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潮过夷亭出状元齐鲁状元系列三十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1/9

随着状元文化热度的不断提升,一些关于状元的神奇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些无法用科学道理予以解释、关于状元出现预兆的谚语,居然也能不可思议地得以应验,比如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状元。

大宋淳熙十一年(年)甲辰科状元,乃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氏卫泾。

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也就是说,卫泾是一位南宋时期的状元。这位卫状元,虽然史籍称其为昆山人氏,但跟山东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据有关史籍记载,卫泾的祖先原系齐人,故里在今山东淄博、潍坊一带。唐朝末年,卫家先辈为了避乱,迁居至嘉兴华亭(今上海松江)。到了卫泾他爷爷这一辈,又移至昆山定居。严格说来,卫泾算是一位山东人的后代。

在孩提时代,卫泾就以热爱学习而受人称道。卫泾的父母,看出他是一个有志向,很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因而,在督促教导卫泾好好读书学习的同时,还安排他四处拜访名家、延师求教,以使其进一步拓宽视野、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青少年时期,卫泾曾来到京城临安,拜永嘉学派名家李去智为师。

名师出高徒。在李去智的悉心点拨调教之下,卫泾如醍醐灌顶,学业长进很快。不仅勤奋好学,卫泾还是个懂事明理、重情重义之人。在对李去智执以师礼的同时,卫泾还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侍奉。李去智去世后,卫泾像亲儿子一样披麻戴孝,忙里忙外,为其发丧送葬。卫泾的行为,深受人们称道,都认为他是个忠厚孝义的好青年。

在宋代许多状元身上,都流传着一些带有神奇玄妙色彩的故事传说,比如卫泾。在昆山民间,流传着一句“潮过夷亭出状元”的古谶语。在昆山县城以西三十多里的一条江边,有个所在叫做夷亭。虽近离海不算太远,但人们在夷亭却从未见过有肉眼可见的潮汐发生。某年某天,一向比较平静的这条江中,忽然涌来滚滚潮汐,浩浩荡荡地奔涌过了夷亭。江边的人们见到这一奇异景象之后,不由大为称奇。其中有知道“潮过夷亭出状元”谶语的好事者,就赶紧跑去报告了县太爷。

昆山考生的科举考试成绩,此前一直都不太理想。县太爷也很盼着在自己的治下,能够出位状元郎,为自己这个父母官挣些面子。接到报料之后,便认为这是个大大的吉兆。随后,他立即行动起来,协调组织各方面人力物力,在江边修建了一座问潮馆,以期讨个采头。问潮馆落成后不久,进京赶考的卫泾,果然一鸣惊人、大魁天下。此事在《吴郡志》有载,这样的巧合,虽然无法用科学道理进行解释,但是很有些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宋代大文豪陆游,也对卫泾这位状元有着相当的了解。在陆游看来,卫泾能中状元,实属幸运。在陆游的有关文章中,有下面这样的记载。

卫泾在参加本科省试的时候,于阅卷阶段已被列入淘汰人员名单。在正式放榜之前,一个名叫蒋继周的考官,在乱扔乱放的淘汰考生试卷中,无意中发现一篇文章写得很出色。细读之下,他认为这份试卷的水平很高。这样的考生如果被淘汰,那就太可惜了,等于是埋没人才。

这位蒋考官,是个做事认真的好人。他本着对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找到考试负责人据理力争,坚决要求补录这位考生。在蒋考官一再陈情之下,主考官终于被说服。在仔细阅读了这位考生的答卷之后,同意将其补录。而这位起死回生的考生,就是后来殿试夺魁的卫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应是考官们的个人口味喜好不同所致。而这一点,也确实反映出了科举考试的主观性误差,以及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缺陷。但是能够遇上蒋考官,绝对是卫泾的幸运。如果不是蒋考官据理力争,卫泾不要说得状元,连参加殿试的资格都没有了。

