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
“光耀新时代共同向未来”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发布仪式在武汉举行
年
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统一部署下
经过层层推荐、专家评审
9位个人和1个集体光荣当选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宜昌一人上榜
她就是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校长冉存英
“我想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我想铺上一条路,让幸福走进来。我要坚持到干不动为止,让‘来自星星的孩子’,光芒闪耀。”
——冉存英
一起了解
“荆楚楷模”年度人物冉存英的故事
冉存英,女,年6月出生,民革党员,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抉择:
从绝望的母亲
到操心的校长
冉存英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工作稳定,儿子乖巧可爱。一个偶然,她成为不一样的母亲。
年12月的一天,冉存英发觉6岁的儿子表现很异常。叫他不应,自顾自地转圈、乱叫,甚至还用手打自己的头。有时,还整夜不睡觉。
坎坷问诊路上,冉存英得知,自己孩子患有孤独症。这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只能靠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自己的孩子6岁确诊,求医4年,错过了最佳康复训练期。联想到那些年碰见的同病相怜的人和家庭,冉存英决定:办一所特殊学校,来帮助儿子,同时帮助更多像儿子这样的孩子,帮助更多像自己这样的母亲。
没有资金,她就和丈夫毅然辞职,凭借买断工龄的全部工资和找亲友四处筹借的资金,艰难开学;没有师资,她就刻苦自学特殊教育知识,取得特殊教育资格证书,招聘并亲自培训教师;没有生源,她不辞辛苦一次次上门走访、劝导家长们将孤独症孩子送到学校接受专业康复训练,足迹踏遍宜昌大街小巷。
求索:
从四处家访招取3个学生
到多个孩子慕名而来
3个孩子,4个老师,博爱就此启航。那时的冉存英,既是学校的采购员、办公文员,也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师,还是校长,时常要忙到凌晨。
冉存英至今记得学校第一个“康复之星”雄雄。他4岁时仍不会说话,不与小伙伴玩,走路左摇右晃。年进入博爱后,冉存英为他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8个月时间,他学会了独立用筷子吃饭,自己穿衣,大小便能自己处理好,主动与人打招呼,还能够表达需求。11个月后,学校给他开欢送会,戴大红花。后来雄雄一家搬到成都生活。因为他喜欢湖北,前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
学校聘请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医院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博士、专家组成顾问组,基于每个儿童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量身定制IEP计划,分阶段开展基础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运动技能等康复训练。康复得较好的孩子,通过到“彩虹班”衔接融合过渡,便可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为了争取更多的公益项目资金,让更多的孤独症孩子上得起学,年冉存英毅然将学校转成民办非营利机构,成为宜昌市首个非营利性质的民营孤独症学校。
目前,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湖北省、宜昌市残联定点康复机构,是中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扶持的50家机构之一。19年来,学校累计接收、培训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名孤独症孩子,免费为家长咨询上万次,帮助多名孩子回到普通学校,给无数破碎的孤独症患儿家庭带来希望的星火。
愿景:
从艰辛凿开一扇窗
到同心撑起一片天
“我个人的力量太微小了,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做了一个母亲该做的。”冉存英说,这些年来,数不清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到学校开展志愿服务。
在冉存英看来,孤独症人群融入社会,是一种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融合。这不仅仅是有的个体能够通过工作谋生,而且是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接纳。这个接纳是一种带爱的接纳,就像父母接纳自己的孩子,无关健康与否、优秀与否。
冉存英介绍,孤独症患者的职业康复,主要分为支持性就业、辅助性就业、庇护性就业。博爱选择的是难度最大的支持性就业。
年10月,她创办了湖北省首家心智障碍人士支持性就业公益性示范餐厅“雨人筷乐餐厅”。学校的孩子参与餐厅的择菜、洗碗、保洁、服务等工作,打开他们与社会融合的窗口。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餐厅营业两年多后关闭了,但对于孩子“生存出口”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冉存英一直在进行着。
“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有一个大校园,孩子们免费就读。校园里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农疗、工疗,就像一个乐园。志愿者可以带孩子们做各种活动,帮他们融入社会。”冉存英眼中满是希冀。
冉存英的感人事迹被央视、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新华网、中新网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冉存英先后获评湖北好人、宜昌楷模、宜昌民选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上榜年11-12月荆楚楷模。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致敬,“博爱妈妈”冉存英
原标题:《冉存英上榜“荆楚楷模”年度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