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孩子就是

来源:楷模 时间:2022/12/17

早在封建社会时传承香火,可以说是头等的大事。说白了就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能够多子多孙,如果只生女儿不生儿子,就会被人称为“绝户”。

这也正迎合了古人的一种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到底啥意思?难道不生娃就不孝?有学者曾说:纯属谬误!

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仿佛是说不孝顺父母有三种形式,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没有后代。舜帝当年没有告诉父母就结婚了,他这种做法也是不孝的体现。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年有一部十分火爆的历史剧,名字叫《大明王朝》,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个片段,演的是海瑞因为侍奉母亲和生育后代而犯难,他曾对母亲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过这句话十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且这个误会还很大。一般情况下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说的就是不孝顺有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不生养后代。

早在封建社会时不生娃就是不孝,或者更直白地说不生儿子,无法延续家族的香火就是不孝,就这么简单粗暴。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人产生误解呢?这还是和孔子的一句话有很大关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简而言之“始作俑者”说的是一种殉葬制度,这种制度没有人性、不讲道德。

如果将孔子的话放在孟子的身上,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很好解释了。孟子认为舜帝在不告诉父母的前提下,就私自娶妻生子了,这种做法就是“无后”。

这根本不符合君子的道德标准,不过舜帝之所以着急结婚,正是为了着急要孩子,这和“无后”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无后”并不是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在古代社会中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舜帝却私定终身,这不仅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也不符合古代的习俗。

但是舜帝的孝道却被编入了《二十四孝》,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二、不孝有三的真正含义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孟子曾总结出了不孝的五种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生而为人一定要孝顺父母,如果四肢健全却因为懒惰不赡养父母,这肯定是不孝的行为;还有就是沾染上了赌博嗜酒的恶习;为人贪财吝啬偏向妻子,对父母恶语相向;另外,贪图声色之乐让父母感到羞耻;或者是平时总是打打杀杀连累父母,都属于不孝的范畴。

可见孟子并不认为“无后”就是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同时,大家还要记住一点“不孝有三”中的“三”只是虚指,并不是具体的指代三种不孝的行为。

比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中的“三”,指的绝对不是三个月,而是泛指很多个月。

其实,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在阅读《孟子章句》后有感,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认为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最严重的不孝顺行为。但根据后人不断揣摩这句话的含义,并根据孟子的思想和治学态度来看,“无后为大”的本意并非是不生孩子,或者说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错误。

孟子是说做事情不经过父母的许可,或者不参考父母的建议才是最大的不孝,因为这分明是没把父母放在眼里。

结语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他不仅沿袭了孔子的衣钵,而且还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向更宽广的领域和更深入的研究拓展。可以说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升华者,已经将这门学科和学派研究的炉火纯青了。

所以他根本不可能那么浅薄,认为“无后”就是最大的不孝的体现,而是说要将孝顺父母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