卫泾中状元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算是宋代比较年轻的状元。然而此后,卫泾的仕途却不是很顺,起初只是被任命了个“添差”性质的镇东军判官。按照宋代官制,官员的职务任命分“添差”、“差遣”两大类。前者是虚职,只领一份基本工资,没有什么事情可干。而后者,才是真正握有权力的实职官员。在宋代的状元当中,像卫泾这样的职务安排法,是不太多见的。不管级别高低、位置是否重要,好歹要给人家安排个实职啊。

在这个位置上闲呆了三年之后,卫泾本应被重新任命为实职官员。按照当时不成文的官场惯例,卫泾应当给掌握人事安排大权的当朝宰相,写一封汇报感谢信。意思是向宰相大人报告,自己“添差”任期已满,该重新考虑职务安排问题了,顺便再向其表示一下必将感恩图报之类的姿态。但卫泾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是一个真正朝廷臣子之所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状元进士是天子门生,理应效忠皇帝,怎么可以私下里向某个大臣写投名状表忠心,搞人身依附呢?因而,无论他人怎样劝说,卫泾就是不为所动,坚持不写这种效忠性质的汇报感谢信。

当时的宰相是王淮。总体而论,王淮是个正直爱才、比较有作为的好官。但是一个人始终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是很难的。像王淮这样的好官,难免也会有小肚鸡肠的时候。对卫泾一根筋不低头的行为,王淮有些生气,就把他晾在了一边。即使政府确定卫泾可以另行任用的通知已下,王淮也迟迟不提出具体岗位安排意见。就这样,等待安排的卫泾,住在杭州六和塔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里,一等就是三个多月。

有一回,比卫泾早几届的状元学兄郑侨,到六和塔散心游玩。郑侨,乃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氏,系大宋乾道五年(年)己丑科状元得主。比较巧合的是,郑侨跟卫泾一样,中状元时也是二十五岁。这个郑侨,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相传郑侨少时在县学读书时,县里一个管教育的汪姓科级小官(教谕),十分喜欢郑侨这个聪明懂事的学生,对他关爱有加,教导十分用心。在家里,汪教官也常对夫人夸郑侨这孩子乖巧又好学,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在汪教官的反复唠叨之下,汪夫人就说,“既然你把这个学生夸成了一枝花,又那么喜欢他,不如干脆把咱家闺女许给他算了。”汪教官一听,连称有理,便主动托人前去作伐说媒,同郑家定下了这门亲事。

郑侨是个有志向的青年,秉持先立业后成家的原则,决定取得科举功名之后再来迎娶汪小姐。好在他科举之路还算顺利,不然像一些十来年、甚至几十年屡考不中的考试困难户那样,得让人家汪小姐苦等多少年啊。即使是这样,郑侨在当时也算是个晚婚的大龄青年了。

当郑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之时,进入县城后,乘坐的轿子与迎面而来的一列送葬队伍发生了拥堵。他的随从和轿夫连喊晦气,大声呵斥对方,称新科状元郑侨在此,还不快快避让。郑侨闻讯赶紧下轿,一边制止随从轿夫的不礼貌行为,一边彬彬有礼地请对方先过。谁知死者的遗属,却迟迟不肯露面答礼。原来送葬队伍中那辆灵车拉的死者,正是郑侨的未来老泰山汪教官。汪夫人和汪小姐深感此时双方身份处境已有天壤之别,便躲着不想与郑侨见面。

尽管左躲右闪,郑侨还是认出了师母和未婚妻。得悉恩师已逝的他,悲痛万分,立即在路边设祭,痛哭祭奠自己的恩师兼未来的岳父大人。在帮助师母和未婚妻操办完丧葬后事之后,忌日一过,郑侨就托人前往师母住处,提出按约迎娶汪小姐。汪小姐觉得自己跟贵为状元的郑侨,身份条件已经很不般配,起初死活不肯答应这桩婚事。痴情的郑侨,数次亲临汪家求婚,坚称非汪小姐不娶。被郑侨这番真情所感动,汪小姐终于成了郑夫人。对于郑侨的重情重义之举,知情者无不称颂敬佩。宋代并没有陈世美那样一个负心的状元郎,《铡美案》纯属虚构。而郑侨这么感人的故事,却没有人编成唱本宣传推广,令人匪夷所思。

