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临沂追记沂蒙革命老区新时代为民楷模钱

来源:楷模 时间:2023/3/17

蒙山、沂水,近百年来,这一山一水之间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共同创造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代代传承。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钱华,沂蒙老区土生土长的汉子,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践行者,始终将老百姓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辞劳苦、为民办事,不幸于年3月25日因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时年47岁。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但他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绝对忠诚,不论在哪个岗位,都用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实际行动,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丰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

从总拿第一的兵

到最能“担起事”的干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沂蒙山区农村,和全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样缺衣少食。人们虽是终年辛劳,仍旧是除了地瓜饭就是萝卜汤,一年吃不上几回面食,更是难见几次荤腥,衣物穿戴也仅能蔽体,难以御寒。年4月27日,钱华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小探沂村,生于斯长于斯,自小对红色精神、农村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

年12月,钱华光荣入伍。19岁的他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三年部队大熔炉的锻造锤炼,将一个略带叛逆的毛头小伙子彻底换了个模样。

战友陈玉宝回忆说,当兵之前,钱华是个左撇子,刚进入新兵班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的时候非常苦闷,他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一个人去训练,硬是改过来了。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钱华总是能在各项训练中拿第一,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防化兵战士。四五十斤重的武器装备背在身上,高寒缺氧的环境,铸就了他不服输、不甘人后的优良品质。

钱华在后来练兵和连队生产中同样舍得下苦功夫。练兵时,他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师级“四会教练员”。在那个年代,官兵们每月的津贴只有十几块钱,连队的田地划分到各班耕种。无论种菜还是种地,钱华从不偷懒,受了伤还接着干。沂蒙兵吃苦耐劳、刚毅勇敢的优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年,“总拿第一”的钱华被任命为代理排长。同年10月,在他同期的战友中,他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部队期间,钱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6次获评“师嘉奖”“优秀四会教练员”等荣誉;在65军“大比武、大练兵”中多次夺冠;年他所带的班获得集体“三等功”一次……直到他退伍,钱华在部队创下的成绩,仍是无人匹敌。

在退伍后的半年里,钱华没有急于找工作。他埋头复习,以临沂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山东省人民武装学校。两年后,25岁的钱华回到家乡,在原岩坡乡党委政府做起了武装干事。因工作需要,他先后在探沂镇、上冶镇、刘庄镇、县经济开发区等单位从事人武工作。

这个业务素质和军事技能在全市都领先的专武干部,将军人坚忍不拔、能打胜仗的风骨又融入到了沂蒙老区的山山水水间,融入他生命中的每一天。20多年来,凡是县人武部安排的工作,他都是不打折扣地完成,是名副其实的“老黄牛”。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这个看上去并不健壮的汉子,成了最能“担起事”的干部。因此,很多急难险重的活,都分给了他。

“没一个人说他不好”的征地干部

由于能力突出,年6月13日,钱华担任探沂镇南阳工作区书记。这个由27个行政村组成的工作区,由于历史遗留、现实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几乎村村都存在班子不和、干群矛盾突出等问题。镇里一连换了好几个干部,谁都不愿接手这个烂摊子。

临危受命的钱华,不急不躁,一头扎进工作区,扎进工作区每家每户,近半个月没回家。27个村,哪块地里种的什么庄稼他都知道。凭着这股子脚踏实地的劲,加上工作有思路、有方法,半年下来,南阳工作区改头换面走在了前列。

老同事陈洪柱回忆说:“征现在双创产业园所在的那块地的时候,上级给的时间非常紧。我们几个小组长,跟着钱华在北徕庄铺村呆了一个多月。钱华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哪家都是去了十几次。他又认真又仔细,每天晚上都得把情况汇总完了才回家,一两点了才能休息,第二天又一早赶到。遇到群众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他都让我们先避一避,自己顶在前面。”面对这种高压、高强度的工作,几个小组长多少次要求跟领导提提困难,但他不愿意。钱华说,“如果大家有困难都去找领导,这工作还怎么开展?困难不怕,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费县经济开发区工作量大、强度也高,但倔强的钱华从不抱怨什么。了解情况的领导催着他休年假,他总是笑笑说:“等等,干完手头的活再说……”自己的事,多大都能等;党和政府交办的事,老百姓的事,一刻也不能等。

