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楷模 >> 楷模前景 >> 正文 >> 正文

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中国

来源:楷模 时间:2023/2/27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展厅

大生纱厂原址

南通博物苑

初冬时节,濠水潺潺,南通博物苑静静地坐落在河畔。它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年创办,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

11月12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并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当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生力军。

“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

“总书记说,他以前来过南通,心里记着这个地方,今天专门来看一看。”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参与现场讲解工作,“原来总书记与南通有个约定。”杜嘉乐激动地说,总书记开门见山、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南通的感情、与南通人民的感情。

今年夏天,一场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对张謇给予高度评价:“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3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謇的家乡,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初冬的南通博物苑,新老建筑在斑斓的色彩中相得益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引人入胜。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层建筑坐北朝南、风格别致。

拾级而上,步入位于二层的议事厅,映入眼帘的是张謇画像和一副对联。画中一位男子,一袭长袍在身,足着寻常布履,头顶农家竹笠,一手荷锄于肩,一手提袍角下摆,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气定神闲。这就是《张季子荷锄图》,画中所描绘的男子就是张謇先生。“总书记还特地询问了画上的题字是什么内涵,我解释,这是张謇为了表达自己在家乡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请人撰写的题跋。”杜嘉乐说。

在议事厅西侧,悬挂着张謇全家福,南通博物苑讲解员陆苒苒一一介绍了照片中的人物,并指出张謇的孙辈张绪武当时不在照片中,“总书记随即说道,哦,张绪武我熟悉的。”南通市政协主席黄巍东补充说,张謇的孙女张柔武在南通,已经岁了,曾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是致公党南通市主委。“总书记非常细致,对张謇的生平事迹非常了解。”陆苒苒说,这一点她印象很深。

传承红色基因以恒心办恒业

张謇中状元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

博物苑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方位呈现了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创办纱厂、垦牧公司、轮船航运公司、银行及面粉厂、酿造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形成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影响全国乃至海外。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倾听讲解,不时询问。

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的照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当大家询问为何当年南通、盐城地区请来荷兰的工程师兴修水利时,习总书记分析说,荷兰是一个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围堤造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在世界上比较先进。张謇很有眼光,请来荷兰的水利工程师。”黄巍东在现场与总书记交流,他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知识渊博,分析精准,对许多情况非常了解。”

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碾米磨粉,创办碾米厂、面粉公司;创办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脚料——棉籽,生产棉饼、棉油及其他工业用油,棉饼成为农作物肥料;利用油厂的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为降低土壤含盐量,大量种植的大麦、高粱等作物是酿酒的好原料,于是创办颐生酿造厂。“总书记称赞张謇当时就有了循环经济意识,很了不起。”陆苒苒说,“在总书记的心里,一直装着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大事。”

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总书记地方考察时经常提到的话题。这次考察,总书记非常关心当年张謇创办的企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南通有哪些知名企业。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向总书记汇报说,南通现有从事光缆光纤的中天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通富微电等上市公司,大生纱厂还在生产运营,现在是大生集团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纺织车间就在大生。南通市市长王晖补充说,大生纱厂从投产到现在年,生产经营从未间断。

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的大生集团,这里是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祥之地,大生被称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活标本”。古通扬运河畔的大生纱厂原址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格局,除了公事厅、专家楼等辟为展厅外,清花间厂房、仓库等仍在发挥作用。由大生二厂搬迁改造的新厂区,正在建设全国第一个智慧化纺纱工厂。今天的大生集团,形成纺纱、织造、染色、印花、服饰、特色家纺、文化产业等多门类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国纺织行业前列。

沈健宏是大生集团现任董事长,年大学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从张謇先生算起,我是大生第13任负责人。”话语间,传递出沈健宏的责任与担当,“总书记专门参观张謇生平事迹展陈,亲切关心大生的发展情况,让我们全体大生人倍感振奋。”沈健宏表示,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恒心办恒业,带领百年大生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绽放新光彩。

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南通大学校门的厚壁上,镌刻着张謇题写的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遒劲大气的八个大字,浓缩了百年通大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渊源。张謇与南通大学有着怎样的渊源?在展陈的社会事业厅找到了答案——

年,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成为我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的发端。

同年4月,张謇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后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题写训词“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专科院校。

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确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为校训。百年来,张謇的教育理念薪火传承。

“父教育、母实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与此同时,他还创办或参与筹建多所高校,成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黄巍东介绍说,张謇先生还参与筹建京师大学堂,“总书记对随行同志说,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参观时,总书记对张謇创办学校的校训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28.html