔子被批最多的一句话了,被认为是封建余毒的典型。
然而,孔子虽然提出了君臣父子关系的秩序,但原意是表达秩序的重要性,治理国家就是要做好各自的本分,每个人都要有各自的样子。
而误读成君权父权要达到极致,完全与孔子提倡“仁爱”的精神相违背了。
7、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今天成了为人处事的准则。
然而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人才的时候,认为第一等人才,做事知道羞耻,出行能不辱君命。
第二等是道德楷模,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邻里乡亲们也称赞他尊敬兄长。
再然后,才轮到“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后面还有一句,“硁(kēng)硁然小人哉。”
是指认死理、顽固不化的人,勉强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当然,孔子最后还把当时当官的那些人也黑了一把,说他们不成大器,连人才都算不上。
8、父母在不远游
又是一个断章取义的严重误读,搞得后来的人一旦离父母远一点,心里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道德压力。
这句话完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重点就在经常被忽略了的“游必有方”。
这是指出去也没关系,要有理由,去哪儿,干嘛去,什么时候回等等,要告之父母,且要将他们安顿好。
完全不用在家,啃老就更不对了。
9、愚不可及
现在说一个人很笨,大概以为这是个合适恰当的形容词。
但其原意是指装傻充愣。孔子当时是在评价宁武子的时候,说他处世有方,大智若愚。
这种“愚”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10、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表面意思是认为父亲为儿子隐瞒罪行,儿子为父亲隐瞒罪过。
但孔子评价这种行为是“直在其中矣”。
他认为,如果父亲犯了罪,儿子去举报,这种看似大义灭亲的行为,有悖人伦。
如果连父子之间都充满怀疑,那社会将会陷入尔虞我诈的境地。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有这种想法实属正常,也跟他一贯倡导的“孝道”理念相符。
孔子并不鼓励互相包庇,他主张要考虑亲情,做出合乎人情义理的行为才是“直”道。
放在现在来说,可能鼓励违法的父亲或儿子去自首,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吧。
11、敬鬼神而远之
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证明说孔子那个时候就已经是无神论者了。
然而事实上,那个年代,鬼神之说几乎可以跟常识相提并论。
孔子也并非不信鬼神,相反,他认为需要敬畏,但因为鬼神之道博大精深,一般人轻易不要去尝试,否则一不小心会酿成大祸。
12、君子固穷
很多人从字面理解,认为这句话是说君子本来就应该是穷的。
但是这里的“固”,指的是固守、坚守的意思。
君子固穷,是说君子就算身处逆境,也会坚守内心,贫贱不移,不失节操。
而后面的一句“小人穷斯滥矣”,就是从对比角度来说,那些小人贫穷了才容易胡来。
孔子并不是在赞美贫穷,这句非常励志的话,告诉大家遇到困境时,愈发要坚守自己的内心,才不会乱了心性,胡作非为。
13、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我们常常以为“畏”是害怕、畏惧的意思,但在《论语》里,这个“畏”往往指的是敬畏。
孔子教导大家,身为君子要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并非要迷信或者盲从。
孔子还讲后生可畏,也是因为年轻人表现突出,所以也要敬重他们、看重他们。
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在研学解读,并不断有新的见解和阐释。
当我们遇到不懂或疑惑的时候,记住夫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好好多读书,别瞎扯犊子。
“格子曰:饱汉不知饿汉子饥,穿衣服的不知光着得冷!”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春秋末年宗法封建等级制度土崩瓦解、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他对礼乐文化加以反思,将其精神实质抽绎出来,建构起标志着儒学诞生的思想体系。
孔子以仁为人的本质,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例如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受其赐,孔子便以仁许之。由于管仲能仁,孔子便称其“人也”。相反,一个未仁或不仁之人,只能在其具备人的形骸意义上称之为人,就人的本质规定而言,还不算真正的人。孔子一般称这样人为“小人”,“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所谓“小人”即不具仁,亦即尚未达到做人的标准。以仁为人的本质规定,是孔子全部思想出发点,孔子的思想都是由此展开的。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文化精神实质的抽象和概括,仁即礼乐的根本精神。因此,“求仁而得仁”,也就是如何使礼乐的根本精神转化为人的本质的问题。
你认为孔夫子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不定期更新
随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