一个个硬骨头啃下来,硬仗一场连着一场。年钱华调任岩坡工作区,这个工作区恰好在费县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县里的大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从那时起,为大项目征地成了钱华负责的主要工作。

农民出身的钱华身上自然地多了些亲和力。他经常调侃,征地拆迁就像一杆秤,一头是百姓,一头是政府。既要完成任务,更要让群众满意。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挨家挨户做工作时,时常遇到冷眼、讥讽甚至威胁。

年,为优化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费县启动建设路东延工程。该路段涉及4个村余亩土地,钱华和他的同事们在做好前期动员、土地丈量及苗木等地上附属物评估工作后,一直等到6月份群众将涉及路段的当季樱桃卖完后才进行清理。

在年底开始的费县东城新区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中,钱华于11月份被派往任务最重的北十里铺村。北十里铺村辖区面积比较大,被南外环、兴业路分割为三部分,村班子不和,群众信访问题尤为突出,村情非常复杂。北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郭立增,也是在临近拆迁改造的关键时刻从村里推选出来的。面对这种村、这种情况,怎么办?来到村里,听完介绍,他只简单寒暄了几句,就回到了办公室。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村干部们犯起了嘀咕。开发区派下来的这个干部怎么了?早上来得比谁都早,过上一会,车还在,人就找不到了。

后来,大家慢慢发现,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钱华一刻也没闲着。他用脚步丈量着这个干群矛盾突出、村居环境亟待改善的村子。面对即将来临的整村拆迁,村民们想什么?要什么?反对什么?干部又应该做什么?他找村民们聊天、拉家常,用满裤管的泥巴换回了最真实的信息、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与多口子村民打成了一片。

宣讲政策苦口婆心,接下来的产权认定工作又是困难重重。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干部们认可了这个派下来的干部。“一开始不信他,后来发现,这个人品行没得说,工作有能力、有思路。最早的时候,我经常跟他抬杠,人家不急不慢地跟我拉呱,我们听完又觉得他说的什么都在理。办的事,也确实是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这样的干部说的话,我们听。”郭立增如是说。

有了村干部的带头,北十里铺村的拆迁改造工作算是理出了头绪。但面对认定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工作组的同志们犯了难。钱华却说:“你们干好手头活,不用管这些。谁有问题,都让他们来找我。”工作组的秦征全回忆说,这不是每个干部都有的底气。村民们有喝多了去办公室闹事的,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还有摔东西、撑起架子要动手的,堵在门口一天、半天不让工作的更是常事……但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钱华从不发脾气,总是等老百姓的气消了,然后再和颜悦色地说道理、讲政策。有一次,钱华办公室里挤了一屋子的村民,大家吵吵着说自己的问题,现场混乱极了。由于连日劳累没休息好,当时钱华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他竭力稳住当前的局面,但豆大的汗珠蹭蹭往外冒。郭立增见状立刻疏散了群众,医院。他用手抵住胸口说:“急火攻心,没大事,等一下就好了。”半个多小时后,钱华无力地从办公室里走出来,顾不得还未散去的疼痛,又一次语重心长地把没解释透的问题说了一遍。冷静下来的村民们没再闹,一方面觉得这个干部说得在理,另一方面也是心疼他。

村民赵敬兰是当事人之一,她回忆说:“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总是怕不小心吃了亏。这个干部素质很高,跟我们亲,旁人说的,我们总是不大敢信,但他讲透了,我们就明白了。那天他喘不开气,我们都吓坏了,就怨我们太激动了。”

