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北,让沙漠变绿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在宁夏灵武市,已经65岁的王有德与同伴们一起用40年的时间建起了一道道的绿洲,这道屏障不仅成功阻挡了毛乌素沙漠的侵蚀,更是让沙漠从黄河东侧后退了20公里,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也是治沙人永不放弃的奋斗成果。记者:胡志冠张院生马宇在宁夏灵武市大柳毛子沙窝,曾经的流沙带如今已是绿意盎然,被治沙工人们称为“姑娘”的花棒竞相开放,清香味在沙地里弥漫开来。虽然看起来植被已经覆盖沙漠,但是这样的生态依然脆弱,近期的一场透雨后,正是点种常年生植物柠条的最佳时机,已经退休的王有德闲不住,早早就来到了这片工作了四十年的土地上,指导工人们进行沙地栽种。王有德出生在灵武市马家滩,这里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幼年时的他曾眼睁睁看着风沙一次又一次灌满了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了故土。也是从那时候起,制服沙魔的念头深深根植在王有德的心里。年他进入林业系统,年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王有德开始和浩瀚无垠的沙漠较劲,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千方百计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王有德:我们沙漠里面,你望着很简单,实际上养个娃娃容易,栽棵树是很难很难的。今天你栽上的树,一场风就刮的没有了,今天点的种,如果再不下雨就失败了。一遍又一遍点种,一遍又一遍要栽树,所以要想成活,就要盯住这件事情,一年三季在抓造林,长年累月在抓管护。光下苦力还不行,还得会动心思、想办法。在治沙过程中,王有德想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即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做沙漠旅游,要求每个职工不仅要1年挖一万个坑、栽1万棵树、扎1万个草方格、治沙面积亩,每人还要能从治沙中实现1万元以上的收入,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如今,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从空中俯瞰下去,是一望无际的黄和相隔一线的绿,一道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犹如一道“绿色长城”阻隔了沙漠南移西扩的步伐。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这就是王有德带领职工四十年的治沙成果。一代接一代,治沙不能停,在王有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治沙队伍,在沙漠中用青春写下奋斗的音符。治沙工人马立军:从我七八岁的时候,看到他在我们家乡开始治沙,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所以说,在我长大之后,就加入到我们这个单位,在林场当了一名治沙工人,通过我的努力,我也希望家乡更美。年12月,王有德正式退休,来不及停下脚步休息,他又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在银川河东机场东侧的马鞍山荒滩上承包了1万亩沙地继续治沙造林。生态建设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如今王有德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发展成果社会共享,把自己的治沙经验留给全世界。王有德:我的理想信念实际上就是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在治沙道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源:宁夏卫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