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响当当的口号,这个思想萌芽、践行于孔子,到了孔子的继承者曾参(曾子)时,才在《大学》中总结提炼出来,从此成为读书人的理想人生路线。只是越往后,“治国平天下”变得越来越集体、明确、就是“做官”二字,修身的意义被狭隘地理解为道德层面的修养,专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变成修身养性的高雅词汇。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学养过程中,“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用的关键,既有对内的修养功夫,又对外的应用功夫。如果单把“修身”理解为修身养性,那就与“正心”混淆而没有“修身”的内容了。把“修身”的道理说的最明确的是佛家。佛家有“三业”之说,所谓身业就是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淫,是对身体行为的规范;口业是指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言语的规定;意业是指心理上不贪、不嗔、不痴等思维意识的约束。其实这只是粗略的概括,详细来说佛教的所有清规戒律都是对身、口、意的规范。对照之下就不难发现,佛教的“意业”与儒家的“诚意”“正心”有相通之处,儒家的“修身”则包括了佛家“身业”“口业”的内容。“修身”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身体言语行为的规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也是刘备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那是没问题的,可是要做官,可不单单是做个好人,做好事就可以的,否则做官的必须是“道德楷模”出身了。要治国或者是为政一方,或者是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内当个领导人、主管,虽然品德高尚,但没有工作能力,干不出业绩,服不了众,那就是无能之辈。所以说修身也包括了自身学识、能力的培养,以现在的话来说必须是内行领导内行。以教育来说,一个懂教育、懂管理的人担任校长,就能从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教师管理、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基础教育设施上着手,把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逐渐形成名校效应,从而引领整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做到这一步,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道就是要求一个人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和高尚的人格,既不会害人,又能帮助人成就别人,才就是需要一个人有其过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再加上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能独当一面。能力是品德强有力的支撑,没有能力的品德就是软弱。“修身”的第二项内容就是较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叫专业性,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理。清朝的曾国藩精通相人之术,他曾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器宇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格局,精神就是一个人身体状况在精神状态的展现,人们常说精神饱满、无精打采就是指精神。一个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然头脑清醒而灵活,才能有创造力,自然容易获得成功。有句话说“伟大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包括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煎熬,而精神的压力最终也会反映在身体上,所以说光是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不够的,还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熬得过去。看看万科的董事会主席王石,在他52岁的时候,成功登上珠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中年龄最大的登山者。这对当下营养好而身体差整天枸杞泡红枣注重养生的年轻人又意味着什么?“修身”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修身”之道,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崇高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能力、强壮的体魄,这才是由内到外的双重修炼,这才能统一身心的力量追求未来,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