驻扎北十里铺村期间,钱华始终做到了“政策内,为群众谋利益;政策外,守住红线不松口。”村民蔡贵发,有一新一老两处相邻的宅基地。老宅证件齐全,新宅也在九十年代办了合法证件。但由于新宅办证时疏忽大意,将宅基地的边界弄混了。新宅的证,认证为新宅的可以,认证为老宅的也可以。老蔡急得团团转,钱华主动找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又走访了其邻居以及当时的村干部。经过多方考证,工作组初步判定老蔡的房屋,符合两宅两证的标准。没等老蔡开口,钱华主动当起了“跑腿的”。县房管局、东城指挥部、拆迁安置办,这几个地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最终,老蔡没花一分钱,便享受到了合理、合法的政策补偿待遇。

北十里铺村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工作,于年7月31日上午6时启动。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好,酷热的天气也丝毫没阻挡广大村民的热情。领到资格确认单后,有人从三四天前就开始排队。由于现场无法有效地判定居民排队入场的顺序,为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经现场居民同意,钱华向指挥部提出申请,启动工作预案:采用现场抓阄的方式,抓取排队顺序。抓到号码的居民,再进行二次抓阄,抓得的序号即为协议顺序号。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也免去了村民多日排队的煎熬。在协议签订当天,除早饭、午饭外,工作人员还向村民们发放了矿泉水、毛巾、扇子、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用品。而这些,也是钱华叮嘱过的。

工作紧张有序,北十里铺村合法住宅房屋征收协议首日签订率达到了93%,创造了费县历史最好成绩。郭立增说:“不用我领着,你去村里随便问。不管谁,我敢保证,没一个人说他不好。这样的,是好干部。”

在北十里铺村工作期间,钱华的母亲、岳母多次因病在外地住院,身为公认的、最孝顺的儿子和女婿,他仅是在电话里询问。甚至岳母在北京去世,他也没能去看最后一眼。钱华说:“我请假外出,村里的工作万一出现纰漏怎么办?老百姓过一辈子也就这一套房,我得在村里看着才放心,绝对不能有半点差池。”

钱华在北十里铺村的临时办公室里,有一张小小的沙发。每天工作累了,他就在小沙发上靠一会。开发区管委会为方便职工休息,给每个人都分了宿舍床位,但钱华的床铺从来没用过。“村民们下了班或者干完活,中午趁着吃饭的空去找我的多,加上一早一晚都要走访,我在村里呆着方便些。怎么着都能凑合,有个沙发靠靠就挺好。”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钱华就是这样,自己怎样都能凑合,只要群众方便就好。

从东方物流园项目到恒欣药业项目,从三南尹橡胶坝工程到双创产业园建设工程,从文东路到建设路东延……与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善做群众工作的钱华,总是敢挑别人不敢挑的担子,敢收拾旁人不愿碰的烂摊子。几年下来,由他打头阵完成的征地项目累计达多亩。而这付出的代价,除了不能陪父母妻儿过周末、节假日以外,还有每况愈下的身体。

咱自己就是老百姓出身

咱就得对得起老百姓

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工厂,一张张群众满意的笑脸……从烈日炙烤的炎炎酷暑,到穿着军大衣也能冻透的数九寒天,钱华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的家里。

钱华的岳父说,他每次完成一项难度大的工作都高兴地了不得,很有成就感。每当经过他工作过的地方时,他都会神采飞扬地指着对家人说,这里是我负责拆迁改造的,那里是我参与建设的……那股自豪劲溢于言表。

钱华的二姐有时问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忙,再忙也不能每个周末都不能休息一天吧。他回答说,闲着就没价值了。妻子说,钱华绝对是把工作和老百姓的事放在家庭前面的,加班加点从来不考虑时间早晚。在家时,只要单位有任务,撂下一句“加班”就匆匆忙忙出去了。除了老人、孩子的事情,别的事都惊动不着他。

钱华总是睡得很晚,即便这样,也还有半夜打电话、发信息来的,有群众打来发来的,也有工作上的电话。妻子知道他睡眠不好,有一天很晚了,等他睡着后,把他的手机调成静音模式,第二天早晨他发现后很生气。后来,妻子也慢慢理解他了。

钱华平时经常教育还在大学读书的女儿积极上进。女儿说,爸爸是非常倔强又认真的人,即便是他提前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到哪年哪月哪天,他也还会这样干,谁也改变不了他。

