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他们,江苏时代楷模澎湃在线

来源:楷模 时间:2025/3/30
<

图为7日,海安赴云南宁蒗支教教师代表接受颁奖。本报记者乐涛摄

9月7日,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名海安教师接力32年,从黄海之滨来到彩云之南,帮助数以万计的孩子走出大山。发布会现场介绍了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从年起,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后分10批、人次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32年来,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探索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为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小凉山地区最美彝乡、帮助宁蒗地区各族人民整体脱贫作出了贡献。

发布会采用视频短片、访谈、视频连线等方式与场内场外观众互动。其中,“时间长廊”带领观众回到多个令人动容的“支教时刻”:年,初到宁蒗,老师们克服山区的艰苦生活,扛着扁担在农田间的垄沟里挑水喝;年,为支持朱朝书支教,70多岁的父亲前往云南,却因路途颠簸,不久后在宁蒗辞世;年,第三批海安老师到达宁蒗,同年11月,宁蒗发生6.2级地震,他们坚持在抗震棚子里教学,硬是没落下一节课……如今,海安老师支教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下,一个个动人故事还在延续。

现场特别邀请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的4名少数民族学生分享他们和支教恩师的故事。

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为10名教师代表颁奖。现场,赵亚夫动情地说:“我长期从事扶贫工作,更深刻体会到扶贫的艰难、重要。32年来,他们始终奋战在教育扶贫第一线,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奉献赢得团结,是江苏的骄傲,向他们致敬!”(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梦然)

32载接力支教,小凉山遍开“索玛花”

——记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

初秋的小凉山,索玛花漫山遍野。一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彝族少年卢磊就翻山越岭直奔母校报喜。更多的喜讯,让地处深山中的宁蒗县沸腾了: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44人中,本一上线率达98%,29人超分,卢磊以分的成绩成为丽江市理科第一名......

升学率从全地区倒数到连续9年稳占丽江第一,曾经的“教育洼地”崛起为全国民族教育“高原”,创造宁蒗教育奇迹的,是一群外乡人32年的接力坚守。从黄海之滨向着滇西北高原,跨越多里,先后10批次、人次海安老师走进大山深处支教,“宁海模式”不仅成为引领云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更开启了我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先河。“海安支教老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9月7日,江苏省委宣传部举行发布会,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木材换人才”,贫瘠山谷长出人才丛林

从小凉山跨进“清华园”,是卢磊的最大梦想。“我刚入学时数学成绩只有70多分,是海安老师唐义凯手把手反复辅导,这才补上了短板。”卢磊说,自己能考进清华大学,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海安老师:“他们像教育亲生子女一样教育我,教给我的不仅是课本知识,还有他们滚烫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宁蒗四面环山,资源匮乏,是个深度贫困县。早年间,当地不少人几乎一辈子都“窝”在山沟沟里。“宁蒗的优势是满山木材,劣势是缺乏人才。”为改变困境,年9月,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慕名到“教育强县”海安考察。此行催生一份“木材换人才”特殊教育合作协定:宁蒗支持海安木材供应,海安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帮扶宁蒗人才培养。

年秋,首批35名海安老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到这个云南教育最贫瘠的山谷里。开学前首次摸底考试,初二、初三4个班均分,语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第二年,参加中考孩子的成绩却震惊了整个宁蒗:由海安老师“集体承包”的两个毕业班,不仅奇迹般地摘取丽江地区中考桂冠,而且地区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第一名全出在宁海中学。其后,由海安教师执教的高中部,连续多年蝉联丽江地区高考第一。

无数“山里娃”改变了命运。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石保禄,是宁蒗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树立远大理想,去更大的世界体验人生”,海安老师的教诲成为他的座右铭。肩负国家重大需求,他和团队刻苦攻关,为去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做出贡献。

一轮连着一轮,一批接着一批,人次海安老师接续奔赴宁蒗,用全部心血和青春年华教书育人,让小凉山长出生生不息的“人才丛林”。据统计,这些海安老师累计为宁蒗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他们不仅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更成为带领小凉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

“园丁”哺育,让每一朵“索玛花”都能绽放

小凉山腹地,一株株索玛花坚韧地生长在山崖陡峭处,每到夏秋,竞相怒放。支教老师唐义凯在日记里写道:小凉山就是一个大花园,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朵索玛花;我们要有园丁担当,哪怕石头上也要绽放出最美的花……

海安4班学生邱国华没想到,自己成绩在班级“垫底”,却成了数学课代表。“这孩子数学基础比较差,但有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数学老师唐义凯不想放弃这株“好苗子”,特意安排邱国华当课代表,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在课后给他“开小灶”。一学期下来,邱国华的数学成绩冲到了前十名。

沿着崎岖山路,海安3班班主任梅德均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来到大山深处罗长打的家。新学期伊始,梅德均发现罗长打情绪有些低落,想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彝家孩子最近究竟怎么了。“爸妈都没读过书,出去打工都没人要。我很想通过读书考大学改变家境,将来带父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罗长打说,他心理压力有些大,没想到这种细微的情绪变化也被海安老师注意到了,他一定化压力为动力,放下思想包袱,跟着老师好好学习!

大山里家访耗时费力,却是32年来每一位海安老师的“必修课”。梅德均说,这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最有效的方式。“支教路上,绝不能错过每一朵花朵。一名学生考出去了,就能燃起一个家庭脱贫的希望,年复一年,教育终会改变这些山里人家的命运。”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32年来,在海安“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下,一朵朵“索玛花”展蕊怒放。宁蒗12个民族的1万多名子弟考进大学,激发当地老师争相向海安老师看齐。“当一名像海安老师一样的好老师,成为当地老师的最大愿望。”宁海中学校长李学高出生在彝乡一个偏远山村,他感慨地说,从“学生”到“徒弟”再到“校长”,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海安恩师的悉心培育。海安与宁蒗两地变“输血支教”为“造血支教”,启动“青蓝工程”——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对口结成帮扶小组,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提升教学业务水平,如今已培养出多位优秀教师,他们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人已回家,心却永远留在“第二故乡”

初秋时节,南黄海之滨的夜晚格外宁静。已是子夜,躺在海安西场中学宿舍里的蒋蓉,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白天里,远在小凉山的同事、学生,纷纷通过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