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杨倩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杨倩
在“清朗行动”开展、一个又一个娱乐圈明星“塌房”之际。
不管党报有无深意,家有追星少年的老母亲都想为其点个赞:这真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恰好给了一个“替换”劣质偶像的机会!
年轻人该追什么样的星?
如果能由家长们主导,肯定会开出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名单:
造福世界人民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青蒿济世、科研报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
钟南山院士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青少年为什么会追星,会追什么样的星,是由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镜映思维共同主导的。
了解其作用过程,就会明白,青少年为什么对那些家长们认可的优质偶像不太感冒,反而喜欢上那些家长们认为过于浅薄的明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心理学前沿书籍《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里,作者是这么解释的:
青少年时期,“社交大脑”趋于成熟,有了成为社会人的需求。
为了帮助自己快速融入社会,他们需要“角色楷模”,也就是可以效仿的偶像。
这个“角色楷模”是如何甄选出来的呢?按三个条件:一是成功人士;二是有亲近感;三是接触频率。融合成一句话,就是他们想效仿的最有可能成为的成功人士。
与青少年年龄相近、又频频曝光的流量明星能脱颖而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他们的成功最容易复制。
事实上,真有这样的先例:赵丽颖、张碧晨、秦子越、罗云熙等,就是追星追成明星,梦想照进了现实。
赵丽颖
“社交大脑”趋于成熟,还有另一项需求,那就是与同龄人社交,获得群体的归属感。
什么样的群体呢?那些与他们相似或相同的人。
饭圈正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它是因同好而形成的粉丝圈子。
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喜爱同一个明星,也愿意为这个明星的成长而发光发热。
吴亦凡事件曝光后,很多父母无法理解,为什么吴亦凡的粉丝会乖乖地参与选妃,将被吴亦凡看上、发生亲密行为,视为“荣幸”。
吴亦凡
那是因为,在一个群体内,受趋同压力(从众效应)的影响,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会被一再强化。简而言之,很容易被洗脑。
比如,吴亦凡工作室的某个成员,化身进了粉丝群。她经常能拿到吴亦凡的周边(相关产品),这个人因为“有能耐”渐渐成了圈子里的大粉。
再然后,这个大粉带领部分粉丝参加了吴亦凡的明星见面会。这部分粉丝就会觉得幸运,在圈子里各种分享。
嫉妒就这么来了。如有更优厚的“福利”,就会有人抢着上了。
什么是正确的事?这么多人认可的事,就是正确的事。年轻、单纯的粉丝们会这么想。
马薇薇、六六等的洗脑口号“睡粉是一种福利”,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圈子里的粉丝接受了。
同理,为明星打榜、集资应援、撕逼等一系列“骚操作”,也大致是这么完成的。当然,口号不一样,比如,“不能让我们凡凡输给某某,否则是我们梅格妮(吴亦凡粉丝自称)的耻辱”之类。
再然后,在资本的操纵下,更加无底线的粉丝行为出现了。
看不下去的主管部门,由此开展了清理饭圈的“清朗行动”。
劣质偶像劣行被曝光后,脱粉的青少年就能洗心革面不再追星了吗?
不是的。青少年对社交群体,对角色楷模的需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善用镜映思维,引导他们以积极正面的成功人士作为“角色楷模”。
杨倩无疑是一个合适人选。
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