曾有企业看中他做基层工作的才干,开出高薪聘请他,但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劝说,他最终也没动摇。老同事张庆余回忆说:“我们不止一次劝他去那个高工资的企业干闲差,他却说,‘人生的价值不能只看着钱,咱是党员干部,现在干的工作虽然忙,可是很充实。因为咱们干的工作,能给别人带来方便和更好的生活,这才是人活着的价值,咱不能忘了咱当干部为了什么……’”

“咱自己就是老百姓出身,咱就得对得起老百姓,咱不能让人戳脊梁骨!”钱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也道出了他对脚下那一方土地深沉的爱。对人民忠诚,融入了他的血脉;对党忠诚,刻进了他的灵魂;对事业忠诚,写在了他短暂生命的每一天。

年3月15日,费县薛庄镇突发山林火灾。晚上10点多,接到任务的钱华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了近百名民兵,参与到救火行动中。这是他第三次参与山林救火。和往常一样,他还是亲自带队。山高林密、天黑路滑,钱华和战友们一起顶着大风,冒着被烧伤、摔伤和随时跌入山谷的危险在山上呆了整整五个昼夜。

年底,费县东城新区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拉开帷幕。原定泉子山、东洪沟、西洪沟、北十里铺、西王庄5个村居的协议签订及拆迁工作只完成了4个,剩下的西王庄村因工作推进不力,成了老大难。年,西王庄村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推进,钱华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西王庄村拆迁改造工作组组长。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钱华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一班人计划于3月25日周一早9点入驻西王庄村。

9点,西王庄,成为他今生最后未赴的“约定”。

政策的红线他从未碰过

在参加钱华同志追悼会的人中,除了他的亲属,生前的同事、朋友,还有一个他“不熟悉”的人。这个人就是望沂社区肖山坡村的村民李明才。李明才的儿子李宇今年22岁,原是山东华宇工学院的学生。去年,在看到征兵公告后,李明才一家都想让李宇去当兵。在校大学生服兵役的程序严格繁琐,李明才一个庄户汉,一点也不懂。李宇虽从网上和朋友那里搜集了信息,但也不知道该怎么报名。无奈之下,李明才来到费县经济开发区武装部办公室询问,接待他的正是钱华。钱华了解完李明才家的情况,将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解。从报名到初检、体检、政审、走访、定兵,每一步的信息钱华都及时反馈给李明才。虽是刚认识,但在钱华的帮助下,李宇顺利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一家人少走了不少弯路。

李明才对此感激不尽,多次提出宴请,钱华都拒绝了。“他总是说,是李宇优秀才能当上海军,他做的都是应该做的,要是孩子不符合要求,他肯定不会帮忙。但是,他能这么照顾咱平头老百姓,咱感激啊,何况连咱的一顿饭都没吃过…”李明才回忆起这件事,仍旧声音哽咽。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与钱华一同入伍的老战友李德国,户籍所在地就是开发区,儿子报名参军,给他打电话,让他照顾照顾,他说“如果条件符合怎么着都行,如果不符合那也没办法,我们都是当过兵的人,我不能把坏苗子送到部队啊”。最后,经过体检、政审等环节,孩子各方面素质都很过硬,成功入伍参军。

多年来,他在从事武装工作过程中,只要发现了家庭困难、身体条件好、有上进心的孩子,总是会尽最大努力把孩子送到部队,没有名额,就亲自去武装部协调申请,他总是说,“我一定要把优秀的人送到部队去”。

在东城新区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中,他负责北十里铺村。村民潘金玉、李明顺各自继承了亲属的老年房。按照政策标准,房屋划归老年房,要比青年房少得一套同样面积的安置房。为了多得到一套房,这俩人和钱华打起了持久战。每天,钱华上班,他们也“上班”。俩人什么都不干,就在指挥部呆着,用尽浑身解数软磨硬泡。钱华不恼也不烦,跟他们递着烟、聊着天,后来竟然成了朋友。但不管怎样,政策的红线,他从未碰过。

