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tslf/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沈阳所,与李天院士一起从事气动力设计工作。在年、年又分别考取了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回忆起36年与李天相处的日子,他在型号科研、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工作中始终指导着我的工作和学习,使我一步步从一个初出校园的大学生,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李天院士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信念,严谨治学、执着探索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影响着我的成长,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与他的悉心培养、无私帮助密不可分,他是我学术上的导师、工作中的榜样、生活中的益友。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楷模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李天院士一直有个习惯,无论是开会、讨论问题,还是在风洞试验现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着笔记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别人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重要的试验数据、试验曲线等信息。当时,我对他的做法并不太理解。有一次,我随李天院士一起参加一项风洞试验,期间试验不正常,大家查看试验状态、分析数据,却始终找不出真正原因。此时,李天院士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记录着数据的一页看了一会儿说,类似的现象在以往的某次试验中出现过,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等等在本子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随后,大家按照笔记本上的方法,很快找出了问题的原因。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笔记本的重要作用,也终于知道了工程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讲是多么重要。从此以后,我一边工作,一边大量查阅各类设计报告,同时,也养成了随手记下有用的数据、建议的良好习惯。空气动力学这门学科非常复杂,气动隐身飞控一体化发展受到的限制多、面临的困难更多。风洞是气动布局设计的试验场,为了得到可信的试验数据,李天即使当选了院士,甚至是在身体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只要风洞试验数据有异常,他都一定到风洞现场了解试验各个环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试验现场设备噪声大、工作环境差,加上试验周期长,吹风往往要持续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为了选择正确合理的气动布局方案,他在风洞内与参试人员一起分析结果、研究试验方案、绘制对比图线。有时,为了保证飞机模型状态的准确性,他还与大家一起进入风洞换模型。当时有人劝李天院士在外指导,但他却摇摇头说,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试验结果最重要。高瞻远瞩勇于实践的先锋李天院士是我国很多前沿学科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七五”开始,2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预研课题组的组长,主持领导一支有主机厂所,还有航天、兵器等单位组成的“国家队”开展航空领域的预先研究工作。先进气动布局、总体综合设计技术、隐身技术、舰载机特殊关键技术、推力矢量技术等科研项目,都体现着当时国内航空领域的尖端技术。在学术研究上,李天院士紧紧跟踪美国、俄罗斯、西欧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航空发展趋势。他主持编译了大量有关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文献资料,其中很多俄罗斯、西欧的重要文献都是由他亲自校稿。在型号研制和预研工作中,他高瞻远瞩、开拓创新,总能把最新的科研思想和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把航空事业推向更广阔的空间。在他的领导下,隐身专业已从当年播撒下的一粒种子逐渐发芽、长大,实现了气动、隐身、飞控的融合发展。沈阳所在多个航空领域的学术水平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传承事业甘当人梯的典范“才为成事之基,谋事当先育人。”航空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支热爱航空、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作为航空界的专家,李天院士一直将培养新人、传承事业视为己任。李天院士把年轻人当成了家人、孩子,悉心帮助和培养。他经常会与年轻人聊天,询问他们一些工作学习上的事情,告诉他们该看哪些文件、技术报告,涉及哪些原理,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研究方向统筹考虑,认真提出关于未来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如今,他培养的许多硕士、博士都陆续成为了航空界的技术骨干、专业带头人,有的还担任了重要职位。在李天院士生病的日子里,他的生活态度始终积极乐观,仍然不忘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还经常看材料、报告,每当所里有年轻人去探望他,他总是向他们打听所里的工作情况。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说得还是“这条曲线不对”“这个数不对”“我们马上开会研究”,依然与他一辈子研究的、钟爱的航空事业有关。在他的心中,热爱航空、献身航空的信念坚如磐石。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传承李天院士的遗愿,搞好专业、带好队伍,坚决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将航空事业推上新的高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