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三国时期那些令人啼皆非的小故事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2/9
白癜风可以植皮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211222/10106314.html

代人捉刀

曹操当魏王的时候,有一次匈奴派使者来拜访。曹操觉得自己长得又矮又丑,怕丢了大国的脸面。竟然突发奇想,叫相貌堂堂,高大威武的崔琰穿上魏公的行头,坐在正座上假装魏王,自己扮成一个带刀侍卫。站在崔琰身边。崔琰哭笑不得,只能战战兢兢,如坐针地陪曹操演完这出戏。事后,曹操派人追上使者,问他觉得魏王怎么样。使者没有多想,就实话实说:“魏王长的确风流儒雅,像个读书人。但是他身边带刀的侍卫看起来器宇轩昂,像个能成大事儿的人。”下人回来把使者的话告诉了曹操,曹操心想:“没想到那位使者的眼光如此敏锐,匈奴竟然有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要是留着,将来可是魏国的大患啊。”于是他派人追上使者,把他杀了。

捉刀

没想到曹操还有那么有创意的行为,亏他怎么想出来的。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人的气质是骨子里透出来的,靠衣服伪装是不行的。崔琰就是穿着魏王的衣服,看上去也像个书生。曹操虽然穿着侍卫的衣服,也遮不住他的王者气派。

第二:曹操不愧为世之奸雄,心思如此缜密。他能从匈奴使者对他的评价中看出那个人很有知人之明,而且还能看出他将来是个威胁。最关键的是一有点儿苗头马上掐除。看得出来曹操是个思想长远而且翻脸无情的人。

小孩子生病

曹操在徐州与刘备交战,刘备打不过曹操,派使者求袁绍支援。田丰建议袁绍趁此机会偷袭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他那里,也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却说:“我最心爱的小儿子发高烧了,打什么仗啊。”气得田丰用竹竿敲着地说:“竟然因为一个小孩儿的病错过大好战机,真是太可惜了。”袁绍听到了以后非常不高兴,从此疏远了田丰。

这应该说是我见过的最雷人的拒绝打仗的理由了。我们可以说袁绍真是个好父亲,宁愿在家照顾生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去打仗。但袁绍是主公啊,关键时刻还应该抛下那些儿女情长,以大局为重。袁绍这个人成不了大器正在于“他的眼里全是小事儿,没有大事儿。”

田丰

以今度古,想当然耳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占领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进入邺城,看中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就想把她娶进门。据说曹操也很喜欢甄氏,可是儿子已经抢先一步得到手了,也不能跟儿子抢媳妇。就答应了曹丕的要求。

孔融知道了这件事儿就给曹操说:“当初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把妲己献给了周公。”曹操竟然没听出来孔融的话是什么意思。他就会去翻书,他翻遍古籍也没有找到这个典故。就问孔融:“先生,您说的典故到底在哪里呀?”孔融笑着说:“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意思是:“我看到了如今的事情,想想古人也会是这样。”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取笑自己,噎得半天喘不过气儿来。

甄宓

网友们说孔融是‘怼人’的鼻祖,专门怼曹操,这话一点也不假。孔融自诩清流,看不惯曹操这种奸诈的人。尤其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不臣之心。而且孔融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名门之后。曹操是太监的养孙,这样的出身很让人看不起。所以孔融怎么看曹操怎么别扭,不管曹操说什么他都要反对。

如果说孔融是坚持正义,不如说他是自己找死。如果两个人实在说不到一起去就应该敬而远之。哪个政治家能容忍一位文坛领袖一直骂自己啊。就像郭德纲说的“你不吃辣就不吃吧,你不吃辣还在人家重庆火锅店门口骂街,那人家还不揍你呀。”

哭丧不憔悴

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以孝顺出了名的。可是这个被大家传诵千年的道德楷模长大了以后干的事情可真让人大跌眼镜。孔融奉行以孝治天下,不仅自己孝顺,他还要求人人都当孝子贤孙,而且对任何不孝的行为都特别反感。

孔融在当“北海国相”期间,有一次到民间视察。路过一座坟墓,看到有位披麻戴孝的孝子正在哭祭自己的父亲。孔融在旁边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只见那个人虽然哭得悲悲切切,满面泪痕。脸上却还是白白胖胖的,一点儿憔悴的样子也没有。就断定那个人一定是在装模作样,其实心里一点儿都不难过。他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那个孝子处死了。

孔融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就话真是一点儿也不假。没想到小时候的孔融跟长大后的孔融反差会这样大。哪有那么道德绑架人家的?谁规定了难过就必须哭得形销骨立,谁规定的父亲死了儿子非得折磨自己,扒掉一层皮才算孝顺?那位孝子也许就属于喝凉水都长肉的人,就因为看到人家脸色不憔悴就杀了人家,这够枪毙一天的啊。

他们有工具

刘备刚刚占领了益州,自领益州牧。当时正好闹饥荒,粮食不够吃的。因为酿酒很浪费粮食,刘备下令禁止任何人酿酒,如果违反了就要被判刑。禁令下达之后还真的没有人酿酒了,可还有人保留着酿酒的工具。刘备知道了以后心想:“留着酿酒的工具肯定是还想酿酒啊。”就下令:“保存酿酒器具的人跟私自酿酒的人都有罪。”

这件事儿过去没几天,简雍陪着刘备坐着车视察民情。走着走着简雍突然指着前面的一男一女说:“快抓住他们?”刘备很诧异,问:“干嘛要抓他们?”简雍回答:“他们要发生奸情,还不该抓?”刘备更惊异了,简雍竟然一样就能看出街上的人要干什么坏事儿,太神奇了。就问简雍:“你怎么看出来的?”简雍说:“因为他们有发生奸情的工具。”刘备这才明白,原来简雍是在用这种方式劝谏自己。保留酿酒器具不一定要酿酒啊,于是赶紧撤销了禁令。