话归正题。郑侨于闲逛间,巧遇闲呆此处的卫泾。郑侨是个很有正义感的官员,此时已是中央政府负责干部任免的大员(吏部侍郎)了。他见卫泾作为堂堂状元,竟然闲着没事干,很是吃惊。回去后,就去找了王淮理论,认为这样对待一个状元很不公平。在郑侨的催促下,卫泾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职务。这是一个从事文牍工作,品级为从八品的下层官职。虽然官职低微,但毕竟成了中央政府公务员,有事可做了。

此后,卫泾先后出任过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低、中级官员。因为性格刚直,敢提意见,卫泾在工作中得罪了不少人。在对立面的压制排挤下,卫泾曾受到过降级,甚至是免官赋闲的不公正处理。直到宋宁宗接班上台后,卫泾才时来运转,开始逐步受到重用。此时,卫泾已经为宋孝宗、宋光宗两任皇帝打工服务多年,虽然官职不高,却算是一位正宗的三朝元老了。

在宋宁宗手下,卫泾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御史中丞等重要职务,最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官拜副宰相级。在此期间,卫泾干了一件大事。但是这件事,为卫泾的官声,增添的却是负分。那便是,卫泾曾经参与了权臣史弥远等人,暗杀南宋重臣韩侂胄的密谋。关于韩侂胄这个人,史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韩侂胄是个奸臣,专权误国,死不足惜。另一种看法认为,韩侂胄是个抗金名臣,于国有功,他的死是南宋最大冤案之一,甚至堪比岳飞被害。

其实韩侂胄这个人,是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干了一些事情,也很遭人嫉恨。他很想建功立业、光复中原,主张武力灭金,并积极为之身体力行。但同时,他擅权独断,任人唯亲,排挤打击政敌,过分热衷个人功名,生活也很奢靡腐化,做了一些遭人诟病的坏事。总而言之,韩侂胄的死,根源在于官场的派系权力斗争,谈不上有多冤。跟精忠报国、无辜被杀的岳飞,根本没有可比性。把韩侂胄同岳飞相提并论,实在是过于抬举他了。

韩侂胄有不少毛病,史弥远也不是省油的灯。因为性情刚直,做事坚持原则,卫泾跟史弥远原本就是两类人。卫泾反对韩侂胄,是看不惯他的独断专行,动机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况且在密谋暗杀韩侂胄过程中,卫泾也不可能起到主导性作用。

卫泾和史弥远两人之间,虽然在反对韩侂胄专权问题上存在共同点,但是很难长期融洽相处。后来,卫泾跟史弥远闹掰,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史弥远从中作梗,卫泾被驱逐出朝廷权力中枢,并提前退休回家养老去了。权力同盟之船,说翻就翻。因为权力斗争而走到一起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生死与共的战友,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值得一提的是,卫泾跟朱熹关系不错。朱熹对他曾有知遇之恩,知恩图报的卫泾,在担任要职之后,数次建议朝廷召回朱熹重用,但均被驳回。卫泾不屈不挠,屡驳屡奏,直到朱熹去世,方才作罢。而当朱熹因为弹劾韩侂胄擅权,而遭到贬官降级处理的时候,郑侨曾四次上奏皇帝,要求为朱熹平反并恢复待遇。因为这件事,郑侨也屡遭韩侂胄排挤刁难。郑侨与卫泾,堪称一对惺惺相惜的正人君子。

清代名著名学者沈德潜,曾这样评价卫泾:“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有如金石之坚贞者,而《宋史》不为立传,可怪也。”在沈德潜看来,像卫泾这样忠贞正直、傲骨卓然的高官,实为为官从政者之楷模。而《宋史》竟然不为他单独立传,实为咄咄怪事。

六十七岁那年,卫泾病逝于家。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