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二指禅掌门
父亲在世时,喜欢说一句话:“人到四十开人事。”
意思是,四十岁以前,因为年轻,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原谅;但四十岁之后如果还不明白事理,像个毛头小子横冲直撞,这人基本就这样了,不会有大的作为。
父亲一生种田,虽然是种田好手,被村民尊敬,但也不算有什么作为。不过,那时候的人普遍眼界窄,不像现在网络发达,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因此,上辈人认为的“作为”,和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认知,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但不管差距多大,做不成更大的事情,起码在小圈子里应该活得不卑不亢,这算是最低层次的“作为”吧。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人到四十的时候,由于当局者迷,看不到、也不肯承认自己还稚嫩;尤其是做出一点成绩的人,更是看天不是天,看地不是地。
十年前我就是如此。
但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但要说全面也觉得不可能,因此,今天上午没有出门,喝着茶思考人生,就有了以下四点感悟。
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一家之言而已。
01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句话出于我的老祖宗李耳的《老子》,意思是,闻之太多,反而不通,不如保持适中。
不是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为什么老祖宗竟然说“多”了不好,这是什么意思?
大凡遇到问题,我都爱先从自身找契合点。现在,我可以开始了。
我书的读的多吗?汗颜,并不多。虽然我靠写作生活多年,但大部头的名著很少读,读得最多的就是杂志,各种杂志。
上世纪80年代,我刚发表作品的时候,最欢的就是《诗歌报》,后来改为杂志了,刚开始是8开大报。
至于著名诗人的作品,读过普希金;亚著名诗人作品,读过席慕蓉。我是说整本书,不是单篇作品。我读了一点,就开始写,然后就很少有时间读了诗集了,只是读杂志上精选的著名诗人作品。直到今年春天,我购买了阿根廷女诗人皮扎尼克的诗集《夜的命名术》。
对,这是我写诗这么多年,读过的第三本诗集。
不是不想读,实在是生活所迫,时间都用来写挣钱的稿子了。
这么说,我和老祖宗的观点竟然不谋而合。我没有读那么多的书,依然靠稿费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文学之于别人,可能是梦想,而对于我,是谋生的工具。
我喜爱文学,我靠文学挣钱养家,我一辈子和文学捆绑在一起了。
这也许正是我心无旁骛,专心写作的原因。如果我博览群书,可能会被别的什么东西诱惑,早已转行不写文字了。少读书让我避免了无所适从的惆怅或见异思迁的烦恼,活得简单而快乐。
多读书固然好,但少读书不代表没有思想,这个问题不必纠结了。
02小惑易向,大惑易性。
柏拉图说:一个人不应受名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
这句话之所以到现在还是名人名言,常被人提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做到。
历史上有人能做到吗?当然,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和拒绝投降的文天祥都做到了。
除了耳熟能详的这两位古人,还有一位叫杨震的东汉名臣同样成为后人的楷模。
杨震前半生怀才不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但其贤能的名声在外,引起了大将军邓骘的注意。于是,邓骘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也曾举荐过贤才,这人叫王密,当时任昌邑县长。
一天,王密听说杨震经过昌邑,就包了黄金十斤送于恩人。
杨震说,老朋友啊,我了解你,可你不了解我啊!那意思,我是收受贿赂的人吗?
王密小声说,现在是深夜,无人知晓。
杨震叹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罢,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虽然拒绝诱惑的故事还有一些,但总归是沧海一粟。更多的人则在“迷惑”中失去自我。
但我前几天看了一个人的总结,忽然就有点蒙。那人说“小的迷惑会错乱方向,大的迷惑会错乱本性”换言之,“小人牺牲自己来求利,士人牺牲自己来求名,大夫牺牲自己来为国家,圣人则牺牲自己来为天下”。
这么看,小人和圣人都可以被迷惑,只是目的不同,后人才因此分出档次来。
原来,“诱惑”这个词用在不同的人身上,词性可能完全相反。
这么想,好像我也被文学“诱惑”了,才甘心如此过一生吧。
03你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其他人。
说到自信时,人们都会认为这种力量来自于自己强大的内心。
我也这么认为了几十年。
但现在我忽然发现,作为个体,自己往往在不同的阶段,被不同的一股力量所裹挟,才能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看看香港和外国的骚乱就可以知道,很多人走上街头胡闹,绝不是自己有多胆大,而是一呼百应中迷失了自我,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等。
当这种理念充斥自己的大脑,个体便不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能力,那种刺激好像是下意识的,并不需要深思熟虑。
试想,你让一个人在空旷的大街上做这种事情,他多半不同意,也不敢;但如果一百个人说:跟我来,这个胆小的人突然胆子就大了。
这种群体影响个人的行为,常常会把一个人的自信变成自负。当他觉得什么都敢做的时候,或许就是滑向深渊的第一步。
这也算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延伸解释吧。
04见过“十面石”,未必知真相。
见过大世面的人,往往自带自信和洒脱。在他们看来,该看的都看过的,该做的也做过了,这世界无非如此,我看透了。
是真的这样吗?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宫内有一块著名的巨石,叫“十面石”。导游言称:“未见十面石,等于未见过世面。”很多人沾沾自喜,随着导游的话音,脸上露出久违的自信与舒心,幻想出了故宫,自己就从一介草民变为有见识的人了。
的确,导游也没有骗人,价值连城的“十面石”,是一件少有的历史文物:石头四周有八个同等面积的面,都有碑文,另朝天、俯地上下各一面,是为十面。
其实,这块石头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看到就算见过世面了,而是告诫世人,其实,你没有看到最底下贴在地上的一面;因此,即使你能做到八面玲珑,也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有时候你看到了九面,而真相可能就藏在你永远看到的第十面上。
结语:
写完这些,茶杯子的茶色也淡了。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没有一片茶叶是“无辜”的,它们陪伴了我和我的灵感,但我却要倒掉它们了。
“人到中年,想得就是多。”我听到一个我对另一个我揶揄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