简雍

简雍的劝谏方法很巧妙也很幽默。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恶要看行动,一个人作恶的动机,作恶的条件都有了,只要他不去作恶他就不能算是恶人。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作恶的可能就处置他。

家庭暴力引发血案

刘琰是蜀国的高官,此人一向自命不凡,目中无人,是个出了名的刺头,就连诸葛亮对他都感到很头疼。刘琰五十多岁的时候新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胡氏。这老夫少妻的婚姻,男人总是会对媳妇不放心。刘琰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一把年纪,头发都花白了,胡氏青春靓丽,自己根本配不上人家,总怀疑胡氏不是真心嫁他。

蜀国有个规矩,每年新春佳节,嫔妃,公主已经高官的女眷都要进宫拜见太后。那一年春节胡氏按惯例带着礼物去拜见太后。刚好太后和胡氏是忘年交,两个人好长时间没见了,这次见面她们都特别高兴,太后留胡氏在后宫住了一个月。刘琰看媳妇老也不回家,问手下媳妇干嘛去了。手下说夫人被太后留在后宫住几天。刘琰一定心想:“什么太后留她住几天,一定是我媳妇年轻漂亮,让皇上看中霸占了。”

刘琰

等到胡氏终于回家了,刘琰破口大骂,他不敢直接骂皇上,就大骂胡氏:“你竟敢跟皇上私通。”胡氏一再解释她没有,刘琰根本不听她辩解,命令士兵用鞋底子抽胡氏嘴巴。胡氏的脸被打得跟猪八戒的二姨似的,她又生气又委屈,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官府。官府一看此案与皇上有关,不敢轻易裁决,就把案子上报给诸葛亮等重臣裁决。诸葛亮他们经过研究认为:“刘琰身为朝廷命官,无故殴打妻子,还胆大妄为地污蔑皇帝,实在是罪大恶极。”就这样刘琰被推上市曹斩首。

这是三国时期唯一一次因为家庭暴力引发的事件,可以被看作古代维护妇女权益的典型案例了。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保住皇帝刘禅的面子,不管刘禅有没有泡过刘琰的媳妇都要替他隐瞒。刘琰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往皇上身上泼这种脏水,真是活的不耐烦了。而且夫妻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刘琰对媳妇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仅凭主观臆断就断定胡氏和皇帝有染,真的是太武断了。

胡氏

不肯讨论左传

孙策统领江东以后也知道文人的重要性,想结交一些风流名士。他听说江东有个学问很大的隐士名叫高岱,对《左传》研究得很透彻,就想结交他,和他一起讨论《左传》。可是不知从哪冒出个小人来,想阻止孙策跟高岱交好。他先对孙策说:“高岱这个人心高气傲,他看不起您,觉得您是赳赳武夫,什么也不懂,根本不屑于跟您讨论学术问题,您问他什么他都会说‘不知道’,不信您瞧。”转头又对高岱说:“孙将军这个人最爱面子了,他最怕别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压倒他,所以您跟孙将军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管他问什么您要一概说‘不知道’”。够坏的。结果孙策跟高岱见面,不管孙策问什么高岱一律说“不知道”。孙策勃然大怒说:“好小子,你果然瞧不起我。”下令把高岱推出去斩了。一听说孙策要杀高岱,一大帮读书人跪倒在孙策面前给高岱说情。这下更激起了孙策的愤怒。没想到高岱的粉丝那么多,不杀的话要是他煽动人心,让我威信扫地怎么办?因此他还是把高岱处死了。

孙策这种做法确实挺过分的,怎么能因为这么点小事儿就杀人。看来孙策这个人还是非常爱面子的。不过要面子就不要人心了吗?天下有学问的人看到你这样蛮横不讲道理,谁还敢投奔你?

孙策

劝张昭喝酒

有一次孙权大宴群臣,手下文武都喝得很畅快。孙权特别喜欢年幼的诸葛恪,就叫小诸葛恪给在座的诸位敬酒。大臣们都知道诸葛恪聪明过人,能说会道,不喝还真不行。也就很给他面子,诸葛恪不管给谁斟酒,人家就喝。

可是敬到老臣张昭那里,张昭却开始拿堂了,他假装很不高兴地对诸葛恪说:“上了年纪的人喝太多的酒可不符合养生之道啊。你再劝我喝酒不是不敬老了吗?”张昭的话说得在理,上了年纪的人的确应该少点儿喝酒,这要搁别人准能让张昭噎回去,不过诸葛恪那是一般人吗?

张昭

这时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劝张昭喝了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想当初姜太公八十岁当元帅,还从到前线去打仗那,您跟他比您算年轻的。可是我家主公考虑您的安全,每次打仗的时候都把您安排在后方,可是每当有盛大的宴会都把您请来上座,第一杯酒的先给您喝。打仗卖命的时候把您放在后头,设摆酒宴的时候又把您请到前头,我们还不够尊敬您啊?”张昭一听这话,马上想起了当初曹操来攻打江东的时候,他劝孙权投降的事儿,感到十分惭愧。马上端起酒杯,把那杯酒一饮而尽。

要想劝服别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抓住别人的软肋。张昭一直对自己当初劝孙权投降的事情耿耿于怀,孙权也曾经怼过他,孙权称帝之后对他说过:“幸亏我没听您的话,要是我当初投降了曹操,恐怕我现在不是在当皇帝,而是在要饭啊。”诸葛恪很了解张昭,专门用这个劝说他,能不成功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