正直、善良、重情重义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对工作用心尽力,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妻子共有兄妹三人,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只有妻子在父母身边,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生活多有不便。他主动和妻子商量,与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以便能及时照顾,从年起,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对待自己的父母,钱华也经常回老家看望,但多数时候都是抽空转一圈,一有任务接着就走了,留下妻子孩子陪着老人吃饭。母亲在老家的房子马上面临拆迁,但是为了能让母亲住得更舒适一些,他仍然把房子重新进行了装修,更换了家用电器。他对其他的兄妹说,“在这里住一天,就要让老人舒心一天”。

县城里还没开影城的时候,钱华多次想找个周末陪女儿去临沂看电影。因为工作繁忙拖了很久,终于有了一次机会,票都订了,但临走时又有事取消了。后来,他给女儿买了个投影屏幕放在客厅里,也算是对女儿的补偿。钱华在家的时间虽然很少,但只要在家时,他都自己动手做菜。

妻子说,钱华去世前,曾请过5天年休假去成都安顿考研的女儿。一方面想着让女儿安心复习,另一方面西王庄村的工作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叮嘱女儿不要经常回家,以免分散他的精力。而这5天的假,也是钱华自工作以来休过的最长的也是唯一的年休假。

我们难以想像,多少次喘不开气,这个坚强的人,总是倔强地在原地缓缓,喝口水、吃上药,继续工作。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病痛,竟丝毫没影响到他的工作。钱华还计划忙完西王庄村这个“大活”再去看女儿,给她一个惊喜。谁料,这也成了永远的遗憾。

岩坡社区前徕庄铺村村民田学义、陈士杰、田增成、王效启等,聊起钱华对他们的照顾如数家珍。每年四五次走访,钱华都是自掏腰包送钱送物。王效启在外地打工,在听说钱华去世的消息后,几次要从外地赶回来,送这个好心人最后一程……电话里他泣不成声:“这个人心肠太好了,对我们和亲戚一样,逢年过节哪次都忘不了我们,还帮我找活干。这么年轻,怎么就撒手走了啊……”

同事张庆余回忆说:“这些年,钱华在村里看着哪个孤寡老人可怜,一般都是掏二百块钱给人家。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他也给。我们有时说他,给了干什么,都不认识人家。他总是说,谁都有父母,见不得这些年纪大的人受苦,自己还有点能力,既然看见了能帮衬就帮衬,只是无力帮助更多的人。”

同事廉晓斐不幸查出直肠癌,钱华知道后,第一时间医院看病。还拿了钱给他,以备不时之需。廉晓斐回忆说:“一起工作这几年,他对我照顾太多了。很多时候他半开玩笑地交代一些事,说让我好好治病、好好活,万一自己哪天先走了,让我多帮助照应他家里。每次听他说这话,我的心就像针扎一样难受。”

张庆余、还有老同事刘文静等人,工作中遇到问题总会向钱华求教。哪次他都是倾囊相助,耐心教给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教他们因人而异用不同的方法讲透政策,说明白道理。在钱华眼里,只要有需要,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别人的工作,自己能帮上的,也一定不遗余力。就是这种传、帮、带的精神,使得他身边的人,总是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王珊珊回忆说,她从上班开始,就跟钱华一个办公室。一年半多的时间,只要有不懂的业务,钱华从来都是一点点讲给她。只要有他在,什么难事都能最终解决。平时活多压力大,他一次脾气也没发过,连大声呵斥都没有。他走了,办公室里没有主心骨了。

“正直、善良、重情重义,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是同事和亲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斯人踏归程,品格后人传。他的同事们忘不了他工作时佝偻的身影;忘不了他面对急难险重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神情;更忘不了他一次次喘不上气,仍旧坚持完成手头工作的模样……认识他的人会永远记得,他处世乐观,热爱生活;记得他关爱同事,总能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记得他积极向上,不甘落后;记得他脚踏实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与群众水乳交融;记得他退伍不褪色,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远干实事、做好事……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除了军歌,这首《一剪梅》是当年钱华和战友们在军营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作为万千基层干部中的一员,钱华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始终如一、无怨无悔,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将实干担当刻入骨髓,把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写入生命。

胡文倩姚传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